APP下载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

2018-09-05孙永峰

读天下 2018年14期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解读初中历史

摘 要:2016年教育部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心,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在初中教学和中考命题中亦有所体现。本文试着围绕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解读和教学实际应用方面谈一些想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核心素养;解读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具有学科特征的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说明国家加大了对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力度。2013年教育部成立以林崇德先生为首席专家的“核心素养研制组”,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定义、特点、内容以及主要表现。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要求“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

一、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讨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唯物史观是研究历史的唯一史观。但由于理论性强,初中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知识储备有限,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在教学中不宜刻意讲授唯物史观的枯燥理论,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精准的理论知识,应将道理融入具体的历史史实中,深入浅出。以典型事件、人物为抓手,向学生打开多元化的历史视角,渗透唯物的观念。

二、 历史时空观

历史时空观,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时空观念包括自然时空和历史社会时空两方面,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初中阶段对时空观念的掌握可具体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基本时间、空间概念。二是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三是能够将特定的史事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并加以表述。四是以时间为顺序,研究国家历史进程和文明发展过程;以空间区域为背景,考察不同地区人类文明的历史,凸显地区间的差异性和文化的独特性。五是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做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三、 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史料的甄别不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点,重点应放在如何认识、解读史料以及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四、 历史解释

历史研究在史料实证之后,就是解释和评价,要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能力培养,要学生明确三点:一是历史解释要以史料为依据。二是在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做出解释。三是要认识到任何历史解释都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解释,必须用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唯物史观来看待社会与生活问题。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間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五、 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家国情怀是历史学习和历史认识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是以“人”的发展为追求,以构建学生积极的价值体系为终极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的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五大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并不是简单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只有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将历史置于特定的时空观念中,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最终才能形成大格局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李大钊.史学要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76.

[2]周云华,黄飞.例谈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5):27-31.

作者简介:

孙永峰,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李溪初级中学校。

猜你喜欢

历史核心素养解读初中历史
借力微课,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构建历史认同感,筑基核心素养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
谈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