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语文的兴趣
2018-09-05刘友丽
摘 要: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任何事物都必须先提起对该事物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也一样,所以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学习效果,必须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素养,优化课堂导入,创新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学习小学语文。
关键词:重要性;策略;学习兴趣
一、 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一) 符合教学规律,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没有尊重教学规律,大都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一味地向学生生硬的灌输课本内容,而不注重课堂氛围,导致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索然无味。为此,用快乐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工作重点和方向。教师只有顺应学生的天性并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去接受知识,方能收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 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调节课堂气氛是衡量一个教师授课效果的基本“尺度”。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更加接近,不仅有利于学生和老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完美互动,也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通过对教学进程的有效把控,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酿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 授课讲究技巧性,增强学生语文情感
在活躍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被教师的授课内容所吸引,就会激发出潜在的求知潜力。语文教学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应充分展示自己丰厚的知识,用充满动感和艺术美的语言来讲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应积极组织有意义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语文的内在魅力,从而加深对语文的深深情感。
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措施
(一) 采用联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最大的艺术魅力在于文已断而情未了,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是广泛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不但没有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愈加浓烈,源远流长。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坚持与文本对话,善于从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作者写出来的文字中去发掘未写出来的文外意、弦外音。如《再见了,亲人》这一课的结尾写道:“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撒过鲜血的这片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在学生深情地朗读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志愿军坐上火车,为什么还要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还要在这片土地上再停留片刻?”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畅所欲言,一阵激情演说之后,让学生将自己所想所说写下来,那可真叫做百花齐放。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二) 应当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天生资质是不同的,对于语文的理解能力也会出现偏差,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因材施教。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根据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不同,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学生的层次准备问题,尽量让所有的学生按照不同的掌握方法达到一样的目的,将一些简单的问题主要留给掌握慢的同学,逐步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并且适时地降低放慢讲课速度。如:在教授拼音的时候,对于一些发音不准的同学,应当多提供给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根据他们的掌握情况确定是否应当减慢教授的速度。并且教师应该多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三) 应当多进行关心和鼓励,应当不吝惜表扬
教师对于学生的关心和鼓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学生在语文的学习方面更有动力和信心。教师应当做到不吝惜对于学生的表扬和鼓励,特别应当注意越是一些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越应当进行鼓励,要多肯定学生们做得好的地方,多发现学生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信心。比如,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实行奖励制度,当学生们表现好时,就奖励学生一朵小红花,再对每节课累计小红花最多的同学进行小奖励。
三、 结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和前提便是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不仅是一种新颖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此我们语文教师要结合学习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深入贯彻和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一旦学生产生旺盛的学习兴趣,那么学习将不再是一种枯燥乏味的过程而是一种轻松和高效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秀池.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7(20).
[2]王友军.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7(10).
[3]王彦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5(04).
作者简介:
刘友丽,贵州省安顺市,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东屯乡新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