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空间句法的扬州何园空间组织特征分析

2018-09-05曹玮薛白王晓春胡立辉

风景园林 2018年6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句法园林

曹玮 薛白 王晓春 胡立辉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扬州园林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作为南北方园林的介体,兼具北方之雄与南方之秀,在中国造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晚清第一园”之称的何园(即寄啸山庄)是目前保存得最完好且最具代表性的扬州园林之一。与常见的“前宅后园”模式不同,何园的布局打破了园林与住宅相对分开的格局,园林空间与住宅建筑空间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形成了相对复杂的宅园互渗园林空间结构。对楼层的利用是何园的另一显著特色[1],特别是结合复道廊、假山磴道等形成多层游览路线,体现了扬州园林在交通组织、空间布局上的匠心独运。

1 何园总平面图Overall site plan of Ho Family Garden

传统的古典园林空间分析多以主观、感性的定性描述为主,如彭一刚对何园串并联空间序列的探讨[2],陈从周对何园空间分隔、园林层次变化和复道廊作用的分析等[1];亦有主客观相结合的研究,如以图式语言解读的拙政园东南庭园等[3];而客观、理性的定量分析则较少,如从小气候层面定量分析上海豫园的营造模式等[4]。近年来,随着空间句法理论尤其是视域分析法(Visibility Graph Analysis,简称VGA)的出现和发展,有学者尝试用空间句法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郭佳希等人对苏州的网师园、拙政园、环秀山庄和杭州的郭庄[5-8]等进行空间结构分析以测试空间句法的有效性及验证古典园林设计理论如空间的虚实与开合、向心关系等;李志明用空间句法分析比较了拙政园不同的游览路线并提出优化改进建议[9];李志明对南京瞻园不同年代的空间结构进行句法分析,探讨改扩建对其原有空间结构的影响[10];孙鹏以承德避暑山庄为例比较了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空间句法理论与传统空间分析方法的优劣[11];梁慧琳以怡园、留园、沧浪亭为例用空间句法结合GIS对江南私家园林的空间开合变化进行量化研究[12],说明空间句法作为一种分析手段能够部分承担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复杂空间)的量化分析工作并提出新思路和得出新结论;而侯韫婧等人的研究亦表明空间句法理论及相关参数在揭示园林空间组织特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3]。

何园建园历时13年,何家人在此居住数年后举家搬往上海(1901年)。此后该园数易其主,曾先后被用作府邸、公署、学校和厂房等。20世纪70年代末,扬州市园林部门正式接管何园并进行修缮整顿后向公众开放。虽然园内整体空间结构保存尚好,但为了便于接待游客和日常管理,部分建筑的用途及出入口设置等都做了调整。本研究基于空间句法理论,量化分析何园空间组织特征及所包含的社会价值,探索何园极具特色的宅园互渗空间组织如何在私园时期兼顾“居之者适,观之者畅”[1],在公园时期满足游客多层次游赏需求,以期更好地解析扬州历史园林的造园思想、布局手法等地域特色,并探讨定量分析是否有助于将这些特色有机地融入现代园林的功能要求与空间布局中。

2 空间句法理论概述

基于对城市及其建筑的空间组织所包含的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思考[14],并随着图论理论、自组织理论的发展[15-16],伦敦大学学院(UCL)巴特莱特建筑学院(The Bartlett)的教授Bill Hillier及其研究团队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空间句法理论。这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理论和方法[17]。该理论认为,空间是人类做任何事情的内在属性;空间如何为人所用在于组成某种布局的序列关系而不是单个空间本身[18],即强调空间之间的拓扑关系[19]。

空间句法理论发展至今,可通过建立计算机模型、进行运算和以数字、色彩呈现结果来精确客观地描述不同尺度建成环境的空间格局。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可将社会可变因素和建筑城市空间联系起来[14],探索空间的功能结构特点及其背后的社会价值[20]。针对新的建筑或城市设计方案,空间句法也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设计分析和评价,如伦敦的千年桥项目[18]。

根据对空间的不同理解和概括,空间句法理论先后发展出了3种不同的数学模型来再现空间,即最早的轴线模型(后来发展了线段模型)和凸空间模型以及后来的视域分析模型。轴线模型主要用于处理城市空间系统[20],凸空间模型更适合分析建筑及其内部的空间功能安排[17],而视域模型则是1999年UCL空间句法实验室的Turner和Penn及其团队在“穷尽视区”的理论基础上研发的取代轴线分析和凸空间分析的一种技术,其分析精度高,更适用于中小尺度复杂建筑空间与环境[21]。

根据何园面积大小及空间特点,本研究主要采用基于Depthmap软件平台的视域分析模型。

3 何园空间组织解析

3.1 原始数据处理

目前何园的空间结构与其私园时期相比整体变化不大,因此本研究在资料处理方面以何园的现状为基准来建立空间分析模型。以扬州大学建工学院2010年的测绘图为基础并结合实地考察修正,获得何园1∶1矢量化平面图(图1),在Depthmap软件中进行VGA分析。

表1 何园可行层整合度较高、较低的空间Tab.1 Knee-level spaces with high and low knee-level integration in Ho Family Garden

2 何园可行层整合度分析Knee-level integration analysis of Ho Family Garden

3 何园空间A~F景色Landscape sceneries of Space A~F in Ho Family Garden

3.2 私园和公园时期宅园互渗的空间结构分析

何园主要由玉绣楼、骑马楼等主仆居住空间和东西部花园、片石山房等园林空间构成宅园互渗的空间结构。本研究主要对此从可达与可视两方面进行分析。

3.2.1 空间可达性

整合度(Integration)主要测量各空间的可达性。用可行层整合度(Int_knee)来分析各空间在整个系统中能够被到达的难易程度,以及到达系统中其他空间的难易程度(图2,表1)。

空间A、C较为开敞,分别是沟通东西花园(园林)和玉绣楼(住宅)的北部核心空间以及沟通片石山房(园林)和玉绣楼、熙春楼、骑马楼(住宅)的南部核心空间,较高的整合度说明其有效整合了何园北部和南部的住宅与园林空间;狭长的通道空间B属于扬州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火巷类功能性空间[22],与一般存在于串联建筑组群一侧以及串并列或串并联建筑组群之间的火巷不同,该空间位于何园布局的中心且其东西两侧建筑与园林空间相间,较高的整合度说明其与系统内各类型空间均有较好的通达性,且有效沟通了南北(图3)。D西园、E片石山房分别位于何园的西北部和东南部,属于尽端空间,整合度较低,保证了园林空间的相对独立性;F由于是西园二层,深度加大且尽端,整合度最低。

自北向南,由线性空间B连接面性空间A和C,构成何园可达性最高的区域,该区域向四周辐射,可达性逐渐降低,并向西北和东南连接D、E这两处可达性较低的区域,以此沟通主要居住空间与主要园林空间,形成宅园互渗。二层普遍可达性较低,且园林部分显著低于住宅部分,符合园林空间和不同居住空间对可达性的不同要求。

4 何园景区导览图Tourist map of Ho Family Garden

表2 何园可视层连接度较高的空间Tab. 2 Eye-level spaces with high connectivity in Ho Family Garden

私家园林时期的何园住宅空间可达性较高,生活便利;园林空间可达性较低,相对独立,游园赏景时层次丰富、富于变化,造景空间大通行空间小或具有私密性。公园时期住宅空间主要改为历史资料展览馆和陈列室,可达性较高可满足游客参观的需求;园林空间则希望游客按照一定的游线开展序列式游览(尤其在旺季),可达性较低便于游线控制。

3.2.2 空间可视性

连接度(Connectivity)测量与某空间直接相连的空间数目。用可视层连接度(Con_eye)来分析各空间在其视线范围内能看到的其他空间的面积,即空间的可视性(图5,表2)。

开放空间G以及西园的水体H是连接度较高的区域,体现了园林空间布局的向心性[23];南部宅园I的连接度达到最高,与其空间面积较大且遮挡较少有关。二层可视层连接度在水体西南部达到最高,且最高值与平均值均高于一层(Con_eye_HMax.=3748,Con_eye_HAvg.=3066;Con_eye_JMax.=4462,Con_eye_JAvg.=3245),表明二层的视野范围要大于一层。尤其是水池南侧的二层复廊视野最广,在此驻足,可最大范围地欣赏何园园林景观的核心区——西园中的水景以及蝴蝶厅、桂花厅、太湖石假山、水心亭(即“小方壶”,以前用作戏台)等景致。

可视程度较高的开敞空间G、H、I环绕着中部的可视性较低的住宅空间(玉绣楼、赏月楼、骑马楼等),而与住宅建筑四周直接毗邻的各小空间可视程度都非常低,说明何园虽然宅园互渗,但在由宅入园或由园入宅的过程中,巧妙运用了假山、高墙、过道、天井等来控制视线,将住宅空间与园林空间进行区隔以适应私园时期的功能需求——入园过程中体验欲扬先抑、入宅过程中保证一定的私密性。而公园时期的何园则通过出入口及游览路线的设计(图4)使游人在可视程度不同的空间中穿梭以丰富游赏体验。

3.3 私园公园化后的主要空间结构变化

自1883年何芷舠在花园巷购得“片石山房”并在其西北修建“寄啸山庄”以来,何园历经岁月洗礼,著名建筑学家童寯20世纪30年代考察时称其“亭台失修”“荒圮日甚”[24]。虽然经过了数次大大小小的改造(其中大多已不可考),然而在空间特征层面,何园总体的空间结构变化不大。自1979年扬州市园林局逐步接管何园并将其转化为公共园林以来,其空间结构的变化主要集中于出入口的设置上。

何园作为私家宅园时有南、北、西3个出入口。位于花园巷的南门是由宅入园的主入口,其确切位置较今日位置稍偏西南。而位于刁家巷的北门则可由园入宅,入口空间狭长而封闭,由此进入东园或西园,均可获得较好的空间体验,该入口原先主要用于外客进出,现已为工作人员专用。西门位于西园的西南角,过去是与“李园”(李涵章借寓之公馆)沟通的主要出入口,今已封。东门是何园作为公园开放时在徐凝门街上新设的入口,附有售票处及集散空间等。

3.3.1 出入口空间视觉体验

用可视层连接度(Con_eye)分析由各出入口入园的空间体验(图5)。由北门入园,入口空间连接度低、可视性差,一旦过了写有“寄啸山庄”的园门则连接度显著升高,视线打开,向西或向东都能很快进入开敞优美的园林空间;若由西门入园同样需经过连接度低的区域才能进入西园的开阔空间(图6)。可见原来的西入口及北入口都遵照江南古典园林“欲扬先抑”的手法进行空间处理,而对公众开放以后新增设的东入口则缺乏此种空间对比的游赏体验。

3.3.2 出入口与可达性

5 何园可视层连接度分析Eye-level connectivity analysis of Ho Family Garden

6 何园空间G~J及北门、原西门景色Landscape sceneries of Space G-J, the north entrance and the former west entrance in Ho Family Garden

7 何园各出入口拓扑深度分析Topological depth of all entrances in Ho Family Garden

由各出入口入园,步行到达园内各点的几率很大程度上受该出入口与各点之间空间拓扑深度(Visual Step Depth)关系的影响。用Depthmap软件对各出入口进行空间拓扑深度分析(图7),并将结果导入Excel进行数据处理。

南门平均深度值最小,对园内各点均具有较高的可达性,在私园和公园时期均将其作为主要出入口;西门平均深度值最大,表明由其到达园内各处都最困难,而今李园荒废,无沟通之必要,其又位于深巷之中,不便游人进出及去往各个景点,将该门废弃更便于游线的组织与公园的管理运行;北门与东门平均深度值相近,说明在可达性上二者对园内各点几乎没有区别,但北门位于狭窄的刁家巷内,新增的东门毗邻徐凝门大街,以东门代替北门,便于游客集散但缺乏“欲扬先抑”的观景体验(表3)。

深度值的标准差反映了从各入口到达园内各点的深度偏离其平均值的程度。北门和西门到达园内各点的深度值相对平均值离散程度较小,而南门和东门离散程度较大,即可达性的变化波动更大,现今何园景区以东门为入口以南门为出口,可使游客获得更加丰富的游览体验。

表3 何园各出入口平均深度、方差及标准差Tab. 3 Average step depth, variance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all entrances in Ho Family Garden

4 总结与讨论

本文使用空间句法理论的视域分析模型,通过整合度、连接度、平均深度等参数从宅园互渗、私园公园化后空间结构的变化等角度对何园的整体空间组织特征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如下。

1)何园宅园互渗的空间结构,在可达性上:主要住宅空间可达性较高——私园时生活便利、公园时满足游客参观需求;园林空间可达性较低——私园时增添游赏趣味、公园时便于组织游客进行序列式游览;在可视性上,可视程度高的园林空间将可视程度低的住宅空间环绕,但设计了可视度更低的小空间毗邻住宅以示区隔。

2)何园在由私家园林向公共园林转变的过程中,各出入口位置与功能的调整从可达性与实用性层面是相对合理的,但赏景体验有一定差异。

目前何园按照东门进南门出设计了一、二层2条主要游览线(图4),鉴于蝴蝶厅二层檐廊以及北门均有较高的游览价值,建议何园管理部门将其标注进景区导览图的游览路线中,及安排导游做相关介绍和引导;在水心亭适时安排实体或VR形式的戏曲表演,以强化西园复道廊的赏景趣味性,再现何园历史风采,满足游客深度游的需求。

相较于以往对何园空间结构特色的主观分析与感性描述,本研究相对客观地量化描述与分析了何园宅园互渗、复道回廊等空间特征如何满足“居、赏、游”的社会功能,验证与分析了何园在由私家园林转变为现代公共园林的过程中空间功能转变的合理性与缺憾,对何园科学的使用与管理运营提供依据,为园林设计与旅游规划等专业人员对现代园林空间功能与作用的把握提供参考。

空间句法作为一种较新的空间量化分析手段,在风景园林领域的研究与运用还处于探索阶段[25],特别是针对以审美和游赏为主的中国古典园林,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局限:该工具可以量化分析可达性和可视性,却不能量化反映人们是否愿意去以及是否具有审美价值;无法考虑植物要素、天气能见度和旅游旺季人群拥堵等其他因素。可以尝试将其与其他分析手段与技术相结合,帮助解决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注释:

图1改绘自扬州大学建工学院2010年测绘图;图2、3、5~7由作者自绘;图4由扬州市何园管理处提供;表1~3由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句法园林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清代园林初探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句法二题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