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的新生活—北京旧城景山片区公共空间景观更新
2018-09-05郭巍侯晓蕾
郭巍 侯晓蕾
1该项目以风景园林的视角,以北京旧城景山片区为例,探索了高密度传统城市中公共空间可持续更新的方式Taking Jingshan district of Beijing old city as an example, we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sustainable renewal approaches for traditional public space in high-dense city centers
背景与目的
占地面积1.6km2、人口数量约为43 700的景山片区是北京旧城中典型的传统街区。20世纪中期以后,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私有产权的巨大变革导致单一家庭居住的四合院沦为毫无血缘关系的众多家庭混居的大杂院;低廉的租金吸引了大量中低收入的租户,进一步增加了景山片区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但是大量的违建、私建和杂物侵占了胡同等公共空间;机动车主导的城市交通模式使得胡同街巷的交通功能日益凸显;近年来,私人轿车数量的快速增加使得胡同街巷沦为停车场。这使得景山片区以胡同街巷为核心的公共空间呈现出减少和衰败的趋势。
面对这一困境,风景园林师能做什么?
本项目基于风景园林的视角和北京旧城的实际情况,从居民和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提出有效的公共空间更新的操作框架。在尊重公共空间传统使用方式的基础上,挖掘潜在的公共空间并整合片区空间资源,从而延续和丰富居民在公共空间中的日常生活。
2 该规划保留了居民原有公共空间使用模式,同时增加新的功能,丰富居民的公共生活,促进了该片区公共空间系统的整体更新和复兴In our proposal, most of original use-patterns of public space remain intact; Meanwhile, several new functions are provided to enrich the public life of the neighborhoods. The intervention hence facilitates the renewal and rejuvenation of the whole district’s public space system
社会数据与分析方法
为了更好地理解景山片区的公共空间使用情况,我们收集和分析了大量数据,包括与居民访谈、先例研究、测绘地产边界、停车模式、现场调研、问卷调查和“我的选择”调查等。
现场问卷调查是随机抽取景山片区的约500名居民,要求受访者确定最常去的公共空间、活动类型、步行和自行车路线、停车区域、不安全的地区以及对地区边界的看法。“我的选择”是在项目展览期间的图形调查,以帮助了解该区居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愿望,要求受访者对居住地、出行路线、公共空间地点和活动内容进行联系。这些调查统计表明,71%的居民认为公共活动空间不足;74%的居民认为停车和杂物占用问题突出;81%的居民认为现有公共空间质量不佳,希望在服务设施、植物种植、景观视觉效果和空间特征方面加以改进。
3 景山片区居民数量和城市肌理的变化The change of the number of residents in jingshan district and the urban texture
4 项目通过采访、论坛、展览和公共讨论等方式推动了公众参与,由此提出了微空间挖掘、私属空间公共化、公交站点集约化和文化探访路径这4个策略
Through interviews, forums, exhibitions, public discussion, public participation was promoted. And thus four coordinated strategies proposed are—Design of Micro Space, Opening of 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 Multifunction of Bus Station and Network of Culture Visiting Path
5 在片区中挖掘并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微花园、微广场、微活动场、微装置和主题胡同In this area, we excavate and design various types of Micro Gardens, Micro Squares, Micro Playground, Micro Devices and Theme Hutongs
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过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设计策略。在长达2年的时间中,我们通过大量的采访、论坛、展览、公共讨论等方式了解居民的想法。作为协调者,我们走访了片区中大量不同类型和阶层的居民、租户和单位机构。我们也制作视频、海报和展板,在每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与片区居民委员会、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在2015和2016年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各设计阶段的设计成果在片区内的史家胡同博物馆中陈列公示。我们也在重要的项目展示上使用互动游戏,如利用“连线游戏”来收集居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和对未来改造的愿望信息。我们还在不同的地点进行临时性设计试验,以测试不同的设计方案,并根据居民反馈进行偏好排列,来选择初始设计的重点。
公众参与有助于我们了解居民对公共空间类型、使用时段、活动方式、服务设施、景观效果和出行路线的偏好,最终决定了微空间和文化路径的选址、公交车站的功能组合等,并帮助我们通过处理公共领域和建筑关系的方式协调个人与公共利益。
公共空间更新的操作框架
1)微空间的挖掘与设计。
微空间指面积极小,经常被忽视和被占用的角隅及边缘。微空间投资小、见效快、覆盖灵活,对于建成度较高、公共空间不足的景山片区具有重要的实施意义。我们通过 “针灸法”挖掘微空间的潜力,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微花园、微广场、微活动场、微装置和主题胡同。这些微公共空间延续了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具备多样化的功能。
2)单位空间的借用和开放。
景山片区内有文化、教育以及其他不同的用地类型,其中部分用地具有一定的开敞活动场地,但不对外开放。规划根据不同用地的具体情况,采用打开边界和分时段开放等措施,结合一定的激励和管理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公共空间的数量和面积,为居民提供了公共空间的多种使用方式。
3)公交站点的多功能整合。
我们鼓励景山片区居民公交出行,公交站点是居民之间、居民与游客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重要节点。我们希望对公交站点进行集约化设计,针对景山片区道路用地的较大差异性,设置了不同尺度类型的站点,同时将单一功能的站点转化为集候车、充电、休息、交流、小卖、展示、娱乐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6 微花园的设计协调了公共与私人区域的关系,对胡同中具有潜力的现有零散空间进行提升设计Design of Micro Gardens coordin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carrying out the upgrading design of the ecologic effect of the existing scattered space with potential
7 微广场和微游戏场植入儿童游乐、运动健身、下棋聊天等多种功能We implant playground for children, sports, chess, communication and other functions into the Micro Squares and Micro Playground
4)文化探访路径设计。
景山片区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保留着名人故居、典型四合院、北大红楼等众多文化遗存。根据这些文化资源所在的位置和具体情况,我们规划了文化探访路径对其进行连通,并通过系列引导和标识设计,将其整合为一个慢行系统,从而提升人们对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促进该片区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8 可移动、可拆合、可回收的“9平方米9种功能”的微装置是临时性设计试点实验之一,用于设计测试,收集居民意见The Removable, detachable, recyclable “9km² 9 functions” Micro Device is one of the pilot designs experiment, which is used for designing tests and collecting residents’ opinions
9 通过沟通及政府主导的激励和管理措施,鼓励片区的私属空间进行开放Through communication and government-led incentives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the private space of the area is encouraged to be open
项目实施与展望
项目规划获得了景山片区居民委员会和东城区规划局的支持,在2015年10月和2016年10月,我们分别选择地点进行了微空间的设计试点,采用了临时性装置介入的方式,但居民便很快要求将装置永久化,并希望类似整治设计扩散到全区域。
景山片区公共空间的更新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合作,目前依然需要若干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协调来实现愿景。这一规划探讨了以胡同为中心的传统城市公共空间的复兴,并有可能为更大尺度的北京旧城公共空间可持续更新提供样本。
项目位置:北京
项目面积:1.6km2
项目委托:北京东城区规划局
主持设计师:郭巍(北京林业大学),侯晓蕾(中央美术学院),冯斐菲、郭婧(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设计人员:谭敏洁,席琦,韩冰,黄小乐,吕林忆,陈丹阳,姜雪琳,夏甜,王梓,李帅,陈晨,谢小璇,韩炜杰,刘旭,常媛,魏涛,周田田
设计时间:2015—2017年
获奖情况:2017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分析与规划类杰出奖
10 针对私属空间的类型进行全时段或分时段的开放,由此对场地的布局进行了微调In view of the types of the private space, carry out the opening of the whole time period or set the time-sharing section, the layout of the site is fine-tuned
11 对片区的公交站点进行集约化设计,根据尺度、区位设置了多重功能,成为居民之间以及居民和游客之间交流的微公共空间Carrying out intensive design of bus stations in this area. . The stations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micro public space with multiple functions according to the scale and the location
12 利用片区现有的文化资源,通过系列引导和标识设计,构建文化探访路径Using the existing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area, we can build the Culture Visiting Paths via a series of guidance and logo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