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秋枫王
——凌厝菱冬树树龄推测

2018-09-05王珅璞

福建林业 2018年2期
关键词:公母树龄莆田

文·图/王珅璞

2014年9月30日,在福建省树王评选活动中,莆田市荔城区绿化委推送的“凌厝菱冬树”脱颖而出、一举夺冠,被福建省绿化委、省林业厅授予“福建秋枫王”称号,由此一度声名鹊起,受到社会极大关注。与此同时,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其树龄多少问题也一直猜测纷纷、争议不断。那么,能不能在不损伤树体、不做切片分析的情况下,通过对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合理推测出“福建秋枫王——凌厝菱冬树”的大致树龄呢?本文谨此作出探讨,以供参考。

“福建秋枫王”所在地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凌厝村,系凌氏先人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始建,历史比较悠久,文化底蕴比较深厚。村前有一条小河,因形似卧龙而名“龙沟”,其上游经“龙门(因常有鲤鱼在此溯水而上得名)”水坝与源自壶公山脉的大同溪相接,下游经沟尾水闸与木兰溪南渠东沟河相通,系古时村民生活饮用、农田灌溉和船运交通的主要水系;还有一条古驿道,自南而北、经“丁卯桥”过“龙沟”、再折向西北,系古时莆田东南沿海民众出入城关的主要通道。“丁卯桥”建于明洪武二十年丁卯(1387年),其西侧“龙沟”水面陡然变宽,形似龙肚而名“龙潭”,系古时凌厝村民甚为看重的“风水穴”。在“龙潭”北侧古驿道边上有一座三开间古祠庙,村民习惯称之为“三教祠”,系凌厝村举行民俗活动和日常演戏的重要场所。

“福建秋枫王”就生长在凌厝“三教祠”前、“丁卯桥”西侧、“龙潭”北岸与古驿道相夹处,与西边一株秋枫雄树一道沿“三教祠”中轴线对称排列,并称“凌厝公母菱冬树”,是凌厝村名闻遐迩的标志性景观,至今当地及邻近村民还流传着“到凌厝菱冬树下歇脚(乘凉)”、“去凌厝菱冬树下等齐(会齐)”等俚语佳话和凌厝菱冬树能治眼疾、兆年景、保平安等种种神奇传说。

从田间调查情况来看,“凌厝公母菱冬树”中的雌树——“福建秋枫王”树高16m、冠幅24m、胸围达9.6m,而雄树树高16m、冠幅21m、胸围仅4.3m,两树树体胸径大小差异悬殊,目测估计树龄相差至少百年以上。据当地村民反映,1980年,由于年久失修,凌厝“三教祠”破损严重,在整修替换朽坏栋梁时,发现脊梁木刨面上写有“大清嘉庆二年重建”字样。同时,当地村民故老相传,在重建凌厝“三教祠”时,为使“凌厝公母菱冬树”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其中雄树被人为右移几米后重新定植,并保留至今。由此可以推断:

凌厝公母茭冬树雌树

一、“凌厝公母菱冬树”定植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以前,但不早于唐会昌年间,因为这两棵秋枫古树就种植在土层深厚、土埌肥沃、水源丰富的平原冲积土上,若经千年生长且又被村民视为“风水树”而加以保护,其树体胸径大小当不止于此。

二、“凌厝公母菱冬树”中的雌树先于雄树栽种,其理由有三:一是两树树体胸径大小差异悬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栽植时间、生长年限不同。二是雄树曾被移植处理过,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雌树树体就较大、且临近“丁卯桥”,不便左移,而雄树树体小得多、且右侧空间较大,向右移植较容易。三是雌雄两树布局不合常规,其中雌树位于“三教祠”左前方、居上位,而雄树则位于“三教祠”右前方、居下位,在唐宋以至明清“尚左尊东”而又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是不可能出现这种阴阳位置颠倒、尊卑次序错乱现象的,最大可能是,在雌树栽植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其为“母树”,为调和阴阳、祈求平安,乃特地选种雄树一株与之相配而形成现状。

三、“凌厝公母菱冬树”是村庄的风水树、行人的休闲树,更是凌厝“三教祠”的吉祥树、护法树,其存在与否与“三教祠”关系甚大,其栽植时间也与“三教祠”有着必然的联系。

凌厝“三教祠”实际上是由相对独立的三座祠庙构成的:其左边为“龙亭洞”,主祀戏神、“田公元帅”雷海青;中间为“龙安祠”,主祀龙江先生、“三一教主”林兆恩(“三教祠”名称即由此而来);右边为“龙文书院”,主祀司禄神、“文昌帝君”张亚子。从莆田当地情况来看,作为古时儒生学子祈求学业功名的重要场所,奉祀“文昌帝君”的院庙常常与“三教祠”相伴相随出现,因此,可以把“龙文书院”并入“龙安祠”加以分析。

雷海青(716—755年),古兴化县(今属仙游县)人,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拒为叛贼奏乐、并以琵琶击打安禄山头部而惨遭车裂,忠烈之名闻于天下。“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玄宗追封“天下梨园都总管”,唐肃宗追封太常寺卿,并赐骨还乡、筑祠祀之;宋高宗时加封“天下戏神”;南宋末年端宗逃亡莆田时赐封“田公元帅”,并颁诏天下大塑金身、广祭香火。“田公元帅”既是戏曲的祖师爷,也是地方的保护神,其信仰在莆田民间源远流长。据考证,莆田境内最早奉祀“田公元帅”的祠庙为黄石镇江东村“飞云庙”,清嘉庆庚午(1810年)碑刻述其已立千年。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莆田城郊拱辰村头亭民众在雷海青奉旨还莆慰问家乡父老的首场演出地原址上,倡建“瑞云庙”崇奉“田公元帅”,并筑戏台时常演戏祭祀,莆田及周边各地民众群起响应,纷纷到“瑞云祖庙”分灵、立庙设祭,仅闽中一地各类“田公元帅”祠庙即达480多座。受其影响,凌厝村民特地选择在村前交通要道一侧、“龙潭”之畔风水宝地上,依“龙亭”旧址建庙,取“龙亭洞”之名奉祀“田公元帅”;同时在其左前方古驿道桥右侧、“龙沟”北岸种植菱冬树一株,以增景观效果(莆田当地常见古宫庙之前种植秋枫树现象),并代“龙亭”作遮荫纳凉之用,遂成今天的“福建秋枫王”。

林兆恩(1517—1598年),号龙江,尊称“夏午尼氏道统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师”,世称“三一教主”“三教先生”“龙江先生”,明正德十二年七月出生于莆田赤柱九牧林官宦世家;30岁时屡试不中后,毅然弃举业修道行,锐志心身性命之学;35岁时盛夏午刻豁然悟道,参透儒、释、道“道一教三”玄理,并设馆办学、授徒倡道;37岁起著书立说,阐明“夏午教(简称夏教,俗称三一教)”“三教合一”教义;同时表率躬行、散尽家财扶贫济困、救死扶伤、募兵抗倭、收埋遗骸,其善行义举和高尚品德深受世人敬仰和推崇,而其独创性的“三教合一”思想通俗易懂、兼爱包容,更是流行当世、感化万众、调和教争、影响深远,信众及于东南亚乃至欧美,至今仍倍受世人信奉和尊崇。据《林子年谱》记载,明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年)林龙江68岁时,其弟子黄芳等率先在马峰倡建“三教祠”倡道传教(此时距林龙江“拱手而逝”还有14年、距明朝灭亡还有60年),随后林龙江众第子及各地信众纷纷效法,数年间各类“三教祠(或称先生祠)”即遍布莆田境内外,总数多达1545座。为顺应社会主流、传播三一教义、造福一方百姓,凌厝村信众乃于其时特地选在“龙亭洞”右侧位置(左侧位置正对“丁卯桥”和秋枫树,冲煞犯忌)扩建祠堂,沿袭旧例取名“龙安祠”崇奉“三一教主”林龙江先生(凌厝“三教祠”名称即由此而来),并在祠前右侧位置专门选种秋枫雄树(高压苗)一株,使之与左侧原有的秋枫雌树沿中轴线对称排列、并立护法,形成阴阳相配、龙凤呈祥之象,以保佑全村风调雨顺、家和业兴、人文鼎盛、平安顺意。此后历经数百年人世沧桑和1797年、2014年两次重建,凌厝“三教祠”依旧香火旺盛,“凌厝公母菱冬树”逾发生意盎然。

综上所述,可以推测:“凌厝公母菱冬树”中的雌树———“福建秋枫王”定植时间约在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前后,树龄600年以上;另一株雄树定植时间约在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前后,树龄400年以上。

猜你喜欢

公母树龄莆田
梨真的分“公母”吗?
不同保姆鸽生产效果比较
橘子分公母,母橘子更甜?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干旱荒漠区2个‘早酥’梨品种光合特性与树龄的相关性研究
不同树龄赤霞珠葡萄果实性状及品质的差异分析
莆田“上刀梯下火海”过元宵
莆田闹元宵
莆田系阴影下民营医疗的出路
巨尾桉不同树龄及染虫状态桉叶油的成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