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心实意向青年传授业务

2018-09-05曹仁义

中国记者 2018年8期
关键词:新闻部大度待人

□ 文/曹仁义

内容提要 本文作者是从业40年的老新闻工作者。他从三个方面回忆了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地方新闻部主任期间培养青年成才的作法和效果,对于当下担任媒体中层领导的同志,很有借鉴意义。文章具体实在,便于参考借鉴。青年是媒体的主力军,愿此文在培养青年新闻工作者方面发挥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力军历来是青年。青年强则媒体强。新闻舆论界讨论培养青年人才问题,十分必要。我的新闻从业经历也说明了这一点。

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事新闻工作40年,2000年2月退休。40年间,我给自定的业务格言是:“走一步两个脚印”。意思是,实践、研究并重:前面一个实践成果,跟着就要有一个研究成果。这样的业务风格,成就了我丰硕的业务道路,上世纪90年代初,我的新闻工作论文集就出版了,人称“老曹是专家型的新闻人”。

198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制改革,成立了一个专门编发地方来稿的地方新闻部。我被任命为这个部的主任,正处级。成员共18人,多数为青年,学过新闻的只有两人。任命我时,台领导跟我谈话说了两个任务,一是审稿子,一是带队伍。这“带队伍”,就是培养人。是啊,那么多青年,又没学过新闻专业,不培养怎么工作呀。

在地方新闻部成立大会上,我在讲话中说:“要做一个有条理有见解有研究的编辑。我60年代刚到电台时,老同志跟我讲过一句话:当记者要深入群众,当编辑要坐住板凳。不会干没关系,我会真心实意教给大 家。”

一、宏观看稿,大度待人

地方新闻部要编发处理中央电台驻全国各地32个记者站和各地方电台的来稿。运行一个月后,我发现对来稿用与不用的判断不准确。有的事看似新鲜,但放到全国看,并无新闻价值。于是,我开了第一次业务宣讲会,讲了“宏观看稿”问题。我说:“我们是中央新闻单位,衡量一件事情是不是新闻,需放在全国范围看,这就叫宏观看稿。”我举工作中的例子,说:“比如某地动物园人工孵化孔雀成功这条稿子,在当地可能是新鲜事,放到全国,却早已是旧闻。现在孵化孔雀全用电孵,一次可孵好多只。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工孵化当新闻播出去,岂不成了笑话!所以,看一个稿子是否有新闻价值,一定要放在宏观的天平上称一称。当然,有时会拿不准。拿不准时,问问同事,问问有关部门,或者查查有关资料。”

至于“大度待人”,说的是新部门大家刚刚相处,都要大度一些,不要因小事闹不团结。因为有一位年纪较大的同志到我那里告状,说年轻人太懒,从不打开水、扫地;还说某某同志总早退。于是在这次会上,我顺便讲了年轻人要勤快一些,家有小孩早退一会儿没关系。我强调说:“这都是小事,要大度待人。”1989年,中央电台出版台史,还把我说的 “宏观看稿,大度待人”作为建部方针,写入台史“地方新闻部建设”一节中。

二、在岗培训,讲100题

针对地方新闻部多数人缺少新闻业务基本知识的情况,我决定开展在岗培训。运用我多年的业务积累,结合每天工作实际,将随时可用的新闻业务知识,归纳成了100个问题,包括新闻的定义、新闻的结构、什么叫导语、怎样写导语、什么是新闻语言、新闻语言常见的毛病、常用新闻编辑方法,等等,全是实用业务知识。每天下午,给全部同志讲解10个题。一共用十个半天,讲解了这100个题。随讲随联系同志们工作中遇到的例子。最后一讲,我把新闻编辑工作概括为把好“三关”,就是把好政治关、事实关、语言关。我说:“从实际情况看,前两关问题不大,语言方面问题较多,滥用形容词、副词。有时形容得过头了,会造成事实不准确。所以,三关之间是有联系的。”接着,我举了个例子:一条讲盐碱地改造的稿子,说“十年前这里是一片盐碱地,寸草不生”“经过几年的改造,盐碱消失了,今年粮食获得丰收。十年前,这里每亩地产量只有50斤,现在每亩产量达到500斤”。你看,此稿就是形容词不当造成事实差错的例子,十年前的盐碱地“寸草不生”,每亩怎么还能产50斤粮食?

这次在岗培训,效果很好。大家反映,新闻编辑工作比过去熟练多了。后来,我把这个“实用新闻业务知识100题”加以整理,在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上连载。

“要做一个有条理有见解有研究的编辑。我60年代刚到电台时,老同志跟我讲过一句话:当记者要深入群众,当编辑要坐住板凳。不会干没关系,我会真心实意教给大家。”

1989年,中央电台出版台史,还把我说的 “宏观看稿,大度待人”作为建部方针,写入台史“地方新闻部建设”一节中。

三、抓好月总结,指导写论文

在岗培训之后,我开始培养青年们的业务研究能力。办法是,每月底开一次业务总结会,要求每位编辑在会上讲本月编发稿件中的一两篇好稿,好在哪;再讲一两点工作体会、收获。目的是提高青年们的理性思考能力。我仔细听大家的发言,每次都选择一两位谈得有新意、有深度的青年来发言,现场给予肯定、补充和完善,并建议从哪方面作理性升华,最好能写成业务论文。这实际上,就是把我“实践、研究并重”的业务经验传授给青年们。记得在月总结会上,大家曾以“七月流火”为例,谈到用错成语问题。“七月流火”本说的是天气开始转凉,有的来稿却用它形容天气热;曾以山坡上埋炸药的爆炸声,代替井下采煤的爆炸声为例,谈到录音报道真实性问题;曾以稿中数字太多为例,谈到记者要学会讲故事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后来多数都写成了业务论文。写成论文后,我帮修改,并推荐给相关刊物发表。

大家知道,新闻界评定业务职称,参评人须提交规定数量的公开发表的业务论文。在中央电台,地方新闻部参评职称的人,都不缺少论文。如今回头看,当年地方新闻部的那些青年,全都是副高以上职称了。

人事有更迭,往来成古今。我任地方新闻部主任六年,之后我被任命为评论部主任。现在,我已退休18年。随着中央电台体制变化,地方新闻部早已不复存在。再回头看看当年那些老地方新闻部的青年人,有一位已是副部级干部,有三位已是司局级干部,有多位已是处级干部;没有做干部的,全都是各部门的业务骨干。

回首这一切,年近八旬的我,感到无比欣慰。

猜你喜欢

新闻部大度待人
日子
学会大度
日子
日子
给你一封毕业的情书
忍的价值
大度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