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信息技术有效进行法治教学

2018-09-04潘志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潘志

【摘 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影像、音乐资料和制作手段。多媒体作为先进的教学载体,使信息更好的被学生接收,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而对学生有效进行法治教育。

【关键词】信息技术;法治教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05-0234-0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全面修订,教育部做出工作部署:为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精神,为将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内容和要求增加和融入到德育教材中。如何对小学生有效进行法治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实施给法制教学提供新的机遇

今天,我们已经步入高科技的电子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在呼唤更多、更优秀的人才[1]。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在学校课堂上增添了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更成为学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现代化教学手段进入课堂,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在激發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的“技术化”,从视听技术到电脑的应用极大地开拓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当前多媒体在教学领域中的运用,具体地说,主要是指运用幻灯、投影仪、录像、广播、录音、电视等视听工具辅助教学,现在电脑也飞进了我们小学校园,我们能够自己制作课件来进行教学。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影像、音乐资料和制作手段。而课堂教学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应按照信息科学理论,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形象因素,选取能够快速展示教材的多种信息传播手段,按照事物的整体逻辑,分层次的将教学信息整体输出。教师在应用教科书、教具、手势、眼神等传统载体外,如大胆引进先进的教学载体,使信息更好的被学生接收,也会提高课堂效率。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它所具有的高速准确、直观清晰、存储量大、动静结合等特点,正日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孩子们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来思考事物的,假如有人强迫他们用其他方法来思考事物,那么就会有害于学生的兴趣和天性。”而计算机的运用则可以把单纯的理性知识传授变成由感性材料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我们可以从电视节目、各种音像制品(光盘、录像带)、计算机网络、书籍和现实生活中获取教学所需要的图片、影像等感性材料,对学生有效进行法制教育。

二、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活动的动力”,“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兴趣是一种情感性质的因素,它是能力发生的最早征兆,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能源,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一种动力。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智慧的源

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能唤起学生认知、情感、兴趣的情境,能使教学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学生通过刺激——疑惑——探究——思维等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情境的渲染,展开思维,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有利于新课的导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在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中《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一课,导入规则的重要性时,教师请学生朗读一篇有关规则的文章《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学生读到一半时,教师用录音机播放事先在课下录好的噪音片断。这时,学生不知道老师的意图是什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竖起耳朵,努力想听清楚这位同学读的内容。听完学生读的文章,老师请同学说说播放噪音前与播放噪音后的感受。(听者的感受、读者的感受)学生都感到:在安静的课堂上,随便说话会影响同学们的学习,有必要制定规则来约束同学们的行为。在这一环节中,录音机起到了良好的情境创设的作用,学生的感官受到了刺激,并深刻地感受到:课上随便说话造成的噪音会影响大家的学习效果。

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使学生对课堂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进入了积极思维的状态中。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法制教学情境

教学的效果如何,关键是看学生能否把客观要求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实现知行的统一。这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深化阶段。在这个阶段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创设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对与错、美与丑,增强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中《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一课,在制定班级规则这一环节中,教师分别出示事先在本校摄制的录像(录像班级是同年级的另一个班)。内容有靠右行走、轻声慢步、课前准备学习用具、认真听讲、尊敬师长、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录像中的同学为大家树立了遵守规则的榜样。通过看录像,学生强化了校园规则。看完录像组织学生讨论遵守校园规则的好处,继续强调规则的重要性。

为了使教学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教师在课下收集了交通、医院、银行、购物场所等地方的规则并拍成了图片资料。在介绍交通规则时,教师提供了在同学们都熟悉的路口拍摄的行人闯红灯的录像。也许某些同学在过这个路口的时候也曾像录像中的行人一样违反过交通规则。通过录像直观的认识,加强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我想在这节课的学习后,学生们在路口过马路时一定不会再闯红灯,并会提醒家人也不要违反交通规则。

这些图片、录像等媒体的使用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学生从教师收集的资料中受到了教育,并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法制学习空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已进入家庭。丰富多彩的软件,网络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广采博收,同时弥补了学生对大千世界的五光十色、千变万化缺乏亲自体验的不足,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品德与社会课包含的知识内容广泛,学生周围的社会生活、古今中外的社会历史,天南海北的发展演变,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其中,许多知识都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说不清的。另外品德与社会课教材的范例性原则,也决定现代教师已不能够完全依赖教材、教参提供的信息。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则可充分的发挥其广博性、再现性的特点,增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直观性,使上述知识信息通过各种手段,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获得一种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的重大变革,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通过教学设计,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儿童文化,增加儿童道德与法治学习、践行的乐趣和成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教育德育为首。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对小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可使教学生动活泼,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心理状态中接受教育,培养法治意识,保护自己。

【参考文献】

[1] 旷新华,曾繁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效研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7(1).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