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英语教育心理学:当Go?for?it遇上柯美雅

2018-09-04许灵奇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8年1期

许灵奇

【摘 要】美国心理学家柯美雅提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任何东西都有改革的余地,这就是柯美雅定律。人教版“Go for it”教材采用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模式,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最新版2012到现在也已六年。然而,修订后的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想到了用拓展校本教材的形式来作为“Go for it”教材的补充。

【关键词】“Go for it”;新课标修订;校本有效辅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05-0119-03

一、缘起

(一)英语新课标的修订——有变立足教材

新版《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鼓励教师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可能为学生提供真实语境去运用语言。校本的有效辅助有了存在的必然性。校本的拓展必须要立足教材,从话题内容、语境真实性和文化渗透上多下功夫。作为辅助功能的校本,要从教材出发,进行适切话题的引导和拓展,保护学生思维,教会学习能力,激发他们与生活经历相关的认知,提高素养。

(二)“Go For It ”教材的分析——有料渴望拓展

人教版“Go for it” 教材在系统编排语言知识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已有的文化背景和知识,选择的话题都非常贴切学生的日常生活。

但是,再好的教材也逃不过柯美雅。例如九上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 ”尽管学习了各种节日譬如圣诞节,但却不知道21世纪的圣诞节是怎样的。另外,“Go for it”教材里的表达比较单一,如果校本能起到同一话题不同表达方式的补充,同一话题不同角度的观点,则必定从另一侧面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外文化差异。

综上,“Go for it”教材虽有料,但仍有拓展的需求。

(三) 21世纪学生的发展——有人渴望提升

目前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是经过了至少四年的英语熏陶,有的是从一年级甚至更早便开始接触英语,所以难免会出现有些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有了校本资源的补充,学生既可以当做课外兴趣阅读也有了提升的机会[1]。既然有人渴望提升,那么校本的存在也变得有意义。2018人机口语考试的试运行,也给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校本在这方面的补充也可助力教材教学。

二、校本拓展的原则

(一)适切性(适合学生的认知——有人)

校本拓展编写时选择的内容须做到“本中有人”。补充的内容要面向学生。与学生生活、学习、娱乐、家庭等息息相关,能够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有兴趣听、有兴趣说、有兴趣读、有兴趣看、有兴趣写、并且有话可说能聊,有文可演能写。共同的话题表达能体现个人风格,有自己的价值取向。

(二)拓展性(对教材的必要补充——有料)

校本拓展编写时选择的内容须做到“本中有料”。补充的内容要以教材为参照。可根据本单元具体内容进行话题表达:语言能力拓展(如九年级U1的学习英语困难表达和提建议句式的补充);可以是西方文化的渗入,中西节日对照:文化品格的培养(如九年级U2庆祝活动的方式和家庭成员互动的补充);可以是价值取向,舌枪唇战的辩论:思维品质的训练(如九年级U7正反观点依据的补充);可以是借助校本查阅资料的习惯培养:学习能力的促动(如九年级U6中各种名人发明家介绍的补充)。再加上不同的单元话题补充相关的策略拓展,做到料味十足,满足“Theres always something for everyone”.

(三)科学性(确保知识的准确——有据)

校本编写时选择的内容须做到“编写有据”。随意摘抄下载的资料作为补充材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行为。作为教材的补充,必须确保知识内容的准确和真实性。那么无疑,相应话题的其他权威教材便是不二選择。选择权威的教材话题内容作为补充,更具有说服力!

三、探究尝试

(一)依托权威,初成教材

1.明确定位,细化功能

经过反复筛选和讨论,最终我们选定三套教材:外研新标准、牛津沈阳版和American in Mind!并从增加语音教学到话题匹配、文化冲突和背景补充三方面为主导考虑辅助教学素材的选择。

2.分工合作,形成初稿

定下教材后,整个英语组一起制定初步行动方案。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7年4月——2017年6月)

首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新课标为指导,确定英语校本的目标和思路。然后参考学习其他校本,总结利弊。最后确定小组成员,细化分工。

第二阶段:准备实施阶段(2017年7月——2017年8月)

细化分工,明确职责;第一小组罗列Go for it教材每个单元话题和语法功能项目,备注需增加内容;第二小组研读三套教材,整合相关话题,罗列话题和语法功能,备注可增加内容;第三小组确定每一册每一单元所需要话题,做好目录;第四小组进行初步匹配筛选,复印、标记,做好生词清单。集中讨论,确定校本。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17年9月——现在)

根据设置和计划,扎实推进;定期召开反馈会议,进行诊断和反思,写下修改意见,同步改进。

(二)实践尝试,路径探幽

1.内容安排

经过两个月的精心挑选,反复匹配和四次校稿,最终确定内容(详见附件)。选材从语篇结构到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素材出发,对Go for It教材基础课程话题的生活化拓展;以已有话题为主题,进行生活化词汇和地道性表达两方面结合的拓展。让学生的交流更真实,话题更丰富,表达更多样。通过同话题阅读,提升学生的中西方文化素养。这也是修订后的新课标想要借助英语教学达到的一个目的。

“Go for it” 教材七下第一单元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内容中有关于参加俱乐部的内容。上课時学生和老师都是从“I can draw”作为“I want to join the art club”的理由来进行教学活动.九上Unit 1 “How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的(下转第122页)

(上转第120页)建议也是一问一答,不够真实,没有说服力。比较之下,校本提供的表达更活泼更真诚,语言交际更真实。俱乐部是精英耍酷的地方,它照样也可以是使我学习,让我进步的沃土[2]。这样的建议和表达体现在交际情境中,使寻求建议的人更有信心,更能受到启发。所以这类内容的拓展补充可以打开学生思维提高思维品质。

D.融入背景,扫除障碍 好奇心满足世界意识

English was once spoken only by people in a part of Britain. But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it became a world language - a language used by speakers of many different languages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s...

作为一个英语学习者,如果能了解一些关于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历史中的变化发展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也属于应该去了解的背景知识。在校本拓展素材最后,作为泛读出现,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能增长见识,一举两得。背景知识的介绍,相当于多给了学生一双让他们看世界的眼睛,让学生在多元世界里学习、发展,用英语做事情。

4.初见成效

校本投入使用后,我们对九年级学生英语学习进行了跟踪调查,特别是9月和10月书面表达这一块的答题情况和得分情况做了初步记录。

九年级学生6个班9月期初考试,有5个学生作文全空白,年级平均分7.56.书面表达为:How to protect ourselves.学生提建议书面表达作文句式单一,first, second, finally表达生硬。

10月份考试书面表达题是介绍节日。书面表达没有零分的同学,加上将近一个月的学习,以及校本Topic 2 Celebrating Holidays 里有各种素材输入,孩子在对校本抱有猎奇新鲜的前提下,平均分达到9.91分。校本拓展教材功不可没。Topic 2 “Celebrating Holidays” 除了“Go for it ”里学到的“ Festivals”的“date”, “activities”, “symbols”和“stories”,还增加了放假时间,家人节日互动,街道、商店布置以及其他节日(中国国庆节和美国英语国庆节),尤其讲了感恩节。所以,学生在做书面表达时特别有话说,而且和别人说的不一样,提高特别明显。有了这一次小小的成就,学生对于书面表达的恐惧心理也慢慢消退。愿意写,并且觉得自己能写好。

校本拓展除了在九年级的尝试使用,七八年级也同步进行,譬如八下Topic 1 “What should we do"? 增加了意外事故发生时的紧急处理常识作为补充,非常实用。这些拓展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上,都能帮助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情”,我们认为还是初有成效。

四、收获与反思

(一)教师的第二次成长——不忘初心,走出教学瓶颈,蓄电前行

尽管我们的“Go for it”教材有很多优点,但是教师在未吃透的前提下还是会审美疲劳。校本材料的选材到使用过程都会再次激起教师研究教材的激情,从而产生思维碰撞。不仅对于教师提升自己业务能力有帮助,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教研组活动的开展。

在校本对教材的拓展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开阔了教师国际视野,了解更多国门之外的文化。对教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品格的培养。

(二)学生的钙铁锌补给——撸起袖子,走入秘密花园,自信奔跑

直接点,从历次考试的书面表达得分来看,学生从词汇到句型到写作思维,都有明显的提高。校本真实情景的再现,给学生提供生活经验,口语交际必备储存。学生能够通过储备信息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初步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的能力。当然,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自信便不言而喻。

(三)不足与反思

正如柯美雅定律所表达的,“Go for it ”不是十全十美,用于辅助的校本更加不会是十全十美。在校本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师资的局限,难免存在选择不够决断,整合不够严谨的问题,所以如何选择匹配的素材,还是需要继续在边使用边记录的过程中继续磨合、思考和改进。另外,选择范围不够广泛。地道又符合学生的素材来源是个大难题,还需要进一步深究。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英语“Go for it ”教材的辅助——校本的拓展与有效使用是一项有意义的工程。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校本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明确目标意识,进行有效辅助学习。通过校本温故教材去知新,然后夯实并内化为自己的储存,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用英语去做事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曹秀娟. 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