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与开腹修补术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对比研究
2018-09-04邵明建
邵明建
【摘要】目的 比较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与开腹修补术术后胃肠动力的恢复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7年9月我院就诊的胃穿孔患者50例,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开腹修补术,观察组给予腹腔镜修补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胃肠动力恢复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胃穿孔时,应用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快速恢复胃肠动力,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开腹修补术;术后胃肠动力恢复;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R656.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11..01
胃穿孔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普外科急腹症,多见于胃溃疡,一般疾病发生部位为胃窦前臂小弯侧。现阶段,临床上关于该病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其中比较典型的当属开腹修补术。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腹腔镜手术以其创伤小、操作简便和安全性高等优点,在临床上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1] 。现选取50例患者为分析对象,随机分组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7年9月我院就诊的胃穿孔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共5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病情经CT或B超检查得以证实。现根据入院时的数字编号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25例中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50.6±2.9)岁;对照组25例中年龄最大71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48.9±3.6)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开展组间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传统开腹修补术,即在上腹部正中位置,行切口,长度控制在10到15厘米,然后展开常规修补术治疗。
观察组:腹腔镜修补术,即采用气管插管的方式,进行全身麻醉,将气腹建立起来并进行腹腔常规探查,按照穿孔部位将其他鞘管建立起来;在腹腔镜直视下彻底清除腹腔脓液和坏死组织,在吸除胃液时会用到吸引器,确保洗净,然后将穿孔缘少许组织剪下来进行快速的病理活检,当非癌性穿孔被证实后,全层间断的对穿孔部位进行缝合,1到2针,覆盖大网膜并固定修补穿孔;最后吸除腹腔内的渗液,利用少量的生理盐水进行反复的冲洗干净,将两条引流管分别放置在穿孔和下腹部[2]。
术后,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抗感染和制酸治疗并配合胃肠减压,术后禁止摄入任何的食物,补充营养的方式主要借助肠外营养治疗;出院期间需要继续服用抗溃疡药物,三个月复诊。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和术后胃肠道恢复情况。
1.4 統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手术情况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77±14)min、术中出血量(84±13)mL、术后住院时间(7.6±1.8)d,对照组对于上述指标的时间分布为(64±9)min、(343±100)mL、(9.7±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胃肠道恢复情况
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肠鸣间恢复和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胃穿孔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道胃溃疡并发症,临床发病率比较高,开腹修补术通常会造成较大创伤、出血量大且不利于术后胃肠道恢复。但是,腹腔镜修补术视野更加开阔,可以准确的诊断,排除其他急腹症所造成的胃穿孔,不会产生较大的风险,减少并发症,术后可以快速恢复胃肠动力,由此可以减轻患者痛苦,临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3] 。在本次研究中,相比较于对照组患者而言,术后观察组的胃肠道功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腹腔镜修补术来修补胃穿孔,可以帮助患者在术后短时间内快速恢复胃肠道动力,应用价值高,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缪金透,刘璐庆,刘 俊,王 平.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消化性溃疡穿孔比较[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1(01):77-78.
[2] 王冠丰,范友东,马翠霞,等.腹腔镜在胃肠道穿孔手术中的应用体会(附20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2,06(03):112.
[3] Jrg Kninger,Peter Bttinger,Jens Redecke,Michael Butters.Laparoscopic repair of perforated gastroduodenal ulcer by running suture[J].2009,12(01):11-16.
本文编辑: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