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格致中学有一群非遗青年
2018-09-04孟莹
孟莹
2017年,上海街头巷尾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就是“大世界又回来了”,在人们急着重温童年记忆时,上海市格致中学上海非遗青年社团的同学们却提出了“大世界之魂究竟在哪里”的反思。
大世界的魂在哪里
“大世界”试营业期间,上海非遗青年社团的同学们前去参观访问,细细品味了“大世界”中的诸多细节,并提出崭新的“大世界”似乎缺少了一种魂。
曾几何时,“不到大世界,枉来大上海”的广告语挂在每一个来沪旅游者的嘴边,足见当时“大世界”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然而在如今全新的“大世界”中,人们却找不到能够体现上海独特弄堂文化的内容,听不到不绝于耳的“栀子花白兰花”的叫卖声,体验不到种类繁多的各类戏剧同台表演的热闹……老上海的那份情调和回忆在哪里?上海的地方特色在哪里?上海保护非遗的展示在哪里?
上海非遗青年社团的同学们一致认为,在这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里,应该更多地展现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倩影。大家经过讨论,从看、听、玩、吃、买五个角度进行了新的设计,把他们认为的魂注入了“大世界”的“身体”中。
看老街的魅力:“大世界”的大门口不妨还原一座古色古香的上海老城,利用最新的3D墙面投影技术配合精致的室内装潢,在“大世界”的底楼呈现老上海弄堂、老上海外滩等极富上海特色的场景,让人们仿佛穿越回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海,感受上海独特的魅力。
听方言的韵味:让游客听到“削刀磨剪刀”“爆米花喽”“栀子花白兰花”等老上海的叫卖声。上海方言此起彼伏,身临其境的老上海特色之旅由此展开。
玩童年的回忆:将多种弄堂游戏引入大世界,让人们看到正在跳橡皮筋的女孩正在玩打弹子的男孩,还有造房子、拍纸牌等游戏,这样的设计既能让孩子们玩得开心,也能让大人们重回童年。
吃舌尖上的非遗:许多传统的上海小吃、点心的制作技艺已申报成为区级或市级非遗项目,将这类小吃、点心的制作间打造为全玻璃、360度可观赏的格局,便于人们欣赏非遗手艺,品尝老上海的味道。
买可见的纪念:在“大世界”的出口处开辟一块非遗器物的纪念品区,让人们在享受老上海魅力之后,可以带走一件由非遗传承人纯手工打造的纪念品。
身体力行宣传非遗
上海市格致中学的李亦飞、张媛、闵迪、田晓玥和朱成元五名同学为了完成一个课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聚集在一起。经过无数次的争论,他们决定将关注点放在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并将课题定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学习”。为了向更多的人介绍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10月,上海非遗青年社团成立,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与非遗相关的内容。
上海非遗青年社团成立初期便在学校里崭露头角,时常有名家到访,比如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陆建非教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滑稽戏、独脚戏代表性传承人钱程等。
社团的各种非遗宣传活动始终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非遗青年们曾与八号线地铁运营部及大世界团委取得联系,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并就非遗文化的宣传活动达成了协定。在地铁工作人员的热心帮助下,非遗青年们向车站内来来往往的乘客进行了非遗宣传,邀请他们观看展板、关注“上海非遗青年”微信公众号、为社团的后续工作建言献策、填写不记名问卷等,同学们还展示了他们亲手制作的十二生肖剪纸书签以及海派面塑作品,过往乘客纷纷驻足观看。
期待建立社团联盟
作为上海市第一个为优秀非遗项目提供整合平台的中学社团,上海非遗青年社团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参考,漫漫长路,有太多的问题等待社员去发现和解决。
社团成立后展开了一系列的资料收集和调查活动:通过走访朱家角、城隍庙等地,切实了解目前非遗手工艺人的传承现状;通过网上问卷,进行非遗普及度调查;拜访各类在非遗方面具有权威性的专家学者,希望与他们取得联系、达成共识,获取宝贵意见……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路线,上海非遗青年社团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逐渐了解目前非遗保护和推广状况以及存在的漏洞和问题,并针对发现的问题逐步制订下一步方案。
据调查,目前上海市已有三十九所优秀非遗保护学校和众多非遗保护机构,但都是各自做着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缺少一個集成融合的平台。上海非遗青年社团希望团结每一位青年的力量,将非遗带入学校、带入社区,让所有人都能切身感受到非遗文化带来的乐趣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为此,上海非遗青年社团联合上海市十多所优秀非遗学校,创立了上海特色非遗信息中心。目前,加盟该信息中心的学校除了上海市格致中学外,还有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明珠中学、应昌期围棋学校、清华中学、罗星中学、车墩学校、曹光彪小学、崇明区向化小学、宝山区大华第二小学等多所上海市特色非遗学校。
上海非遗青年社团负责人李亦飞认为,由中学生倡导并积极参加的一系列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活动体现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上海非遗青年社团希望每一位青年都能成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人和传承人。
编后记
现如今,中学校园里各类学生社团精彩纷呈,有时髦型、搞怪型、技术型等,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不断成长并收获了快乐。相比之下,上海非遗青年社团略显严肃和沉重,因为他们的着眼点在非遗文化的保护上。非遗项目个个有趣又独特,可是大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几个十六七岁的少年看到了这一点,他们不但身体力行要留住这些非遗项目,还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成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人和传承人。上海市格致中学的非遗青年们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相信在更多年轻人的持续关注和努力下,我国的非遗文化总有一天会成为人人熟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