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6岁幼儿在园提问的观察研究

2018-09-04但菲矫佳凝张欢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提问建议幼儿

但菲 矫佳凝 张欢

【摘要】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运用《幼儿在园提问观察记录表》,对两所幼儿园小、中、大班共96名幼儿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幼儿在园提问的总体特点是提问行为少、不积极,提问内容类型多样。进一步对不同年龄、性别、活动情境下幼儿的提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1)不同年龄组幼儿的提问人数、提出问题的数量、提问内容类型存在显著差异。(2)4岁组不同性别幼儿的提问人数存在显著差异。(3)4~5岁组不同性别幼儿提出问题的数量存在显著差异。(4)不同性别幼儿提问内容类型存在显著差异。(5)幼儿在户外活动情境下提出问题的数量较多,且在不同活动情境下倾向于提出不同内容类型的问题。据此,研究者认为,教师应关注幼儿的提问,给予幼儿更多提问的空间;要区别对待不同年龄与性别幼儿的提问;要创建新颖的活动环境,激发幼儿提问。

【关键词】幼儿;提问;提问内容;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8)04-0009-05

國内外学者对幼儿提问做了大量的研究。何亚柳提出,教师是幼儿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其对幼儿提问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着幼儿提问的频率、内容等各个方面。〔1〕傅金兰指出,一些教师不停地向幼儿提出问题,幼儿也忙于对教师的提问进行作答,但幼儿的主动提问行为却很少,大部分师幼对话仅仅是教师独白式的问答。〔2〕Edwards 和Bowman发现,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及教育指导方式影响幼儿提问的频率和质量。Murphy指出,教师忽视提问活动会抑制幼儿的提问行为。〔3〕费广洪提出,活动内容和材料缺乏新异性、教师对提问重视不够、班级氛围和时间安排不利于幼儿提问等原因均会对幼儿主动提问产生影响(费广洪、申继亮、姚艺,2003)。

以往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中,多数基于教师的视角,例如,探讨教师的情感、态度、教育方式等对幼儿提问行为产生的影响。本研究改变了研究视角,对幼儿在园的提问进行观察,探究不同年龄、性别、情境中幼儿提问的特点与差异,以期为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某市两所幼儿园的小、中、大班各4个班作为样本。请每个班级中的两位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共同选出本班提问频率高的男孩、女孩各2人,提问频率适宜的男孩、女孩各2人。对选取的三个年龄组的96名幼儿(小班32名幼儿的平均月龄为41个月,中班32名幼儿的平均月龄为52个月,大班32名幼儿的平均月龄为64个月)进行为期3天的跟踪观察,其中,每个班级3天内的有效观察时间共约为15小时,共收集幼儿提问事件176件。

(二)研究方法

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通过借鉴张丽〔4〕、任巍与徐莹莹〔5〕等人关于幼儿提问的观察记录表,并结合本研究的内容,自编了《幼儿在园提问观察记录表》,对自然情境下幼儿提问的人数、数量、提问类型以及提问情境等方面进行观察记录。本研究将幼儿在园的提问情境划分为区域自由活动情境、户外活动情境、餐点活动情境、过渡环节活动情境四类。幼儿的提问内容依据幼儿认知层次分为事实型知识问题、推理缘由型理解问题、思维行动型探索问题三类。依据幼儿思维发展趋势,又将幼儿的提问内容类型进一步细分为外在概念问题、内在本质问题、原因解释问题、关系探索问题、原理规则问题、解决策略问题六种(详见下图)。

(三)数据处理

运用SPSS22.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在园提问的特点分析

1.提问行为的特点

经统计,在对96名幼儿人均15小时的有效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的幼儿有48名,占幼儿总人数的50%;提出的问题总数为176,平均每小时每名幼儿提问的问题数只有0.122。可见,无论从提问的人数,还是从提问的数量来看,幼儿在园提问行为少、不积极。

2.提问内容类型的特点

对所观察到的176个提问事件进行归类统计,发现幼儿提问内容的类型多样,各类型的出现数量和所占百分比情况如表1所示。

对按认知层次划分的幼儿提问内容类型的频次进行卡方检验得出χ12=20.466(p1=0.000<0.001),说明三种类型问题的出现频次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这主要由于事实型知识问题和思维行动型探索问题出现的频次远低于推理缘由型理解问题的频次。对按思维发展趋势划分的幼儿提问内容类型的频次进行卡方检验得出χ22=135.932(p2=0.000<0.001),说明六种类型问题的出现频次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其中,原因解释问题所占百分比最高,关系探索问题、解决策略问题所占百分比较低,说明幼儿对事件内在联系的处理比较困难,想要解决问题的意识并不强烈,幼儿更易于提出思维复杂度低的问题。

(二)不同年龄组幼儿在园提问的差异分析

1.提问人数、提问数量的年龄差异分析

对不同年龄组幼儿在园提问的人数进行统计发现,不同年龄组幼儿的提问人数存在显著的差异(χ2=7.875,p=0.019<0.05),即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幼儿愿意在幼儿园提问(3岁组提问人数为7,4岁组提问人数为19,5岁组提问人数为22)。

为了解不同年龄组幼儿提问数量的差异,对观察所得的176个提问事件分年龄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同年龄组幼儿提问的数量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F=9.905,p=0.000<0.001)。进一步对各年龄组幼儿提问的数量进行两两比较发现:3岁组(11个问题)与4岁组(68个问题)幼儿提问的数量存在显著的差异(p=0.005<0.05),3岁组与5岁组(97个问题)幼儿提问的数量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0<0.001),4岁组与5岁组幼儿提问的数量没有显著差异(p=0.144>0.05)。也就是说,幼儿在园提问的数量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与3岁组相比,4岁组幼儿的提问数量明显增多,4~5岁是幼儿提问的高峰期。

2.提问内容类型的年龄差异分析

对按认知层次划分的问题类型进行归类统计发现,3岁组幼儿提出的事实型知识问题、推理缘由型理解问题、思维行动型探索问题的频次依次为7、2、2,4岁组幼儿提出的这三类问题的频次依次为23、35、10,5岁组幼儿提出的这三类问题的频次依次为29、46、22。经过卡方检验可知,不同年龄组幼儿的提问数量在这三类问题上不存在显著差异(χ2=6.910,p=0.141>0.05)。对依据幼儿思维发展趋势划分的六类问题的频次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幼儿在不同问题类型上的提问数量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3 岁组幼儿更倾向于提出外在概念问题;4岁组幼儿除偏好提原因解释问题外,也越来越易于提出如内在本质问题等思维复杂度较高的问题;相较于3岁组与4岁组,5岁组幼儿提出的外在概念问题减少了,提出的思维投入程度较高的问题增加了。换言之,幼儿的提问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强。

(三)不同性别幼儿在园提问的差异分析

1.提问人数的性别差异分析

对三个年龄组不同性别幼儿的提问人数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幼儿在园提问人数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χ2=1.333,p=0.248>0.05)。再对同一年龄组中不同性别幼儿的提问人数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只有4岁组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χ2=4.263,p=0.039<0.05),即女孩的提问人数明显少于男孩。

2.提问数量的性别差异分析

对不同性别幼儿提问数量做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不同性别幼儿提问数量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T=3.645,p=0.001<0.01)。考虑到这一结果可能是受年龄的影响,研究者又对各年龄组不同性别的幼儿提问数量分别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3岁组男、女孩提问数量(分别为2个、9个)不存在显著差异(T=-1.832,p=0.082>0.05),4岁组男、女孩提问数量(分别为60个、8个)存在极其显著差异(T=4.655,p=0.000<0.001),5岁组男、女孩提问数量(分别为71个、26个)存在显著差异(T=2.596,p=0.017<0.05)。总体来看,女孩在园的提问数量明显少于男孩,且4~5岁女孩在园提问数量与男孩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3.提问内容类型的性别差异分析

由表3可知,男孩更倾向于提出思维复杂度较高的深层次问题,渴求原因的解释;而女孩则更倾向于提出外在感知类问题,思维复杂度较低。

(四)不同提问情境下幼儿提问的差异分析

1.提问数量的差异分析

在区域自由活动情境与户外活动中,研究者观察的总时长均为36小时,观察到的幼儿提问总数分别为40、63;在餐点活动、过渡环节活动情境中,研究者观察的总时长均为54小时,观察到的幼儿提问总数分别为18、55。总体来看,在户外活动情境中,幼儿的提问数量较多。进一步分析发现,幼儿在不同情境下的提问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χ2=0.500,p=0.779>0.05)。

2.提问内容类型的差异分析

为探究提问情境与幼儿提问内容类型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对幼儿在不同情境下的提问内容类型进行了数量统计(详见表4)。

对不同情境下幼儿提问内容类型的频次做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幼儿的提问内容类型在不同情境下存在显著差异(χ2=32.467,p=0.006<0.01),即幼儿在不同情境下倾向于提出不同内容类型的问题。例如,结合表4我们可以看出,内在本质问题最易出现在区域自由活动中,原因解释问题最易出现在户外活动中,等等。

三、讨论与建议

(一)关注幼儿的提问,给予幼儿更多提问的空间

本研究发现,虽然幼儿的提问内容类型多样,但平均每名幼儿每小时在园提出的问题只有0.122个,可见提问数量普遍较少,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 Eliaso 和Cluadia通過观察大量幼儿在园的提问行为发现,幼儿在园提问的数量偏少。〔6〕这可能与教师的反馈有关,在以往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教师对幼儿提问的关注普遍较少。生活中幼儿的问题通常是天马行空的,很多问题常常让教师不知如何作答,导致很多教师在回答幼儿问题时存在敷衍现象,甚至会因此批评幼儿。教师的这种反馈不利于幼儿提问行为的产生,长此以往,幼儿会因得不到想要的答案或因怕被批评而失去提问的兴趣。因此,教师应给予幼儿更多提问的空间,鼓励幼儿不怕提问、乐于提问。教师应随时关注幼儿的提问,及时给予反馈,在幼儿对问题有着浓厚兴趣时解决幼儿的疑惑。当教师对幼儿的某些提问无法给予科学准确的答案时,可以与幼儿一起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这个探索的过程会比直接告诉幼儿答案更加有意义。

(二)要区别对待不同年龄与性别幼儿的提问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发展,提问能力也越来越强,他们更乐于通过提问这种学习方式获得知识或经验。由于不同年龄幼儿的思维、认知能力不同,提出的问题也各不相同。例如,3岁左右的幼儿会通过提出一些外在感知类的问题来弥补对所观察事物相关认知的空白;4岁左右时,幼儿面对新鲜事物时会调动大脑中已有的经验,当出现认知冲突时,幼儿会通过提问来解决;5岁左右时,幼儿的思维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性,会提出有关解决方法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区别对待不同年龄幼儿的问题。例如,小班幼儿不善于表达,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教师在回答他们的提问时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简单具体。中班幼儿的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教师在回答他们的提问时要扩大幼儿的思维空间,使幼儿的认知结构更加清晰。大班幼儿的主体意识很强,教师在回答他们的提问时,要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引导幼儿提有价值的问题。同样,性别也会影响幼儿的提问特点。男孩的提问内容倾向于认知层次,思维复杂度更高,而女孩更乐于提出外在感知层次的问题。因此,教师在面对女孩的提问时,回答要有启发性,以激发她们进行更深层次的追问。此外,当幼儿通过努力找到问题的答案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幼儿获得自信、感受寻找答案的快乐。

(三)创建新颖的活动环境,激发幼儿提问

本研究表明,在户外活动中,幼儿每小时提问的数量最多,平均为1.75个。这说明户外活动相比室内活动更易引起幼儿的提问。在户外活动中,幼儿能够有更多机会接触外面新奇的世界,这会带给幼儿更多的有效刺激,而这些刺激是引发幼儿提问的关键。相反,班级里现有的环境对幼儿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难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更难激发幼儿观察提问的兴趣。因此幼儿园要营造新颖的活动环境,用有创意、多变的环境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提问的兴趣和欲望。例如,可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提供易于引发提问的各种各样的新材料以及定期改变班级环创主题等来引发幼儿的提问。

参考文献:

〔1〕何亚柳.科学领域中幼儿提问的特点及教师回应策略〔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7,(3):88-91.

〔2〕〔6〕傅金兰,王一小,安洪涛.儿童提问意识缺失的追问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4,(6):79-82.

〔3〕徐莹莹,任巍.大班幼儿在园提问行为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388(12):4-8.

〔4〕张丽.集体教学活动中大班幼儿提问行为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1.

〔5〕任巍,徐莹莹.5~6岁幼儿在园提问行为研究之量化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2,(6):237-239.

猜你喜欢

提问建议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建议答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