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合作社提升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的效果分析
——基于四川秦巴山区的实证

2018-09-04刘宇荧王雪姣傅新红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控制组低收入社员

刘宇荧,王雪姣,傅新红

(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成都 611130)

2007年以来,农民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的数量不断上升,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合作社共179.4万家,入社农户占总数的44.4%[1]。随着数量的迅速增加,合作社产生的实际效果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有学者[2]运用实践数据验证了合作社在促农增收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降低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交易费用,和提升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两个方面。近年来,学术界对合作社降低农户交易成本的研究较多,不仅运用制度变迁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等从理论上剖析了合作社的作用[3],还用实践数据证实了这一观点[4-7]。但是,关于合作社提升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方面的详细研究相对缺乏,大多是在研究合作社其他方面问题的过程中提到其在这方面的效果[8-9]。从某种程度上讲,合作社提升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方面的效果,已经成为本研究领域大家较为公认的观点,但是鲜有研究对其进行实证验证。

那么在实践中,合作社是否真的具有提升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的效果?对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户,发挥的效果是否相同?此外,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是从根本上提升该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持续长久脱贫的有效途径[10]。合作社特有的内生脱贫机制和对社员的带动能力,使其被视为理想的扶贫载体[11],各级政府大力扶持与鼓励合作社的发展。因此,本文以亟待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四川秦巴山区的农户为调研对象,选取当地合作社为研究样本,首先,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消除选择性偏差;进而,实证分析合作社对提升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的效果;然后,通过收入分组,挖掘在不同收入群组中,合作社作用发挥的差异;最终得出结论与启示。

1 模型设计与数据来源

1.1 模型设计

为了深入分析合作社对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的效果,一般会检验同一个农户在“参与合作社”和“不参与合作社”的两种状态下其自我发展能力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但实际上,每个农户在同一时间内只可能处于一种状态,对于已参与合作社的农户而言,不参与是不存在的“反事实”。同时在社员农户与非社员农户之间往往也存在着显著的系统性差异。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是于1983年由Rosenbaum等[12]提出的主要用于对政策、项目的平均效果估计的方法,它能够有效消除选择性偏差。其基本思路是,首先选取两组样本,一组为合作社社员样本合集,即处理组;另一组为非社员样本合集,即控制组。然后,在控制组中寻找与处理组在各项特征上相似的样本;随后,将这些特征相似的样本进行匹配,检验匹配后的样本的自我发展能力的变化是否与合作社相关;最后,根据样本收入的不同,将所有样本分为高中低收入群组,进一步检验对于不同收入的农户,合作社对其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效果。

在PSM模型中,农户自我能力的提升其中受益于合作社的倾向值得分为既定条件下农户成为合作社社员的概率,通常由Logit模型来估计样本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概率,即倾向值得分:

为了保证估计结果稳健性,本文选择了K近邻匹配(K-Nearest Neighbor Matching)、半径匹配(Radius Matching)和核匹配(Kernel Matching)3 种方法进行匹配,具体公式如下:如果采用K近邻匹配、半径匹配,公式为:

如果采用核匹配,ATT的公式为:

其中,NT为社员农户样本数量;为处理组中第i个农户的观测结果;为对照组中第j个农户的观测结果;wj为权重,若 j∈C(i),则,否则为 0;G(p,h)为核函数;hn为“宽带参数”。匹配成功后,如果处理组和控制组之间的特征变量得到均衡分布,就可以认为匹配的两个个体具有相同属性,仅在是否参与合作社上存在差异。

ADSS光缆受电腐蚀影响发生断裂,故障点往往在悬垂预绞丝金具与ADSS光缆连接处。海边平时风浪大和盐污重,ADSS光缆在野外经历长时间运行后容易在其外护套表层堆积产生污垢。当与输电线路水平同杆挂设时,由于电磁场作用,铁塔预绞丝金具与光缆之间出现电势差,光缆表层产生微电流,微电流经金具端流至铁塔接地端,形成放电现象,引起电腐蚀。长期的电腐蚀影响容易造成光缆的外护套老化脱落,光缆加强件纺纶纱外露,抗拉强度大大下降,加之风击振动和弧垂张力作用,最后导致ADSS断缆。

1.2 数据来源及样本概况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于课题组实地调研,调研地点分布在四川秦巴山区[13]。调研分为两个阶段,2016年7月上旬,在绵阳市北川县进行了预调研,随机抽取5个合作社,对其社员以及周边的非社员进行问卷访谈,并根据预调研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正。于2016年7月—8月选取广元市、广安市、南充市、巴中市的13个贫困县进行了正式调研,通过分层抽样,每个贫困县抽取3~4个样本合作社,每个合作社随机抽取10~15个社员。非社员样本是由调研小组依据调研合作社的当地情况,随机抽取未参与合作社的农户而形成的。调研方式为调查员与被调查者一对一访谈。总共发放合作社问卷40份,收回有效问卷30份;分别发放社员、非社员问卷450、350份,收回有效社员问卷391份,有效率为91.78%;有效非社员问卷321份,有效率为93.583%,有效样本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调研地区和有效样本分布情况Table1 The survey areas and effective samples distribution

2 变量选取与特征描述

本文的指标选取不仅需要包括农户是否参与合作社的处理变量(D),以及代表农户自身发展能力指数的结果变量(Y),还需遵循条件独立性假设,选取一组既可能影响农户能力状况,又对参与合作社的行为有影响的其它匹配变量(X)。

2.1 匹配变量及其特征描述

借鉴对参与合作社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14],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数据取得条件,本文选取年龄、年龄的平方、是否为村干部、是否为党员、受教育年限、是否接受过技术培训、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经济水平、家到县城的距离等10个变量作为匹配变量(X),具体情况详见表2。

其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控制组中,党员人数明显低于处理组;社员中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农户远远高于非社员,是其人数的2倍还多;其他特征,社员与非社员的差异均不大,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匹配。

2.2 结果变量及其特征描述

农户的自身发展能力指数是本文的结果变量,通过PSM对社员与非社员农户自身发展能力的比较,进而了解参与合作社提升农户自身发展能力的效果。根据自身发展能力的相关理论及前人对自身发展能力的研究成果,从户主自身素养、户主身体状况、经济状况、社交状况等4个维度,选取户主受教育程度、参与技术培训意愿、家庭经济状况、户主健康状况、寻求资源或帮助的能力、社会关系、公共事务参与、决策能力和市场参与能力等9个方面衡量农户的自身发展能力状况[15-17]。具体指标、赋值说明和样本特征见表3。

为了简化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综合自身发展能力指数得分。使用SPSS21.0对量表进行信度检验,α值为0.740,满足要求。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检验值为0.803,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743.735(P=0.000),说明适合提取公因子。通过分析最终得到三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4.353%),然后根据各因子载荷数、特征根和方差贡献率求得各指标权重,进而合并为一个综合自我发展能力指数值。根据指标赋值的特征,由于能力越高得分也越高,因此,综合指数越高说明自我发展能力则越强。

表2 样本构成基本情况Table2 Sample characteristics

表3 自身发展能力变量的设置及特征Table3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lf-development capacity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的各指标权重,可以计算出每个样本的综合自身发展能力指数,结果显示被调查农户的自身发展能力指数介于1.69~5.74之间,详见表4。可以发现综合自身发展能力指数分布频率最高的位于3~4之间(46.07%),超过5的仅占3.65%,低于4的占72.47%,还有24.16%的农户能力指数低于3,2.24%的农户甚至低于2。从整体来看,贫困地区农户自身发展能力处于较低水平。

表4 样本农户综合能力指数分布情况Table4 The distribution of sample household comprehensive capability index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Logit模型估计结果

为了满足使用PSM的前提条件,本文尽可能科学的列出影响农户加入合作社决策的因素,并将这些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详见表5。并将入社概率,即上文计算得到的综合自我发展能力指数值作为被解释变量。本文采用Logit模型(stata12.0软件)计算农户的倾向得分,即参与合作社的概率,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Logit模型回归结果Table5 Results of logit model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年龄以及年龄的平方项对农户选择参与合作社产生显著作用,且前者估计值为正、后者估计值为负,说明农户入社概率首先随户主年龄的增加而上升,但是到一定年龄之后又随之下降,这与苏群与陈杰使用江苏省调研数据所做的研究结果一致[18]。此外,是否为村干部、受教育年限、技术培训、县城距离对农户入社行为产生了正向影响,显著水平分别为1%、5%、1%、10%。说明村干部更倾向于参加合作社,受教育年限越高、接受过的技术培训越多的农户越倾向于加入合作社。由于“县城距离”的系数虽然为正,但绝对值较小,说明农户的住所离县城的距离越远,农户越想要加入合作社,但是距离差表现得不太明显。

3.2 匹配平衡检验结果

由表6可以看出,处理组和控制组有6个匹配变量在匹配前具有显著差异,但在匹配之后所有的匹配变量都不存在显著差异。所有变量的标准偏差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且其差异的绝对值都在5%以内,可以认为匹配结果的平衡性良好,选取的匹配变量是适合的。这说明在这些匹配变量的基础上,社员与非社员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状况的差异基本上是由合作社导致的。

3.3 匹配结果分析

(1)总体样本匹配结果分析。为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下面分别运用K近邻匹配法、半径匹配法(Caliper=0.1、0.02、0.01)以及核匹配法来估计平均处理效果值(ATT),并采用自抽样法(Bootstrap)反复500次抽样估计样本的标准误,这同时也是从计量方法出发的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可以发现,3种匹配方法的结果相似,ATT均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可以认为估计结果是稳健性。

限于篇幅此处仅以核匹配结果为例做分析说明。总体样本的平均处理效应(ATE)为0.164,在1%的水平显著,表示随机的选取一户农户在参与合作社的状态下综合自我发展能力指数比不参与的情况下高0.164,即表明合作社对全部样本农户的平均能力状况有改善效果。匹配前处理组的能力指数平均比控制组高0.438,而匹配后的平均处理效应仅有0.164,说明处理组与控制组的差异仅有37.44%是由是否参与合作社引起的。

利用PSM得到处理组的平均处理效应ATT为0.181,表示社员农户的平均自我发展能力指数比非社员农户高0.181,在5%的水平上显著,即社员农户参与合作社相比其不参与合作社的情况下综合自我发展能力指数平均高出0.181,再次证明了合作社确实显著提升了社员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控制组的平均处理效应(ATU)为0.144,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非社员如果参与合作社其能力状况将比不参与合作社的情况下提高0.144。

表6 核匹配平衡性检验Table6 Balance tests of Kernel matching

表7 倾向得分匹配法处理结果Table7 The treatment results of PSM method

(2)收入分组后匹配结果分析。为了进一步考察合作社对不同收入群体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效果,依据样本家庭总收入排序的1/3和2/3的百分位对样本进行分组,将其分别定义为低、中、高收入组,并根据实际情况,将中、高收入组合并,最终将所有样本分为低收入组和中、高收入组并进行差异分析,详见表8。可以发现在低收入组中,社员农户平均得分为2.743,非社员农户平均得分仅为2.600,且处理组和控制组的显著性检验显示两组的能力指数得分在5%的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即说明社员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显著高于非社员。在中、高收入组中社员的平均得分也显著高于非社员的平均得分。总体看来社员农户(处理组)自身发展能力指数显著高于非社员(控制组)。但是,不能因此就肯定合作社能够有效提升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因为处理组和控制组在自身发展能力上的差异有可能是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因此,需要进一步通过匹配来分析由参与合作社所带来的“净效果”(ATT)。

表8 不同收入水平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指数状况比较Table8 Comparison of self-development capacity between different income levels

PSM方法的分析结果见表9。可以发现在低收入组中,社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状况并没有显著优于非社员,即参与合作社并不能显著提升低收入组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在中、高收入组中,社员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指数比非社员显著高出0.135,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在中、高收入组中,在参与合作社的过程中,社员的自我发展能力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以上结果表明,合作社提升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的效果对不同收入群体中具有差异性,中、高收入组社员的自我发展能力指数受合作社正向影响的程度显著高于低收入组。社员对合作社的充分参与是合作社充分发挥带动功能的前提[19-20],因此,我们认为合作社的带动功能在不同收入社员群体中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异质性社员对合作社的实际参与程度的差异。根据参与程度的不同,可以将社员分为核心社员与普通社员,往往普通社员也是低收入群体社员,而这一群体缺乏对合作社集体事务的参与兴趣和参与能力[21-22]。他们很少参与到合作社的管理和监督等环节中,多停留在物资购买、接受技术培训和农产品销售等环节[23]。甚至有时候他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参与行为[24]。

表9 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倾向得分匹配法处理结果Table9 Treatment results of PSM method between different income levels

4 结论与启示

以往的大多数研究将合作社对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作用作为研究前提或者常识,缺乏实证的支撑。本文基于四川秦巴山区13个贫困县391位社员和321位非社员的微观调研数据,以合作社社员农户及周边非社员农户的数据为基础,运用PSM方法消除潜在的选择性偏差,分析合作社对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的影响,主要结论与启示如下:

(1)合作社对提升农户自身发展能力具有显著正效应,在贫困地区积极、科学发展合作社有利于实现整个地区的持续发展。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实证分析,参与合作社使得社员农户的综合自我发展能力指数提高了0.164,表明合作社确实能够提高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结合调研实际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四川秦巴山区贫困县的合作社发展非常有限,有效运行的合作社的数量少、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限制了合作社提升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作用的发挥,受惠农户较少。因此,应当积极、科学的培养和促进贫困地区合作社的发展,有效吸收更多农户参与合作社,通过对合作社的实际参与,实现自身发展能力的提升,进而促进贫困地区的整体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整个地区的发展。

(2)合作社提升农户自身发展能力的正效应在不同收入群体中存在差异性,调整合作社的组织与运行机制,提高全体社员对合作社的参与程度,在社员的参与中实现合作社的带动作用。通过对不同收入群体的社员和非社员农户样本对比分析发现,对于收入较高的社员农户,合作社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的功能发挥得更充分。而对于低收入社员农户来讲,合作社对他们的自身发展能力没有起到改善作用,其原因主要在于鲜有低收入社员农户能够真正参与到合作社当中。因此,为了实现合作社对低收入组社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的正向影响,一方面需要合作社的核心成员将合作社的日常经营管理细则以及经营目标充分传达给低收入组社员,建立起社员间的沟通与联系,以提高低收入组社员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另一方面,政府通过一系列监督、规范措施,监管合作社组织运行的规范性,防治部分合作社以吸纳低收入社员为名,套取政策资金,而没能真正惠及低收入群体。

猜你喜欢

控制组低收入社员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我国已有6200多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预警范围
山西六类低收入群体可获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户均1.4万
给商品起名字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识字教学的字理识字研究
娶低收入老婆
七年级外来务工子女负性情绪调查与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
多模态听力教学模式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影响
Comparison of plasma microRNA-1 and cardiac troponin T in early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