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抽象概括应合乎逻辑
——“长方形和正方形”听课有感

2018-09-04钱进芳刘继业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归纳法长方形正方形

◇ 钱进芳 刘继业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三年级数学课,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中其特征的教学,现仅以执教老师安排学生探索“特征”的活动环节为例,谈谈其中的不足。

活动片段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7个不同的几何图形,让学生分别指认各是什么图形。学生说完后,教师将白纸剪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贴在黑板上,并直接指出长、宽和边长;接着,让学生观察并找出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

师:你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看到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学生举例)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师: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指着贴在黑板上的 2个图形),猜猜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

生:4个角都是直角。

生:正方形有4条边,它们都相等。

生:4个角也都是直角。

……

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满足呢?

(有学生摇头,有学生一脸疑惑的表情,期待着老师的答案)

师:那我们来验证看看,是不是像他们说的那样。

(课前,教师已用白纸为学生剪好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若干,“验证”前分发给每个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各一个)

师:验证时可以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

(学生开始动手“验证”其特征)

……

比照教材

教材中,在让学生指认出例1图(教室图)中已学过的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和长方形后,要求学生:“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看看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直击问题

上述活动片段中,教师用白纸剪好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若干,并分发给每个学生,让其“验证”特征;而教材则是要求学生“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固然,这里的“几张”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学生自己准备),通过“几张”不同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的操作活动,探索并抽象概括出其特征。二者活动的题材大相径庭,教学思路及方法也不尽相同。

笔者暂且不谈是用 “猜想验证”还是“探索归纳”哪种教学思路及方法更加符合教材意图,是否科学合理,单从教师提供给学生“验证”活动的题材来看,是十分不利于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进行“验证”与抽象概括的,甚至是有悖于认知规律和逻辑常识的。

剖析解读

从上述活动片段可知,虽然每个学生都拿到了“验证”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图形活动材料,貌似用了“很多个”图形,学生也都操作了,但是,每个学生手中的图形都是“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复制品”,这样的操作相当于用一个图形几十人同时操作罢了。仅仅用此一例,便抽象概括出“验证”的结论,从逻辑学的角度讲,未必就是必然的,即使这个结论存在,也许是偶然的,故结论的可靠性使人怀疑。

教材中的操作活动,要求是 “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这里的“几张”显而易见是指形状不同、大小各异的几张纸,通过几个不同图形的一类事例,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抽象概括出具有相同特征的结论,这样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也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教材中用的就是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的结构是:S1 是(不是)P,S2是(不是)P……,Sn是(不是)P……所以,S 是(不是)P。不难看出,这里被考察的对象绝不是一个,而是一类,是若干个对象都具有或都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才能推断出某个结论。

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的局限,数学教材中,在讲述和揭示有关概念、图形特征、计算法则、运算规律、求积公式等时,多半用语言进行直观性描述,或用“十分有限”的几个具有相同本质特征、不同表现形式的一类示例,通过观察比较、测量计算、动手操作等活动,从中抽象出其本质内涵,并概纳出括归某一结论。教材在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时,对所得出的大多数结论,不作进一步的证明,而是直接应用,这主要是考虑到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其知识局限。

课堂教学中,在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时,教师务必注意:一类事例中被考察对象的范围越广、数量越多、题材越不相同,所得结论的可靠性就越大。因此,学生在探索研究时,教师提供的活动题材要考虑考察对象上的要求。

猜你喜欢

归纳法长方形正方形
我爱长方形
物理方法之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学习直通车
剪正方形
用扑克牌摆长方形
剪拼正方形
小长方形找朋友
分类数 不出错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