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校合作应对小学生“分离焦虑症”的分析
2018-09-03苗江辰
苗江辰
摘要:家庭教育提前帮助孩子做好独立寄宿生活的心理准备。本文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家校合作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保姆式”家庭教育促使孩子的依赖性过强。家长过度保护致使孩子存在“交往障碍”,导致孩子孤独、封闭。“学习恐惧”让孩子惧怕学校。家校沟通,熏陶学生,消除住宿恐惧;家校互动,关注学生,培养自理能力;家校联合,帮助学生,建立同伴关系进行愈合;家校协同,帮扶学生,建立合理目标消除焦虑;家校共建,服务学生,架起沟通桥梁排除障碍。给予孩子更多关注,更多理解,更多鼓励,让每一个需要面对寄宿生活的孩子不再焦虑,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关键词:家校合作 分离焦虑症 成长
【案例背景】
邢台县是一个山区大县,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因为地理因素,80%的小学生从小学三年级起便开始了寄宿制生活。刚满八九岁的孩子,初次面对寄宿生活,普遍会产生一种畏惧感,环境的转换,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因此,引领学生平稳地度过心理转换期,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大有益处。本文观点主要针对由家庭养育方式不当造成的分离焦虑心理障碍而采用的应对策略进行浅议。对于成因复杂的分离焦虑心理障碍,如遗传因素等,或者严重焦虑且难以控制的情况,则需要求助心理医生并结合药物治疗。
【案例呈现】
案例一:8岁的萌萌是三年级的一名新生,从未离开过父母的她成为一名住宿生,寄宿生活完全打乱了萌萌的日常规律,身体方面的一系列不适应让家长惊慌失措,萌萌一到学校就会出现腹痛、呕吐、出汗、脸色苍白、失眠等症状,她上课无心听讲,一下课就给父母打电话要求回家,家长不得不放弃工作,做起了萌萌的“全天陪读”。可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父母带她到医院检查后,萌萌身体的一切指标均为正常。
案例二:四年级新生露露9岁,入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她仍然没有适应住宿生活。她在学校里无精打采,并找出各种理由要求回家,如果得不到老师的允许,她就用小刀剖手、头撞墙、绝食等自残的方式来博得老师的关注和同情,进而达到回家的目的。
案例三:三年级住宿生小军是老师眼里的“乖学生”。不爱说话,一天中午,小军却突然不见了。经几方寻找,终于在校外找到了他。回到学校后,他在车中一直哭着不肯下车,老师一靠近就放声尖叫,打骂同学……直到母亲从外地赶回来,他的情绪才稳定下来。最后经过询问才知道,是因为想妈妈了所以才偷跑出去。
【案例分析】
结合心理学、家庭教育等有关知识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认为其原因如下:
1.“保姆式”家庭教育促使孩子的依赖性过强。
这三个孩子在家中事无巨细都是由父母或祖父母代劳,进行全方位的照顾。这在寄宿小学生群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种“保姆式”教育,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促使孩子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一旦离开家长庇护,就会表现出因为生活能力差而产生的自我评价偏低、缺乏自信心。也就是因为这种依赖型人格障碍,导致萌萌、露露和小军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和疾病。
2.家长过度保护致使孩子存在“交往障碍”,导致孩子孤独、封闭。
萌萌和露露可以说是比较“沉默”的孩子,和小伙伴们玩不到一起;小军则是个性极强,心里有自己的小主意又不太爱说话的小男生。正是不会和老师沟通,才导致他“突然”的离校。这三个孩子均是因为家长保护过度,怕孩子在与同龄人玩耍时“吃亏”“受欺负”,不让孩子与其他孩子在一起玩,即便是玩,也必须有家长在一旁陪护。这种过度保护致使他们不善于交流,缺乏和同伴、老师的沟通,逐渐产生孤独、畏惧、封闭的心理,一旦和家长分开,进入陌生环境后,由于缺乏与他人交往的经验,内心就会感到不安和紧张,严重者变为恐惧,进而焦虑。
3.“学习恐惧”让孩子惧怕学校。
家长“恨铁不成钢”,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一些平时刻苦学习的学生,更是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过重的心理负担,容易导致学生记忆困难、思想不集中、甚至出现考试焦虑。他们一旦受挫,便陷入恶性循环,不能自拔。家长不切实际或操之过急的要求,往往让孩子陷入认识误区和行为误区。家长的一次次否定,会导致孩子心理上产生畏惧、内疚、焦虑、精神上的紧张甚至导致身体上的不适。这种“学习恐惧”表现为分离焦虑,最终会造成过高的期望与现实的严重反差。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学习上会失去兴趣,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消极的情绪,容易自暴自弃。
【应对措施】
家校合作应对小学寄宿生“分离焦虑症
一、家校沟通,熏陶学生,消除住宿恐惧进行预防
家庭教育提前帮助孩子做好独立寄宿生活的心理准备。面对新的环境,孩子容易产生独立成长的恐惧,这是由于情感过度依赖和生活重心转变造成的。一二年级时,教师同家长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消除他们的失落感、陌生感和恐惧感。可以让孩子提早接触学校的环境,接触曾经在学校住宿的学生,介绍寄宿的愉快生活,使孩子受到感染和熏陶,从心理上爱上学校,爱上寄宿生活。
二、家校互动,关注学生,培养自理能力进行缓解
倡导父母,及早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一般来说,自理能力越强的孩子,对父母的心理依恋越弱。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因此,家长不应包办孩子份内的事,比如,独立整理学习用具,整理自己的房间,清洗自己的衣物,独立完成作业等,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引导孩子逐渐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
三、家校联合,帮助学生,建立同伴关系进行愈合
如案例一中的萌萌,一直认为班里的所有同學都不友好,坏毛病很多,实质上是因为萌萌自身存在交往障碍。培养孩子积极主动、勇于交往的信心,为孩子和同伴交往创造条件。应尊重儿童的同伴关系,教给孩子与人相处的原则,比如真诚,热情,宽容等,也要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与教师应加强联系,沟通孩子在同伴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教育措施。因为不融洽的同伴关系容易导致学生不适应学校生活,这也是儿童分离焦虑的一大诱因。反之,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帮助孩子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使孩子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良好同伴群体关系的孩子,容易表现出友好、谦虚的品质,更能顺利适应各种环境。
四、家校协同,帮扶学生,建立合理目标消除焦虑
前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开创者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即在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在恰当的指导下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通俗地说,即“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桃子”。如果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智力水平,盲目地为孩子设置过高的期望与要求,容易给心理承受力弱的孩子造成压迫感、挫败感、自卑感。远离父母寄宿在校的孩子,极易出现紧张、焦虑、退缩等情绪问题,甚至引发对上学的恐惧。因此家长应给孩子积极恰当的期待,随着孩子自身情况的不断变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目标也要做出合理的调整。
五、家校共建,服务学生,架起沟通桥梁排除障碍
倾诉对于孩子来说是内心困惑和压力的释放,倾听则是家长和教师与孩子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当孩子遇到情绪困惑或出现极端行为时,家长和教师应努力打开孩子内心深处的“闸门”,鼓励并引导孩子自由地表达思想。既要体现对孩子的尊重,又要保护孩子敏感的自尊。
【实施效果】
家校合作共建,找出了案例中萌萌、露露、小军离家综合症的真正原因,学校班主任老师、心理教师通过沙盘游戏疗法,引导萌萌、露露、小军把心中无法用语言表达和宣泄的焦虑情绪释放出来,家校合作,共同努力,萌萌同露露的离家焦虑症渐渐得到了缓解,2个月之后基本适应了学校的寄宿生活。
造成孩子分离焦虑心理的其他因素很多,比如学校、自身个性特点、父母思想行为的影响等。因此,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的引导孩子,让孩子知道学校是个有趣的地方,使孩子对学校留下一个好印象,并且产生向往与期待。对于像案例中不太爱说话的学生,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主动引导他们,让他们敢说会说,逐步增强他们的沟通能力。这样孩子在学校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同样也会对学校生活产生兴趣。同时对寄宿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多理解,多鼓励,让每一个需要面对寄宿生活的孩子不再焦虑,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责任编辑: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