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的审美认知模式引导策略研究
2018-09-03王延慧
青年学生处于从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成长阶段,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要充分重视在此期间对审美认知模式的引导。根据青年学生的审美认知模式特点,指定相应的引导策略,有助于端正青年学生的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现有的审美教育体系必须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以适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从而达到正确教育、合理引导的目的。
首先,在指定策略之前,必须详细的了解当今青年学生的审美认知模式。本研究在近两年来对于青年学生审美认知模式的调查基础上,采取了调查问卷、课堂反馈等方式。根据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当今青年学生的审美认知模式基本符合人类普遍的审美规律,即遵循进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角度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中国青年学生的审美认知模式反映出了时代和个性的特点,需要教育者据此制定和调整审美教育策略。
第一,由于青年学生的身心都处于活跃的阶段,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是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审美教育作为学生心理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部分,一直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中国青年学生的审美认知模式符合客观规律,这说明中国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针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方式总体上来说是正确和富有成效的。因此,应该继续坚持这种正确的审美教育总体方向和指导方针。审美教育的模式应该符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因为中国的开放而完全照搬国外的教育理念。审美教育本身必须是教育体系里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组成成分。审美教育模式确实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但必须延续优良传统,不能全盘推翻,或者随波逐流。
第二,必须重视青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不能生硬地说教或者强制,要用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法向正确的方向引导。例如,既然青年学生喜欢代表健康活力的“高颜值”(时尚、健康、比例适中等等),那么审美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人物形象就应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象,而不一定非要用所谓正统或者经典的形象。而且,审美教育可以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不一定非要集中或者单一的在某一门课程中进行。例如,英语课堂上选择学生喜欢的熟悉的人物,而不是时代所淘汰的虚拟人物;体育课可以选择学生喜欢的自然景色中进行,如在校园里林荫下做活动,而不是单一的在操场上排队跑步等等。
第三,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青年学生生活在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速发展的时代。今天的审美教育策略必须树立新的观念,不能完全因循守旧,做出必要的改革。例如,以前大家认为美丽的风景应该是符合人类进化需求的稀树草原的类型,因为这样的环境有助于人类寻找水源、躲避猛兽,狩猎动物等等;或者是丰收庄稼和花草繁密這种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景色。但是今天中国的国力增强,青年学生体会到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升,生存压力在青年学生心中的比重相对下降,学生开始认为危险的丛林、荒芜的沙漠也有其美感。因此,审美教育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于各种风景的选择或者热爱,鼓励他们喜爱各种风景,并且举出祖国各地大好山河的范例,激发他们对于祖国各地,乃至我们的星球的广泛、自由的热爱。这样不仅可以适应他们的心理需求,也可以打破他们的审美偏见,甚至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帮助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第四,个性化的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一般认为,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就必须给学生树立经典和正面的典型。但实际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统一规定的、一成不变的类型,因此审美教育进行时,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渠道和内容,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多角度的接受。例如,以前提到“光荣的劳动者”或者“社会主义建设者”形象,审美教育教材往往会选择身着各种典型服装的人。工人往往带着安全帽,穿着简单工装,拿着工具;农民往往身材健壮,带着头巾,手持农具。但实际上,这种形象已经不够满足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现在的工人阶级也可以掌握知识和技术,操纵复杂的设备,因此可以有多种形象,可以知性和优雅。农民阶级也跟上时代的脚步,由于机械化的普及,无论男女,都更加自信和时尚。在青年学生心中要想塑造美丽的劳动者形象,就要将工人和农民的形象多样化。可以参考学生喜闻乐见的公众人物,设计多种工人和农民的形象供青年学生选择和接受,而不是限定某一种类型。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理解和体会劳动者的美,并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青年学生的审美教育策略应该在教育体系的各个角度深入、全面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还要在教学细节上深思熟虑。审美教育应该不仅,而且“润物细无声”,融入到多个学科的教学中。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思想内容高度丰富的今天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延慧.审美认知在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5(5):87-90.
[2]李志宏.认知美学原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3]Chatterjee Anjan.The Aesthetic Brain:How We Evolved to Desire Beauty and Enjoy Art[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
作者简介:王延慧(1982-),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博士,吉林建筑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文艺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