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体现
2018-09-03周砚秋
摘要: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它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为伟大的梦想。加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强化大学生对于中国梦的认识和认同是新时代的要求。了解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既是遵循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国梦的内涵阐述
中国梦是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人们大众对于美好未来的愿景追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在两个100周年奋斗目标到来之际实现的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奋斗目标的美好构想。其内核包含三个方面:
(一)国家富强为中心任务
中国梦所指的国家富强,不光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硬实力,还体现在文化、机制、精神文明等在内的软实力,只有刚柔并济、软硬结合,才能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二)民族振兴为核心要旨
中华文明曾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近代以来,当权政府闭关锁国,盲目自大,使得中华民族逐渐在世界舞台失去话语权,甚至在西方列强的肆虐下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亚洲雄狮已然沉睡,东方之光黯淡无光。我们的民族经历了从未有过的屈辱,我们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都在苦苦探寻救国之道。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族开始觉醒,我们渐渐看见了希望,我们开始逐渐找回本该有的自信。而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华民族更像是离弦之箭,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全方位发展。但辉煌的成就掩盖不了跟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具有的差距。伟大民族复兴之路才走到一半,未来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可喜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旗帜下,中华民族有了统一前进的步伐,往后每一步必将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三)人民幸福为根本目标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做了将近25分钟的简短讲话,其中9次提及中国梦,44次提及人民;2017年召开的十九大会议尚带着余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至少200次提及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以人民幸福为目标的中国梦,也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服务宗旨。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梦属于所有中华儿女,必将唤起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热情,形成强大的向心力,感召着每个人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承担更重要的使命,积极引导大学生将自身价值观、世界观科学融入伟大中国梦,将个人成才与中国梦的实现有机结合。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看,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关注度不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大力的宣传,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认同中国梦与个人理想关联性较大,也非常自觉地将个人理想主动向中国梦的实践靠近。然而,对于中国梦提出的时代背景或国家的远景规划,很多大学生却只能含糊其辞,更多时候,大学生们是通过一些热点话题来侧面了解中国梦,对于中国梦并没有一个系统性的学习和认识。可见,政治作为一个相对严肃的话题,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关注度并不高。
(二)对中国梦的理解较浅
某大学曾做了一份关于大学生梦想与中国梦关联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处在国家大力宣传中国梦的热点时期,很多大学生对于中国梦的认识依然只停留在字面意思层次,对中国梦的真正内涵缺乏足够的了解,甚至有的大学生认为中国梦离自己太过遥远,几乎与个人生活毫无关联。更多的大学生则表示经常听说中国梦这个概念,但仅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三)高校中国梦教育不足
大学生所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更多时候是依靠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后互联网检索来认识了解世界,并形成自身世界观和价值观。网络信息泛滥且不易鉴别,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把握能力尚浅,往往很难通过互联网信息来系统性学习中国梦的内涵,这就需要高校和思想政治教师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将中国梦的内涵及外延认真准确地传达给大学生。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未将中国梦列为一项单独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很多时候只是大概提一下中国梦这个概念,对其内容却并未深入展开。此外,除了课堂教学,大多数高校也并未组织相关的课外学习活动,也未能针对大学生群体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科学的教育。根据CNNIC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是中国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占比接近30%,而其中大学生了解新闻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手机和PC终端,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超过八成的大学生了解时事新闻等消息是通过手机来完成。遗憾的是,高校却并未能有效抓住这个难得的思想政治教育机会。
三、中国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路径
中国梦属于國家,属于中华民族,更属于每一个中华儿女,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希望,是伟大中国梦得以实现的人才保障。高校开展中国梦教育,不光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更是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理论保障。
(一)编撰中国梦相关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编写必须与时俱进,抓住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认同国家意识。然而,光是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报国热忱并不够,还得有个可以为之不懈奋斗的方向,这就需要高校积极开展中国梦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从概念认识到内涵解读,全方面立体地认识中国梦,并将其精神植入自己的理想信念中。引导大学生将中国梦从概念认识上升为价值认同,并在潜移默化中对自身学习、工作、生活产生长远的影响。
(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较为枯燥,一味采取灌汤式的传统教学方式非但不能很好起到教育大学生的目的,反而引发大学生的课堂抵触情绪,导致久而久之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失去兴趣。中国梦涵盖了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方面都跟大学生息息相关。教师应该拓宽知识外延,课堂上讲授的知识不能仅仅局限于照本宣科,更应该注重结合实际内容,引导大学生展开思考,营造积极的课堂讨论和辩论氛围。
(三)培养优秀师资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传道者,首先自身必须要具备较硬的专业素养。开展中国梦教育,也必须有一支坚定中国梦信念,具有与时俱进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方永刚说过:“理论传播最讲究心口如一,要让别人信你讲的东西,首先要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要告诉大学生什么是中国梦,首先教师应该自己先搞清楚什么是中国梦,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教师应有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岗位职责。
(四)借助互联网渠道
随着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产生更加扁、平、快的效果。首先,高校应该配置一支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核心的优秀网络管理队伍,通过监督和管理网络信息平台,将中国梦相关的内容融入到网站信息中,传播社会正能量,让学生远离不良信息的干扰。其次,构建师生间沟通的机制,可以有效利用微信公众号、QQ、微博、视频网站等渠道搭建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在交流中学习中国梦的精神内涵。此外,通过网络平台上发起中国梦有关的趣味活动,吸引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将严肃的中国梦教育主题变得轻松愉快,使学生们在玩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加深了对中国梦的认同。
综上所述,在深入研究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存在不足的情况下,将中国梦的内涵充分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梦想与大学生个人发展相结合,能够加深大学生对于中国梦的认知,引导大学生自觉将自身理想与伟大中国梦有机融合,从而更好地投身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文献:
[1]温新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视阈下中国梦内涵及其特征探微——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系列论文之一[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02):157-159+16
[2]欧永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梦的大众认同[J].云南社会科学.2018(02):20-24+185
[3]李抒望.“中国梦”的三个逻辑内涵[J].党的生活(黑龙江).2013(04):16-17
[4]曾一石.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梦愿景[J].福建党史月刊.2013(24):1+4-5
[5]托起中国梦: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J].蔡虎堂,张继春.福建理论学习.2014(06):7-9
[6]严书翰.先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J].2015(10):16-17
[7]王瑞華.中国梦的现代性:逻辑、特征与启示[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111-115+152
[8]胡少诚,仲启群.“中国梦”视角下的大学育人工作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76-79
作者简介:周砚秋(1994.08)女,汉族,贵州省贵阳市人,现就读于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