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交流为核心增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2018-09-03卢国维
【摘 要】本文阐述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主体,加强二者之间的交流对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政策、提高思政教育教学实效以及推动两支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结合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实际,对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三大课堂三大平台”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交流 辅导员 思政课教师 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6C-0112-02
“交流”一词最初是用于形容江河之水交汇、水渠纵横交错,现在主要形容信息互换的过程,通过沟通交流,彼此之间把自己拥有的物质或者掌握的信息提供给对方,实现不同主体间的交互流动沟通。成功的交流至少包括三个条件:一是目标方向的一致性,交流虽然发生在不同主体之间,但是他们的目标方向一致是交流得以开展的前提;二是不同主体掌握着对方想要的信息,只有通过主体间的交流才能使各自掌握的信息实现流动互换,这是交流得以进行的关键;三是通过沟通交流,在较大范围内,如在整个行业、思政教育、学科发展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这是交流的归宿,也是推动下一次交流的根本。
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执行者,前者承担着教育引导、事务管理和发展辅导的职责,后者承担着思想理论、人文素质和道德品格教育的职责。在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上,二者各有所长,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却各自为政,互不通气,缺乏沟通交流。导致这一现状的首要原因是在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两支队伍之间没能搭建起良好的交流平台,没能提供两支队伍之间恰当的交流途径。因此,非常有必要以交流为核心,探讨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协同育人模式,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加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之间交流的重要意义
(一)从宏观国家教育政策来看,是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全程育人”的前提是全员育人,即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所有角色相关者都要发力,特别是作为执行者的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要在遵循思政教育规律、围绕育人中心问题的基础上,加强交流深化协同,实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结合。“全方位育人”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目标凸显了教育内容的系统全面性,要实现这一目标不能仅仅依靠辅导员或者思政课教师,而是要充分发挥二者的联动效应,既要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种好“责任田”,又要相互借鉴,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真正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二)从中观思政教育实际来看,是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因实际工作内容的不同,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在不同的岗位,以不同的方式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其功能而言各有所长。辅导员主要在学生事务性管理、班团活动、评优评先、奖助学金评定等日常活动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其劣势在于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相对薄弱,且部分辅导员并非思想政治教育科班出身,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提升理论高度,教育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思政课教师主要通过规范性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理论教育,其劣势在于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不及时不全面,对实践活动的指导缺乏针对性,致使教育效果无法深入人心。因此,两支队伍要强化交流,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力争同时发力同向发力,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从微观教育主体发展来看,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和提升思政课教师科研能力的必然要求。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规定,辅导员所要求具备的职业知识包括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等内容。强化两支队伍之间的交流能够有效弥补辅导员薄弱的学理基础,促进其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同时,思政课教师的科研工作并非纸上谈兵,特别是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群体性特征,做到精准施策、有的放矢,辅导员在这一方面能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有效帮助。
二、加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为契机,形成了“三大课堂三大平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交流平台、培训平台、科研平台)的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一)以第二课堂扩展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第一课堂指的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指的是辅导员组织的班团活动,以班团活动来拓展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其实质就是使班团活动体现思政课特质,符合思政课教材体系的逻辑规律。如在新生入学的秋季学期,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逻辑框架,制定班团活动的主题(见表1),辅导员在组织班团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有了全面了解,另一方面与思政课教师进行深入交流,拓展了理论课堂的教学内容。
(二)以第二课堂深化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作为第一课堂的思政课当然也包含实践教学,但其涉猎的内容广度、教师指导的力度远不及第二课堂的班团活动,因此以第二课堂深化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主要举措有三点,一是鼓励思政课教师参与到所任教班级的班团活动中去,包括参与到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评价等全过程;二是尽量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班团活动的主题结合起来,不仅深化了主题教育,实现真学、真懂、真信,而且避免了相关活动的重复开展,提高了实践学习效率;三是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理论社团的建设,学生理论社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平台,也是深化第一、二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
(三)以第三课堂强化第一、二课堂的教育实效。第三课堂指的是以网络媒体为介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随着“互联网+”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如何将其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并强化教育实效、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时代“正能量”,成为思政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我校积极以“易班”为平台,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注册管理账号,所有实体班级在网上对应注册虚拟班级,学生可以在网上虚拟班级中公开发言,提出自己的问题,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不仅可以通过“易班”平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答学生思想困惑,还可以设定讨论主题并通过网络进行探讨交流,从而达到强化第一、二课堂教育实效之目的。每一年度,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都必须凝练一篇体现二者协同育人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案例。
(四)构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相互交流平台。除了通过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加强二者的交流以外,还需要通过“岗位双肩挑”和常态化的会议研讨来加强。一是实行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师制度,从辅导员中公开选聘兼职思政课教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并由思政教研室主任对辅导员兼职思政课教师进行业务指导、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二是实行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思政课教师担任所带班级的兼职辅导员,承担部分业务工作;三是实行常态化的会议研讨制度,每学期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开展会议研讨不少于两次,主要针对学生思想动态、教育方法、实践教学等内容进行研讨,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五)构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交互培训平台。交互培训平台不仅促进了两支队伍之间思想的交锋,更促进了二者业务能力的提升。一是鼓励辅导员思政课兼职教师参加思政课教育教学培训,特别是每年自治区教育厅举办的“思政课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思政课骨干教师社会实践能力培训”“‘形势与政策骨干教师培训”和学校举办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增强对思政课的认识与了解;二是鼓励思政课教师参加辅导员相关培训,特别是每一学期初召开的“辅导员工作部署会”,把握辅导员工作重心,力求在协同育人方面实现成效的最大化;三是实行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内部交互培训制度,既可以是典型案例的剖析,也可以是成功经验的分享。
(六)构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共同科研平台。科研是高校教师的生命线,科研既是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对解决问题之道的探究。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支队伍应该充分发挥主阵地与主渠道的教育途径,以课题研究为契机、以沟通交流为核心、以思政教育为目标,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共同开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杜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關者角色定位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6)
[2]王秀玉,何正玲.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合力育人机制模式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作者简介】卢国维(1986— ),男,广西桂林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