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消暑
2018-09-03沁竹
沁竹
如今,我们的办公室、居室、汽车里都有空调、电风扇,还有冷饮,但有时我们仍会感觉燥热,那么,古人会用怎样的方式避暑呢?
扇子古时候,扇子又名“摇风”“凉友”,所谓“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扇子是古代消暑最常用的器具。在西汉,京城长安有位能工巧匠丁缓,他把7个直径为一丈长(3.33米)的大轮连在一起,做成一把巨大的“七轮扇”。《西京杂记》记载,这把扇子“一人运之,满堂寒颤”。一个人操纵,可以让满厅堂的人都感到凉爽。
瓷枕瓷枕的枕面长度一般不超过20厘米,内部中空,下端有孔穴透风,四周能透气,加之瓷器表面有一层冰凉的釉面,睡上去“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瓷枕中数北宋定窑孩儿枕最为罕见,其外形为一小儿头枕双臂,俯卧床榻,憨态可掬。据说,乾隆皇帝就非常钟爱孩儿枕,有一次他得到了一件孩儿枕后,诗兴大发,题了一首诗:“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就存有一件精美的白瓷孩儿枕。
凉席古人常用的凉席,一般是用藤、苇、竹等材料编织而成的,最昂贵的是象牙席。据说汉武帝时,曾经以象牙簟赐给宠妃李夫人。还有一种丝绢编织的凉席,在南朝梁人刘孝仪的形容中,使用时会觉得夏室已寒,想穿上冬天的裘袄,即便室外炎热如沸,也用不着扇子。
竹夫人一日,苏东坡调侃佛印:“你有妻子没?”佛印笑答:“有,两个。”东坡大惊,佛印笑着解释:“我夏天拥抱‘竹夫人,冬日怀揣‘汤婆子,可不是两个妻子?”苏东坡听后大笑。佛印说的“竹夫人”是一种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可拥抱,可搁脚。长约1米,中空,四周有竹编网眼,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供人取凉。
龙皮有一年夏天,唐宣宗召翰林学士韦澳、孙宏进宫,两人顶着酷热来见宣宗,行礼后刚一坐下,顿觉寒气逼人。原来是宣宗使人悬挂“龙皮”于亭中,可保持亭内凉爽。而这“龙皮”,就是蟒蛇皮。
冰块古代没有冰箱,古人就用冰窖来贮存冰块。据悉,这种奢华的避暑方式最早出现在周代,当时只有官府才有。一般来说,官府在头年冬天贮藏大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第二年夏天到来时,便从冰窖中取出冰块或者白雪,将其摆放在居室当中形成“冰盘”降温消暑。
汤药中药消暑历史悠久,中医古籍记载,服用藿香、甘草、金银花等中药汤剂有利于预防中暑和感冒。藿香正气、清暑益气等方剂都是经典的消暑汤药。明清以来,老百姓消夏避暑最盛行吃莲子汤。
冷饮春秋末期,在诸侯的宴席上已出现了冰鎮米酒。唐代时出现了职业的“冰商”,他们冬天藏冰,夏天拿出来卖。杜甫有诗云:“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冷饮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们把各种水果汁、牛奶、冰块、菊花等混合调制成冰冻的饮品,称之为“冰酪”,马可·波罗将制作方法带回欧洲,改良后制出了今天人们常吃的“冰淇淋”。
深井曹操当年在邺城建造大冷库“冰井台”,挖深井采集冷气,即在厅内或是需要的房间挖一口深井,上面用盖子盖妥,盖子上凿孔,夏天便有冷气从下面冒出来,而冬天则有暖气上来,保证厅堂温度相对稳定、宜人。在保存下来的明清古民居中,常能看到这种“土制空调”。如在安徽皖南古民居中,大户人家的厅室里就有这样的“空调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