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礼记》中看春秋的贵族精神

2018-09-03张文燕

神州·下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春秋礼记

摘要:春秋是一个贵族精神盛行的时期。《礼记》作为一部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的著作,贵族精神在《礼记》中有所体现,主要表现在礼乐文化、重视教育、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等方面。虽然这种贵族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被逐渐湮没,但仍被一批批有识之士继承发扬,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关键词:《礼记》;春秋;贵族精神

春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也是一个矛盾的社会。一方面,它在激烈地变革,战争不断;另一方面,神权主导地位的动摇,人文主义思想的提升,使人们对人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仁义、诚信、荣誉、原则是这个时代贵族阶层人们自我认识和约束的主旋律,于是有了所谓的春秋风度,即由贵族阶层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这种贵族精神,在《礼记》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礼乐文化、重视教育、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等方面。

一、礼乐文化

春秋时期,礼乐文化是贵族阶级的象征,它涉及到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贵族社会的纽带,为贵族所必须掌握的。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是礼乐文化造就了贵族阶级,给予了贵族阶级特有的文化特性,它作为一种修养,早已浸透在贵族的血液中,然后才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从而显示出文质彬彬的贵族风度。

《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与“乐”本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范畴,但在先秦时代,二者往往相提并举,一般说来,凡“礼”必有“乐”。不同的礼仪演奏不同的乐舞,以渲染气氛,调谐感情,礼乐都是效法天地自然的。“礼”的作用是区分尊卑高下,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但它并不是要人们离心离德,而是要人们相亲相爱,上下和谐,而这需要借助“乐”来实现的。《礼记·文王世子》云:“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行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

春秋贵族十分重视礼乐的教化功能。一方面,礼乐可以将某些重要观念,大政原则传达给社会,造就着共同的理想、情感和价值取向,《礼记·礼器》云:“礼也者,反其所自生;乐其所自成。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以节事,修乐以道志。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也。”另一方面,它将什么是高雅的举止,文明的行为展示给社会,规范指导人们的生活,形成对社会的“教养”。不仅在政治交往和社会生活上,而且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要“合礼”、“合理”,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二、重视教育

贵族阶层优雅高尚的道德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有其深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而教育则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并且教育也是只有这个阶级才能享有的特权。先秦时期的官学教育是当时贵族社會最主要的一种教育方式,是由官府设立专门对贵族子弟进行系统教育的学校。贵族子弟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去学校接受教育。先秦的学校分为小学和大学。《礼记·王制》曰:“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这里的“小学”便是贵族子弟年少者的学习场所。《礼记·学记》云:“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吕思勉先生认为这里的“塾”也是贵族的小学。小学学习的内容,多为基础性的。

而大学的教育内容则比较丰富,以礼乐和射御为主。由于“国之大事,惟祀与戎”,射御是当时的贵族子弟必须要学习的基本技能。《礼记·内则》云:“成童舞象,学射御。”“射”、“御”也是演习礼节,修养心性的技艺,同时还要同礼乐相配合。《礼记·射义》云:“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带有军事训练和选拔人才为目的的“大射礼”通常伴有音乐节奏进行。射箭时的仪容动作要合于礼,节度合于乐。以礼、乐、射、御作为主要教育内容,和当时贵族教育子弟的目的有关。贵族要把子弟培养成优秀的统治者,而礼乐正是先秦贵族巩固内部组织和统治人民的重要手段;同时贵族还要把子弟培养成军队骨干,可以领军出征,保卫既得利益和特权,而射御正好可以满足以上两项要求。同时,《礼记·射义》说“射者,所以观盛德也”就连射礼的举行也是为了观察是否有盛德来选拔人才,可见先秦贵族对品德的看重。品德修养不仅关乎贵族子弟的个人素质,而且还影响到他们日后处理国家政事的能力。

三、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

春秋时的贵族,具有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一国的国君,把国家社稷看得如同自己的性命一样重要,如果国家面临灭亡的危险,为了社稷而死也就成了一个伟大君主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苟活于世则为人所不齿,就如同作为贵族阶层的卿大夫和士的“舍生取义”那般。《礼记·礼运》云:“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大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国家遭受患难,国君与社稷共存亡,就叫做大义。

《礼记·曲礼》也云:“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左传》中,晋国的大臣先轸,在重耳出逃时并没有跟从重耳,后来虽然有功,且受到国君的封赏,但认为极愧对国君,从而以死谢罪,以赴死之举来诠释了自己精神上的崇高。还有为了晋国的安宁而慨然赴死的安于,陪着宋昭公共同赴死的荡意诸。又如《左传·哀公十五年》:“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春秋时人不惧生死、漠视死亡,坚守规矩,不懂变通,不委曲求全,几乎都是基于心中所共同遵守的礼仪规范和精神信仰,从而欣然赴死。在他们的心中,坚守住这种礼仪规范和精神信仰就是维护了自己人格的尊严和独立,他们把这种强烈的独立自尊意识看的极其重要,甚至超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士可杀,不可辱”。

春秋时期的贵族有着高贵的身份,蕴涵着高贵的气质。宗法制度下的先秦贵族,勤于政务,淡泊名利,坚持以“礼”为行事准则,他们外表文雅、讲究礼乐、重视教育,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精神也经常成为人们笔下的君子典范。从春秋贵族发展而来的道义礼信,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被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继承发扬了下来,融入自己的血液,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上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汉)郑玄.礼记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中华书局,1990

[3](魏)何晏注.论语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钱穆.国史大纲[M].商务印书馆,2010

作者简介:张文燕(1990-)河南焦作人,郑州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春秋礼记
《礼记》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变迁及其当代价值
半途而废
“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
《仪礼》中士冠礼研究
陈澔对《礼记》的诠释特色
《春秋》大义对宋代纪传史体的影响
试论《秋海棠》在20世纪40年代的媒介传播
春秋礼乐文化的研究探讨
穀梁春秋哲学构建及其意义
论春秋时期的师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