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大美洞庭 守护观鸟胜地
2018-09-03胡长清
胡长清
长江经济带发展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利益,事关湖南高质量发展全局。林业部门应当把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作为中心工作,围绕洞庭湖流域大力推进湿地提质、森林调优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作出贡献。
洞庭湖湿地深远影响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
洞庭湖湿地因其较大的面积体量、独特的生态价值、丰富的物种资源,对长江经济带乃至对全球生态环境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洞庭湖建有体现湖南担当的自然保护区。湖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在洞庭湖这样一个经济和人口聚集区,共建有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横岭湖4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3076平方公里。这是长江流域上中国五大淡水湖中最大的一块湿地自然保护地,是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巢湖其他淡水湖等中建立的保护地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的两倍,占长江中下游7省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彰显了湖南推进长江经济带保护的担当。
洞庭湖保护着具有世界影响的候鸟栖息地。洞庭湖是全球八条重要的候鸟栖息地和迁徙通道之一,是越冬候鸟东北亚迁徙路线上的最佳栖息地和补给站。2017年,洞庭湖过冬候鸟达348种、22万只以上,较上年增加18.9%;过境的候鸟则达数百万只。据统计,每年在此越冬的候鸟种数已占全国鸟类种数的三分之一,占长江中游鸟类种数374种的93.0%。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洞庭湖时,称赞洞庭湖是观鸟胜地。
洞庭湖承载着具有全球意义的国际湿地区。洞庭湖湿地不仅是长江之“肾”,也是地球之肾。洞庭湖建有3处国际重要湿地,总面积达3930平方公里,占长江流域14个省国际湿地总面积的71.4%,占全国国际湿地总面积的10.4%和全球国际湿地总面积的0.2%。在洞庭湖国际湿地上,栖息着1200多种高等植物、1120多种脊椎动物种类,麋鹿、江豚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洞庭湖因其生态功能的全球价值,被世界自然基金会认定为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批认定的全球23处绿色保护地之一。保护好洞庭湖,能彰显我国在生态环境上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當。
洞庭湖流域存在影响长江生态环境的隐忧
洞庭湖流域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好转,但由于长期形成的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局部生态状况依然堪忧。
湿地生态系统存在退化异化旱化的隐忧。一段时期以来,为缓解全省木材采伐需求,洞庭湖区种植的欧美黑杨最高峰时达6.6万多公顷,“湿地不湿”的功能错位为长江生态埋下隐忧。2017年,湖南省林业厅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和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要求,全面完成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5326.67公顷杨树清理任务,但剩下的近6万多公顷杨树仍是洞庭湖湿地旱化的隐忧。此外,不同程度存在的违规挖砂、过度捕捞,也将导致洞庭湖湿地面积萎缩,加剧湿地生态功能退化异化。
森林生态系统存在不优不强不稳的隐忧。森林涵养水流,是保护长江经济带的根本。很难想象,林毁山秃还能绿水长流。这些年,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林业部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念,年均完成营造林100万公顷以上,持续推进森林禁伐减伐行动,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9.68%,活立木蓄积量达5.48亿立方米,有力涵养了长江水生态。但在洞庭湖流域森林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内,违规探矿采矿、开发风电水电光伏等隐忧始终存在,森林生态系统整体上质量不优、功能不强,远不能满足维护长江生态安全的需要。
生态承载能力存在还旧账控新账的压力。通过多年努力,洞庭湖流域已经建成76处省以上国家湿地公园、214个国有林场、49个省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116个森林公园,单是湿地公园就达2600平方公里,整体生态承载能力在不断提升。但总体看,洞庭湖流域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共抓大保护的要求仍不匹配,特别是湖南作为有色金属之乡,历史形成的重金属污染,再加上作为农业大省,长期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使洞庭湖流域生态环境承载巨大压力。
着眼长江经济带全局统筹推进洞庭湖流域治理
从整体性着眼,强化全方位整治。当前,洞庭湖流域影响长江生态环境的因素是多方位的,我们应当整体发力,多方共治。要强化湿地功能整治,特别是洞庭湖湿地的非湿地生态功能的整治,积极稳妥清退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内的欧美黑杨,按照“增量严格控制、存量逐步消化”的原则,还洞庭湖湿地功能。同时,配合有关部门扎实整改违规采砂活动,严格规范捕捞养殖活动,彻底杜绝侵占湿地等违法行为。要全面强化自然保护地整治,全面排查和整治自然保护地内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有针对性地采取督办、整改等措施,提升自然保护地管理规范化水平和整体生态质量。要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整治,对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开展专项执法打击,重点保护好全省千年鸟道、洞庭湖候鸟栖息地等战略区域,科学划定公布湖南候鸟迁徙通道范围,制定候鸟迁徙通道管控措施,全省38个候鸟保护站点在候鸟迁飞和栖息季节实行24小时巡护值守,加强对麋鹿、江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生境及栖息地保护,建立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采取有效手段增加种群数量,让长江经济带尽展沙鸥云集、鱼翔浅底的生物多样性景观。
从系统性着手,实施全流域修复。洞庭湖流域是由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生态要素共同构成的江湖共通、林水相依的的生态系统,必须坚持全流域治理,才能收到系统性成效。要全流域守好“一湖”碧水。坚守洞庭湖自然保护区3080平方公里的生态红线,逐步修复杨树清理迹地、被侵占岸线及洲滩,积极巩固采桑湖、君山后湖生态治理成效,加快实施国家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三峡后续项目、退耕还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要全流域实施退耕还林还湿。2018年在湘、资、沅、澧四水干流及一级支流水域完成退耕还林还湿1386公顷,发挥退耕还林还湿治理农业污染、面源污染、重金属污染的综合效益。要全流域推进湿地保护,实施湿地保护恢复、湿地补贴项目,开展小微湿地试点建设,不断扩大湿地保护修复范围,确保全省湿地保护率持续稳定在72%以上。要全流域调优森林生态系统,要大规模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涵养带建设,大力开展森林调优、城乡添绿为主体的国土绿化行动,继续实施森林禁伐减伐三年行动,全省森林覆盖率持续稳定在59%以上,形成林水相依的局面。要全流域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探索建立全流域生态监测、预警体系,探索流域重金属污染提升修复技术,推进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科技创新。
从协同性着力,推动全社会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要注意政府推动和公众参与之间的协同,也要注意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协同。要打造公众参与的平台。高标准举办好第九届洞庭湖国际观鸟节,积极守护“观鸟胜地”,将洞庭湖候鸟保护的名片擦得更亮。坚持开展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护鸟飞”等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生态保护。要发展生态和经济双赢的产业。“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相比于森林旅游,湿地旅游前景同样广阔,洞庭湖完全可以在共抓大保护的前提下,成为和张家界一样的重要旅游目的地。要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争取全球环境基金、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支持,探索涵盖“一湖四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争取出台《湖南省陆生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办法》。要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子。长江经济带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为此,整合洞庭湖区的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探索建立管理统一高效的洞庭湖国家公园,将有利于解决当前洞庭湖流域治理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洞庭湖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将开辟全新境界。
全省林业系统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指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部署,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建功必须有我”的担当,守护一江碧水,造福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