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

2018-09-03康霞云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21期
关键词:赤霉病防治措施小麦

康霞云

摘要小麦赤霉病是麦类作物上的一种气候性病害,对小麦的产量有一定影响。主要介绍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症状、发病因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症状;发病因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121.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1-0137-01

小麦赤霉病是麦类作物上的一种气候性病害,多发生在穗期多雨、气候潮湿地区。病害发生后,小麦一般可减产10%~20%,严重时可达80%~90%,甚至颗粒无收。小麦赤霉病不仅会造成严重减产,更重要的是恶化籽粒品质,降低种用价值,赤霉病为害小麦后,可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其中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性最强,食用后会引起眩晕、发烧、恶心、呕吐、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会出血,影响免疫能力和降低生育能力等,直接对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1发生症状

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于苗期引起苗枯、基腐等症状。穗腐于小麦扬花后出现。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清的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通常,一个麦穗的少数小穗先发病,然后迅速扩展到穗轴,使病部呈枯褐色。穗轴输导组织被破坏而影响养分和水分的正常输送,因而使上部其他小穗迅速枯死而不能结实,或形成干瘪籽粒。发病后期,在颖壳缝隙处和小穗部出现粉红色胶质霉层。在高湿条件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蓝黑色小颗粒。苗枯是由种子或土壤带菌引起的。病苗黄瘦以至枯死。气候或土壤潮湿时,枯死苗基部可见粉红色霉层。成熟期有时发生基腐和秆腐症状。植株基部或茎秆部组织受侵后变褐色腐烂,病部可见粉红色霉层,严重时可导致全株枯死。

2发病因素

2.1品种的抗病性及易感病的生育期

尚未发现对赤霉病免疫的小麦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不少品种具较强的抗病性。通常,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扬花后小花内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较抗病;地方品种抗病性较强。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感病性差异很大。抽穗至扬花期是病菌侵染并引起发病的最适时期。研究发现,扬花期最易感病,抽穗期次之,乳熟期病菌侵染明显降低,糊熟期后病菌基本不能侵入。

2.2菌源量

足够的菌源量是病害流行的前提。小麦齐穗前稻桩等残体带菌率高,空中孢子浮游量大及抽穗后穗部孢子粘附量多,则具备了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必要条件,能否流行还取决于气候条件。

2.3气候条件

一是湿度。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雨日、雨量和相对湿度等是决定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小麦抽穗扬花期长期处于相对湿度≥85%、又遇3~4d连续阴雨天气时,病害极有可能流行。二是温度。赤霉病发病的起始温度为15℃,随着温度的升高,病菌侵入的速度加快,潜育期缩短,发病加重。最适温度是25℃。麦类作物抽穗扬花期的温度通常能满足发病的要求,因此温度并不是病害发生或流行的限制因素。但明显的气候差异变化对加快或延缓病害发展仍有一定的作用。

2.4其他因素

低洼、潮湿、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过量施用氮肥,可加重病害;此外,收割后不及时脱粒,长期露天堆放,遇连阴雨天气时,可造成烂垛;或贮藏时麦粒含水量≥13%,或仓库中湿度过高,均可导致麦粒大量霉变霉烂。

3防治措施

3.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江苏省育成的生选3号和扬麦158等扬麦系统中的部分品种对赤霉病都有一定抗性,有的达中抗以上,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使用。

3.2药剂防治

鉴于目前生产上利用的多为感病或中抗品种,在病害流行年份赤霉病仍严重发生的事实,化学防治仍是防治赤霉病的重要手段。防治效果不取决于施药次数,而取决于首次施药的时间。通常首次最佳施药时间为扬花期。在一般情况下,小麦先抽穗,后扬花,应于扬花10%~50%时施药;若穗期高温,小麦边抽穗、边扬花,此时应提前至齐穗期施药。施药应抢在雨前进行。施药关键时期遇雨,应于雨停间隙时喷施,药液干后1h淋雨,药效一般不减;遇细雨,可照常喷施,但施药浓度应提高10%。一般于关键时期喷施1次即可。但在下列情况下应于5~7d后再喷1次:一是品种严重感病;二是首次用药后遇连续高温、高湿天气;三是生育期不整齐,扬花期持续7d以上。有效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m2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50~1 200g/hm2等。在多菌灵使用较为频繁的地区,已发现病菌对多菌灵产生了抗药性,且抗性菌株在病菌群体中的比例在逐年上升。因此,建议多菌灵与咪鲜胺等药剂交替使用,或使用多菌灵与其他药剂的复配制剂,减少多菌灵的使用量,以延缓病菌抗药性的发展。

3.3生物防治

苦草芽孢杆菌对病菌有抑制作用,小面积试验结果表明其对小麦赤霉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大面积应用的效果尚不明确。

3.4农业防治

清除作物秸秆等病残体或冬前耕翻病残体深埋,以减少田间初侵染源;适时早播,使花期提前,避开发病的有利时期;田间三沟配套,沟沟畅通;增施磷、钾肥,防止倒伏和早衰;收割后及时脱粒,晒干至籽粒含水量13%以下时入仓储藏,并保持仓内较低的湿度,以防止收获后的麦粒发生霉变。

4参考文献

[1] 霍淑珍.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技术[J].河北农业,2008(10):27.

[2] 刘万华,于杰,邵凤成,等.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天津农林科技,2009(2):15-16.

[3] 宋玉立.2009年春季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要点[J].种业导刊,2009(3):13-14.

[4] 胡梅.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5):115.

[5] 李国友,申小杰.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7):41.

[6] 李海军,孙苏阳,王永军,等.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J].农技服务,2008(9):78,89.

[7] 刘新德.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河南农业,2008(7):19.

猜你喜欢

赤霉病防治措施小麦
2019年绍虞稻区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
论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
解读山东小麦栽培技术要点及发展前景
小麦,你好
成功克隆小麦抗赤霉病关键基因
防止小麦倒伏和增加穗数及穗重的措施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我的英国朋友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