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字如面

2018-09-02柴新越

青少年日记 2018年12期
关键词:面朝赤壁梵高

柴新越

10月3日 晴

感谢山川遇见画家,从此山不再只为万丈耸立,水不再只是奔流过荒原,在画布上,它们变成油墨重彩,活在我们的心里。感谢皎洁月光遇见音乐家,从此月不仅仅被我们揉进乡愁,甜到心窝,在音符跳跃间,它们变成亲人的目光,望着我们,天空在窃窃私语。

艺术家,拥有整个世界上最温柔的目光。梵高,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当过学徒,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小时候,他嬉闹田园间,纵情自然里。正是他这样的经历,让他拥有了异于常人的坚韧不拔,乐观向上,正如他笔下的名画《向日葵》一样。向日葵总是面朝阳光,静待盛开。这是梵高的表达,是他的坚持。他生前并未受人关注,直到他去世后人们才发现他的魅力。我认为,好酒永远不怕晚尝。就是今天,我仍愿意找一个春阳茂盛的日子,捧着《向日葵》,听空气中无数无形的诉说。我听见梵高内心的声音,他不急一时盛名,被人膜拜,尊为大师。他做的是他自己的画,走的亦是他自己的路。他可以像向日葵那般,托着沉甸甸的果实,也不忘了面朝春光。他有一支画笔,那就已经是他的全部世界了。

月光,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浓浓乡愁;也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悠远清淡。而月光最美不过贝多芬弹奏的丝丝入扣,动人心弦。贝多芬早年失聪,听不见万千世界,虫叫鸟鸣,但我相信,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一定有比我们更加精彩的琴瑟和鸣。月光,是我孩童好奇的“如影相随”,但在贝多芬眼中心里,就像水珠落了满地,激起尘埃飞扬。月光穿过纱窗,像是一伸手就会打湿手心,流过指间。而月光也是贝多芬无声的倾诉,他不相信命运,只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月光如他一样,只在黑夜来临,寂寞笼罩大地,才从云间露个全脸。是,他是没有阳光耀眼,没有阳光温暖;但是,他也和月一样,给失眠的人以安慰,给思乡的人以寄托。他也希望,他的音乐能给人带去幸福,带去希望。他鼓励和自己一样身处困难的人们,不要看见自己的卑微,要敢于伸手触及自己的“月光”,即在黑夜,也要为了黎明的到来而起舞。

林语堂先生有一本传记,叫《苏东坡传》,今年寒假闲来无事,偶翻几页。可我觉得,要真的了解苏东坡这个人,我们还得从他的诗词中去。“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我没有去过赤壁,也未听过涛声,但我在诗句中,看得见那山那水那往事。“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凭生。”狂放的不只心灵,还有年轻,还有无畏。“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时间一去,不会回来,现世慢慢,只有珍惜。苏轼不止是会写,他的心胸本就装满豪情,只是风作媒水为信,将这一腔诗情牵扯出来罢了。所以,我们还要感谢山水遇见苏轼,美好而又輕盈了那段历史岁月。古人常说:见字如面,这里字代书信我说见字如面,指一切文艺作品,没有一颗美好柔软的心,便没有那些看过千遍万遍,听过千遍万遍,也还让我们期待如初见的作品。有一首歌,我听过,唱的什么我忘了;有一首诗,我读过,说的什么我也忘了。或许叫心声,叫人品。

猜你喜欢

面朝赤壁梵高
梵高的世界
《星月夜》和梵高
面朝大海
被盗窃的梵高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