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知相思落谁家:《摽有梅》赏析

2018-09-02周玉红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比兴

内容摘要:《摽有梅》出自《诗经·国风》中的《召南》,是春思求爱诗之祖,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质朴而清新,明朗而深情。本文谈谈个人的理解。

关键词:《摽有梅》 相思 比兴

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首诗歌出自《诗经·国风》中的《召南》,题为《摽有梅》,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是一位待嫁女子的诗。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各章一层紧逼一层,与诗中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相适应。“庶”者,众多之意;“庶士”,意谓众多的小伙子。可见这位姑娘尚无意中人,她是在寻觅、催促和呼唤爱情。如今梅子黄熟,嫁期将尽,仍夫婿无觅,不能不令人情急意迫。青春流逝,以落梅为比。“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由繁茂而衰落;这也正是一遍遍地在提醒“庶士”。读这首诗歌,可以想象一下,暮春时节,黄梅熟时,亭台楼阁上一个女子翘首远望,看他人院落中花开满园,出双入对,甚是羡慕。又闻迎亲嫁娶之乐,回首自家门前,形单影只,一片冷寂。善言的媒人啊,你在何处,为何不带着翩翩公子来我闺处;健壮的小伙啊,你在何处,为何不提上聘礼来我门前,诉说钟情。

关于这首诗的解释,毛传的意见被广泛认同,《毛诗序》曰:“《摽有梅》,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这里的“时”,也就是《周礼》所规定的仲春“吉时”;“文王之化”,正是《周礼》之风化。根据记载可知,先秦时代,在召南地区,每逢仲春之时,当地的媒官便让未结婚的大龄青年去幽会。本诗应当是青年女子在类似这样的男女自由相会的集体狂欢中吟唱的歌曲,目的是为了吸引异性的注意,以寻觅幽会的伴侣。明白了先民的这一婚恋习俗,对这首情急大胆的求爱诗,就不难理解了。陈奂则对此篇巧妙的兴比之意作了简明的阐释:“梅由盛而衰,犹男女之年齿也。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

这首诗以落梅为比兴,含蓄又热切地表达了一位过了正常婚嫁年龄的女子,叹息青春流逝,盼望早日婚嫁的心情。这是一般的解释,这种文本字面意义上的解释未免有些简单,因为这首诗背后有着特殊的婚姻礼仪制度和文化风俗,那就是在西周时,男女双方一旦超过礼制所规定婚嫁的年龄,在适当的时间可以“不待礼”而“相奔”,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私奔。在宗法制度非常严格的时代,为什么能允许私奔呢?《毛诗正义》:“言三十之男,二十之女,礼虽未备,年期既满,则不待礼会而行之,所以藩育民人也。”原来,礼制有如此特殊的许可,是为了繁衍人口。对于以农业为主业的社会来说,这可是至关重要的头等大事。在现在看来,这种规定合情,而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则是合情又合《礼》。据《周礼》规定,男子“二十为初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而笄”,这是对一般婚嫁年龄的规定,而贵族子女的婚嫁年龄往往更加超前。当时,婚嫁年龄从速不从迟,都是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增加人口。《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而这里的“奔者”必须符合礼制规定的条件,那就是:男子超过三十岁,女子超过二十岁。只要符合这两个条件,等到“仲春”(农历二月),男方向女方打一声招呼(即詩中第三段“谓之”),就可以不经过严格繁琐的礼仪程序而成就婚嫁。

再回到诗歌文本本身来看。第一段说梅子落了三成还剩七成,意思是女子年龄超过二十岁还不太多,季节正是孟春(农历正月),在这种情况之下,女子以企盼的口气说:“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意思是如果有符合条件(合乎礼制要求)的男子,只要给她说一声,就可以在下个月(仲春)选择一个吉日成婚。到了第二段,梅子还剩三成了,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合适的男子,季节也就到了最关键的仲春,所以她更加急切地说道:“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只要有合适的男子来求我,在这个月之内的任何一天都可以随时成就婚嫁。第三段说梅子全部落地,可以一筐尽取。然而季节到了暮春,就算这时候有合适的男子来求娶,也只能等到明年的仲春才能“相奔”,所以女子无可奈何地说:“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喜欢我的男子,我等他向我说一声,约定明年成婚。诗歌至此,文本虽然结束,但仍有不尽之意,令人遐思,咏叹不已。

珍惜青春,渴望爱情,是中国诗歌的主题之一。《摽有梅》作为春思求爱诗之祖,其原型意义在于建构了一种抒情模式:以花木盛衰比青春流逝,由感慨青春易逝而追求婚恋及时。从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到中唐无名氏的《金缕曲》“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从《红楼梦》里林黛玉叹惜“花谢花飞飞满天”,到《吐鲁蕃情歌》中的“苹果树下”和“葡萄熟了”,可以说,无不是这一原型模式的艺术变奏。然而,《摽有梅》作为先民的首唱之作,却更为质朴而清新,明朗而深情。

(作者介绍:周玉红,南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比兴
探究《离骚》的比兴艺术和比兴体系
比兴、咏物辨说
《诗经》阐释与刘勰的诗学理论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
风赋、比兴、雅颂新论——兼比较章必功、王昆吾先生的“六诗”观
建安五言诗比兴艺术考察
《诗经》草木意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