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噗”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

2018-09-02罗丽丽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普通话方言

罗丽丽

内容摘要:本文将从“普—方—古”的角度描写 “噗”,并分析“噗”的词性、用法及组词情况。

关键词:噗 普通话 方言 古代汉语

一.普通话中的“噗”

在《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中,“噗”作象声词,如:

(1)老舍《骆驼祥子》三:“背后骆驼蹄子噗噗轻响。”

在《現代汉语词典》中,“噗”作拟声词,形容水、气挤出等声音。如:

(2)噗,一口气吹灭了灯。

同时,“噗”同其他拟声词组合使用,如“噗嗤”多形容笑声;“噗通”;“噗噜噜形容眼泪等一个劲儿地往下掉。如:

(3)一阵心酸,眼泪噗噜噜地往下掉。

除了以上用法之外,在《汉语大词典》中还表示“犹突然,一下子”之意。如:

(4)《奔流》1981年第4期:“黄河岸上习俗,在结婚前,婆家必须给女方一匹白布,加红边表示吉庆。社霞听罢,腮上噗地红了。”

类似的与“噗”构词的词组还有“噗咚(噗通、噗嗵)”表示重物落地和落水声或心跳声;“噗喇(噗喇喇)”表示禽鸟排翅声;“噗里噗通”等。

由以上可知,普通话中的“噗”是单音节象声词,词义较虚,语法功能较少,单独使用时,常放在句首,表声音,不作句子主要成分如例(2),或者在句中作状语和定语,如例(4);与其他词组连用时,通常也放在句中作定语和状语,如例(3)。

二.方言中的“噗”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收录了“噗”在许多方言中的词性和用法(用例详见词典) :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词组,如

1.噗哧:作动词,表示无根据地瞎说;说、讲(含厌恶意)。(东北官话)

2.噗鼾:作名词,表鼾;(西南官话)

3.噗吥噔儿:作形容词,原为喇叭形薄玻璃玩具,易碎,转为形容人身体细弱。(北京官话)

4.噗哧:作动词,表示无根据地瞎说;说、讲(含厌恶意)。(东北官话)

“噗”在晋语区中以山西忻州话为代表,在西南官话中以四川成都话和云南昆明话为多,在闽语区中以福建厦门为代表。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也有一些收录:

“噗”在扬州话和萍乡中都是象声词,如:

(5)噗的一声,把灯吹脱了。

(6)一只水凼牯京烂泥,踩一脚噗石一响起。

“噗仔”在厦门话中表示掌声,如“噗仔声”;“噗噗车”表示摩托车

另外,《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与普通话对照词典》中也收录到“噗”,在客家话中读“pu1”,如:粥煮噗了。

由此可见,“噗”在汉语方言中的分布较为广泛,在晋语、西南官话、吴语、闽语、东北官话、客家话中均有出现;在词性方面,单独一个“噗”字一般作象声词;与“噗”字组成相关词语,可作动词、名词、形容词等。

三.古代汉语中的“噗”

本节主要从已有的书面文献着手,考察古代汉语中的“噗”。古代汉语中关于“噗”的典型用例:(以下的语料来自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语料库)

(7)真人云:夜梦恶,不须说,日一以水面束噗之。(《三元延寿参赞书》)

(8)美玉噗开疑怪石,瑶琴景下认焦桐。(《后西游记》)

(9)宋真宗皇帝尝遣中使奉香烛花菜于祖师,中使至溪桥,公朱衣靴噗近之。(《西山许真君八十五化录》)

在《汉字源流字典》中的记录:

【字形】后起字。

【构造】形声字。楷书噗,从口,菐声。

【本义】象声词,本义为模拟水或气喷出的声音。

【演变】本义为模拟水或气喷出的声音:忍不住~哧笑了出来/~的一口吹灭了灯。

【组字】如今可单用,一般不作偏旁。现今归入口部。

由此可见,在古代汉语中,“噗”也是象声词,常用来模拟水发出来的声音或人的笑声,其组词能力相比普通话和方言来说弱一些。

综上所述,“噗”是个象声词,在普通话、方言、古代汉语中都有相应的用法。除此之外,“噗”在近几年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用法,源于日本动漫。如在网络用语中,一般都是听到特高兴好笑的事后发出来的声音,或表示喷笑,并无实际意义。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普通话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