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备课,要充分挖掘教材深意

2018-09-01李雯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备课路程教材

李雯

[摘 要]备课通常包括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案。课本为一课之本,以备教材为中心,有效整合资源,将“三备”融为一体,方可有效提高备课的效率。

[关键词]备课;教材;深意;路程、时间与速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0-0045-01

以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为例,笔者在备课时就发现教材主题图中不仅出现了实物漫画,还出现了线段分析图。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主题图引发的思考

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是数学常规解题思路之一,尤其在解析分率和倍率问题时,其效果尤为明显。而行程问题则有所不同,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淀了相关运算定则,即使没有对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认知经验,也能遵循除法意义求出各个量。照此推测,课本引入线段图是否有必要?线段图是否有利于课堂提质增效?将时间消耗在线段图上,学生就能领会线段图的精髓吗?

二、 线段图与列式分清主宾关系

为了了解学生学情,笔者对本班学生进行前测,前测题目如下:

动车3小时奔驰了150公里,飞机4小时飞行120公里,哪种交通工具的速度更快?

(1)请你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绘制线段图。

(2)尝试解题。

前测结果显示,能正确绘图的只有3名学生,而脱离线段图能直接解题的有40名学生。显然,在计算速度时,线段图并无多大作用。换言之,线段图没有起到辅助作用,反而需要在分析出数量关系的前提下逆推线段图。这样的教学,不仅没有突出线段图的积极作用,反而显出其累赘的一面。

从务实的角度考虑,笔者觉得线段图的引入没有实际意义。然而,在一次偶然与学生的交谈中,笔者的看法有了新的改变。

一位学生在课后提问:“老师,速度不就是快慢吗?那为什么速度单位中包含长度单位呢?速度和路程到底有什么区别?”学生的提问一语中的:速度与路程究竟有何区别?时间一定的情况下,路程长(短)的速度快(慢),路程一定,费时长(短)的速度慢(快)。这样比较快慢很形象,那为什么还要引入速度概念?通常大家会把“速度”理解成“快慢”,可速度除了用“快慢”这样的俗语刻画外,能否对“速度”做出更为专业、书面的定义和描述,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其含义呢?一连串的疑问让笔者想到了一直被边缘化的线段图——线段图就能揭示出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而这种直观的倍率关系恰好就从几何直观上定义了速度,让学生将速度的概念牢牢绑定在时间与路程的图标上,避免了模棱两可的理解。

三、客觀把握教材编写意图,进行新的教学尝试

1.以路程设问,直接感知路程

师:听说我们班的李明是短跑健将,谁敢向他挑战?(学生跃跃欲试)

师:怎么比呢?

教师的提问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有的学生说进行百米赛跑,看谁用的时间少;有的学生说进行10秒限时赛,看谁跑的距离远。经过实践探究,学生明白:限定的100米赛程或限定的10秒内跑出的距离就是路程。

2.将路程模拟成线段,解析线段图

师:请大家猜猜老师与刘翔赛跑谁会赢。

生1 :毫无悬念,当然是刘翔了!(全班都笑了)

师:不比怎么知道?请看比赛结果。(课件出示:徐老师3秒;刘翔5秒)

师:那是谁赢呢?

生1:我觉得是老师胜出,因为老师用的时间少。

生2:这可难说,虽然老师花的时间少,也许跑的路程也少。

师:你的意思是光知道时间还不足以判断速度快慢,是吗?

生2:对。还需要知道路程。

(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图显示老师3秒跑了24米,刘翔5秒跑的距离未标出,但是刘翔路程的线段明显长于老师路程的线段)

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学生明白了线段的长短对应着实际路程的大小。然后让学生描述,课件出示相关文字:老师3秒钟跑了24米,刘翔5秒跑了50米,谁的速度快?

如果先出示应用题,再描绘线段图,学生对线段图的关注度和注意力不高。因此,反其道而行之,先观察线段图,揣摩、分析线段图,然后解释描述题意,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这次的经历,笔者领悟了教材的深意。可见,如果我们平时在每一节课备课前都能深入钻研教材,咀嚼其中内涵,用心琢磨编者意图,那么一定可以设计出高效的教学设计方案。

(责编 罗 艳)

猜你喜欢

备课路程教材
求最短路程勿忘勾股定理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多走的路程
多种方法求路程
走的路程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