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新闻观与对党的新闻策略的把握
2018-09-01陈力丹
陈力丹
周恩来从事革命活动的早期,由于主要从事宣传工作,留下了较为丰富的关于现代报刊性质和作用的论述。在他担任党的领导工作以后,由于长期处于党务的一线,极为繁忙,很少有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比较抽象的问题进行理论叙述,他的新闻观主要在处理和指导具体事务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1919年和1920年,周恩来先后主持《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和《觉悟》杂志。主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和《觉悟》,使得青年周恩来产生了最初的政治性党报的观念。他确定会报的宗旨共20条,第一条谈的便是社会团体机关报的一般要求:“本日刊是学生联合会的舆论机关,所以必须同联合会一致终始。”他写的《<觉悟>的宣言》,除了表达政治观点外,还要求“灌输世界新思潮。”(《周恩来早期文集》上卷第419、42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922-1924年,周恩来在法国先后主持《少年》和《赤光》,他以政治团体领导人的身份来主持报刊的,于是形成了他的党报的思想。其要点有:1.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2.强调报刊是政治斗争的“利器”:3.提出报刊是“千人喉舌”的人民报刊思想;4.报刊不仅是宣传者,同时也是组织者;5.通过办报改造自己,改造社会的“革心,革新思想”。(参见陈昭《周恩来同志早期的新闻实践》,《新闻研究资料》第34辑50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年版)。
抗日戰争时期,周恩来的新闻观主要通过和《新华日报》成员谈话、与报界人士交往中体现出来,他对党的新闻策略的把握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党报的独立性以体现党的独立性。2.公开宣传和秘密宣传相配合。这个原则主要体现为除了公开出版的党报之外,还有一大批党员以公开身份为掩护从事着秘密的宣传活动。例如张友渔曾经担任《时事新报》的主笔,直到1944年才公开身份。甚至有的报刊名义上是民间报纸,但是实际上就是秘密的党报。3.在原则性问题表现出寸步不让的鲜明态度。4周密地组织宣传工作。5.运用各种方式展开广泛、有效的宣传活动。6.以报刊为中介进行统战工作。7.通过广播,有系统地教育大后方人民。
1949年以后,周恩来继续与新闻界的老部下、老朋友保持良好的个人关系,但基本上不对新闻、宣传事务公开发表看法。仅有的几次有关新闻、宣传的讲话和批示,都与外事有关。强调对外报道在几个方面应该注意和国内报道的区别。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周恩来的这些观点也越来越适用于国内报道。
一、避免使用不必要的刺激性语句。1952年5月,周恩来在给李克农(时任外交部副部长、军委情报部部长)和乔冠华(时任外交部国际新闻局局长)的信件中指出,发言和新闻稿件中过多得使用了诸如“匪类”、“帝国主义”、恶魔”、“法西斯”之类的刺激性语句,“以至国外报刊和广播方面不易采用。”各国友人特别是世界和平大会的成员均有反应。周恩来建议,注重以简短扼要的揭发事实为暴露和攻击敌人的主要方式,避免或少用不必要的刺激性语句。他同时指出:“国内方面亦将采取同样方针,并告。”(《周恩来书信选集》第47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1952年朝鲜战争尚未停战,两大阵营正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周恩来在当时就提出这样的意见,是颇具远见的。
二、提出外事报道三个应该注意的问题。周恩来1957年5月专门谈到外事报道应该注意三个问题:1.记者的知识要丰富。特别要注意培养分析的能力。透彻的通晓时势“应该是外事记者所具备的”。2.报道要合乎逻辑,这里周恩来所说的逻辑乃是辩证逻辑,也就是说记者必须辩证地看问题,特别是文字记者“不能看见一个什么现象,听了一句什么话就照写照录,而应该有所选择”。新闻报道要有目的性。3.外事报道要慎重。这里周恩来所说的“慎重”是专指应该慎重地鉴别材料的真伪,而非一味的谨小慎微。他还谈到外事记者在政策性问题上要多向有关部门请示,而在采写过程中又要做到敢于独立思考,独立负责,敢于创新。(徐熊《周总理同记者的谈话》,《新闻研究资料》第3期25、2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三、提高对外图片和新闻电影的水平。1964年4月4日,有关同志致信外长陈毅并周总理,要求加强外展览照片和对外送礼照片的工作。周恩来考虑了一个多月,做了一些调查,于5月24日致信多位文化、新闻、电影界的领导同志,指出:对外图片、照片和新闻电影片不是少了,而是多而重复,水平不高,人员也重复。他要求召开专门的会议,邀请一线同志参加,“彻底讨论一下。希望能在统一事权,各守专责,互相协助,避免重复,集中人力,节约器材,提高水平,发挥时效的要求下,订出一个全面分工计划。”他还要求培养技工,将国内生产器材的问题列入下一个五年计划。
四、“文革”中为传媒正确的导向和保护文化传播而抗争。“文革”中“四人帮”把持新闻报道和文化领域的控制权,周恩来的抗争较为困难,但是他仍然做了努力。例如1972年8月,他提出批判极左思潮,《人民日报》等有所响应。但后来被江青阻止。(《周恩来传1949-1976》下册第1068-106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但周恩来在很多细小的方面努力扭转局面。1973年元旦,中央政治局成员接见电影、戏剧、音乐等文艺工作者代表,周恩来提出电影文化工作不能满足群众需要的问题,提出对建国以来的文艺作品不能一概否定等等。虽然遭到江青等人的反驳,但是毕竟他提出的问题和观点,因此得到了传播。1974年1月17日,根据周恩来、叶剑英前一年5月在空军党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解放军报》发表文章《既要讲批评,又要讲谅解》,强调领导班子的团结。(同上,第1073-1074、1128页)尽管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召集新闻单位组织批判这篇文章,但这种要求团结的观点为社会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