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学生喜闻乐见的中国故事
2018-09-01于业成徐娟
于业成 徐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认识—个立体多彩的中国。”
一、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
(一)讲好中国故事是高校思政工作的职责所在。
在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大学生们,影响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二)好的中国故事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载体。
精彩的故事是吸引受众并使之信服的独特手段。用小故事来讲大道理,一直是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效方法。故事带给人们的是图像化、形象化、情节化的记忆,往往比单纯的道理更容易让人记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理应遵循心理学的客观规律,摈弃刻板说教,有的放矢地融入贴近实际的生动故事,这样才会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取向
(一)要注重导向性。
好的故事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引导学生认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要激励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二)要注重公信力。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思想政治工作是在人的头脑中搞建设,要以信为本,以信服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案例教学,基本原则是保证案例的真实性。网络时代,有些人为了追求高点击率、高阅读率、高轰动效应等,公然炮制和传播虚假故事来吸引受众的眼球。因此,高校教师一定要有一双善于判断与选择的慧眼。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要原原本本地说,不夸张、不浮夸,要注意细节、不说教、少议论。
(三)要注重贴近性。
好的故事,应该与当前社会生活和大学生们的切身利益相关,应该和青年学生在心理上或地理上接近,能够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产生“天涯若比邻”“千山万水不隔心”的效果。我们既要选择那些能反映国家进步和发展的故事,也要密切联系年轻人的生活、思想、环境实际。“艺术作品要有内容,要适合时代的要求,大众的要求。”好的故事理应有血有肉,鲜活有趣,富有人情味和高尚的生活情趣。
三、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
(一)加强目标受众研究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在变化着。我们要创新工作理念,以人为本,改变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重说教轻反馈倾向。要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分众化、差异化传播的趋势,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拉近与受教育者的心,让受教育者感到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
(二)创新故事话语体系
话语是文化的载体、表达的工具、沟通的桥梁。中国故事能否讲好,中国声音能否传开,关键要看我们的话语学生是否愿意听、听得懂,入脑人心。讲好故事首先要选好故事。中国故事内容十分丰富,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革命故事、社会主义建设故事进行取舍,建立属于自己的故事素材库。除此以外,高校还要搜集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形式,达到成风化人、润物无声的目的。
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创新优化话语体系。认真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精准提炼议题话题,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故事既要有悬念,又要有总结提炼,有点睛之笔,小故事能透出大道理,给人以启迪。故事形式要新颖,要兼容最新的表述、时髦的词句、学生的语言、网络的风格。
“微傳播”在大学生群体中已成为主流传播途径。“微生活”已成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要广泛利用各种新媒体,拓宽“中国故事”的传播平台。通过微博微信等载体定期向学生推送故事,让学生实时看到,随时随地讲出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