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精品来自对工匠精神的执着追求
2018-09-01姚代凤
姚代凤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执事敬”,是指行事要严肃认真不怠慢;“事思敬”,是指临事要专心致志不懈怠;“修己以敬”,是指加强自身修养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宋代大思想家朱熹将敬业解释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古代工匠大多穷其一生只专注于做一件事,或几件内容相近的事情。《庄子》中记载的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核舟记》中记载的奇巧人王叔远等大抵如此。
新闻精品离不开工匠精神
新闻精品需要什么样的工匠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比如:《恩施日报》2017年4月7日在一版刊发的《十任书记种茶三十年》一文,报道了利川市毛坝镇十任书记种茶的事迹,他们坚持“十年磨一剑”,30年接续奋斗,做大做强了利川市毛坝镇的茶叶产业,打造和叫响了毛坝茶品牌,改变了毛坝的贫穷面貌,把毛坝塑造成“国家生态乡镇”。记者赵北平在采访、写稿过程中,多次顶风沐雨、吃苦受累深入现场,寻访村民、时任书记,笔记记了一大本。稿件初成后,多次征求采访对象、资深专家的意见,反复修改;编辑在编稿时,也是字斟句酌,再度精心打磨,精心编排。正是这种精打细磨工匠精神,使最终发表出来的作品,内容有吸引力,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结构完整,读起来有深度、有温度,有高度。此作品也获得了2017年度湖北省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
当编辑多年,有一种感觉,有的作品写得不讲究。不讲究表现出来几种情况,一是不美。我们说美是什么?作为新闻工作者来说,有语言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版式之美、图片之美等,美在我们的新闻作品中是应该得到体现的。美这种境界,这是对新闻作品一种比较高的要求。二是啰嗦。我个人的阅读感受是很多新闻作品是可以拖着看的,以前是从头到尾仔细看,很有吸引力,印象很深;现在经常是快速地看,只看标题,再看由头和结尾就差不多了。三是粗糙。其实是一种认真、负责精神的缺失。文不对题、结构不完整、内容缺失、用词不准、标点不规范等等,看起来让人非常难受,非常恼火、不愿看下去,简直就是对编辑的一种折磨。
这种不讲究带来的后果是,第一阅读感受不好,阅读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纸质媒体的长处在消失。纸质媒体本身的意蕴美没有了,仅仅是作为一个信息传递的工具,更主要的是,导致我们职业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丧失。这种损失看起来是表面的,实际上是触及到一个根本问题,我们的专业性从何体现,我们的职业尊严从何体现。
匠心是弘扬工匠精神的根本
工匠精神,匠心为本。有沒有工匠精神,关键是看有没有一颗安于默默无闻、执着追求卓越的匠心。树匠心,就要坚守初心、执着专注,秉持赤子之心,摒弃浮躁喧嚣,在本职岗位上坐得住、做得好。怎样才能坐得住、做得好?一是要有专心,做事专注、追求至精至善,将新闻作品的各个环节、每个细节都尽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二是要有赤子心,有新闻理想、专业精神。一个人没有理想,没有激情,便不会有新闻工作的职业荣誉感,没有职业荣誉感的人匠心从何得来?三是要有执着心,耐得住性子,受得了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这样才能坚守党的新闻事业。
工匠精神还体现在细微之处。如在精心制作标题上,《荆门晚报》消息《都说拆迁是天下第一难,漳河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许多是这么做的用许多心动许多情换许多支持分许多忧;跑许多路说许多话签许多协议解许多难》,形式上是把副镇长许多和许多心许多情解许多难这样一种工作内容进行嫁接,一语双关,非常巧妙。在内容上也抓住了当前的热点,反映了基层干部作风情况。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美,涵义有非常深刻,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题,是通过这个标题对时间进行了评论,一个标题就是一篇很到位的评论。我觉得能做出这样的标题,是下了很多气力的,既有灵感一现,也有工匠精神。又比如:恩施日报《山高人为峰——让我州国家级运动健将、勇登七大洲最高峰之人杨险峰》等,这些标题也都闪耀着工匠精神,闪耀着一线记者、编辑敬业负责的精神。
培育匠人是传承工匠精神的基础。恩施日报社对外选派职工跟班学习、对内邀请名师强化培训,每周坚持业务讲座和学习,每月一次新闻作品讲评,每季度一次新闻业务大比武,每年评选本报年度十佳好新闻、十佳编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