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遗”宣传中践行文化自信
2018-09-01李娉
李娉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人杰地灵的湖北省咸宁市,孕育了文化的地域多样性,而千百年来,咸宁人以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开创出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咸宁日报从今年2月份开始,策划组织了《寻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系列报道。
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于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这句话再适合不过。有数字统计,目前,咸宁市正式公布的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有4项,省级名录20项,市级名录50项,县级名录185项,分属10个类别。近年来,“非遗”逐渐成为热门词语,与之相对应的“非遗传承人”,也开始在公众面前展露头角。他们如何成为传承人,如何成就文化传奇,目前生活状态又如何?
这是一次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朝圣之旅。从深山到闹市,从田间到地头,从乡野到社区,沿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足迹,我们一路上拾取着遗落的珍珠。
这是一次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丽邂逅。呜嘟的吟唱,山鼓的激荡,瑶族的舞曲,明快的提琴,中医的厚重,诗歌的述说……历时将近一年,我们与非遗代表眭传承人一起浅吟低唱,余音绕梁。
这是一次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情对话。与非遗传承人一起,我们在对话中跨越时空,跨越地理,跨越古今。我们为非遗的精彩而欢呼,为非遗传承人的执着而感动,为非遗的困境而困惑,为非遗的传承而呐喊。
11篇系列报道,10个代表性传承人物,就像一颗颗珍珠,串成震撼人心的文化项链。
且叫故事发新枝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非执着无以成,非淡定无以成,非寂寞无以成。在一次次的寻访中,我们遇见的是一个个不忘初心的文化使者:
千年呜嘟毕生缘的毕寅生,被誉为“呜嘟之父”,现在每天都在嘉鱼北门湖龙潭路45号的呜嘟传习所为学生上课。在他的心中,更多的是一种快乐:
舞林奇人多壮志的通城拍打舞代表性传承人吴志奇,被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导师”。在他的心中,更多的是一种激动:
水洁冰清“煮”传奇的镇氏风湿病马钱子疗法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镇水清,如今在诊疗一线引领着百年老字号不断前行。在他的心中,更多的是一种坚守;
千锤百炼甘为琴的国家级非遗提琴戏代表性传承人甘伯炼,从18岁起开始正式学戏,年近九旬的他现在仍然琴不离手。在他的心中,更多的是一种淡定;
光华夺“木”雕匠心的省级非遗通山木雕代表性传承人熊应华,如今年逾花甲,仍然是一个很厉害的木匠。在他的心中。更多的是一种洒脱:
唱尽繁华守朴拙的省级非遗通山采茶戏代表性传承人柯于朴,从15岁开始唱戏,今年65岁,唱了整整50年。在他的心中,更多的是一种简单:
积善化育鼓为歌的省级非遗通山山鼓代表性传承人张善育,14岁开始接触山鼓,一直敲打到60岁。在他的心中,更多的是一种热爱:
且叫故事发新枝的省级非遗钱六姐的故事代表性传承人钱开枝,年过古稀,讲起故事来一讲三个小时,可以滴水不沾,滔滔不绝。在他的心中,更多的是一种专致……
他们是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们更是不忘初心的文化使者,用执着和坚定举起了非遗的文化大旗,用真情和专注书写了非遗的辉煌篇章。
党报记者的重要使命
在我们的寻访中,虽然遇到了很多困惑和忧虑的目光,但依然触摸到一种创新突破的精神:
嘉鱼呜嘟在很多中小学和大专院校都开设了课程,让呜嘟走进课堂:通城拍打舞借助平台,组织一个万人齐跳拍打舞的盛事,創造世界吉尼斯纪录;镇氏风湿病马钱子疗法已经在紧密挂靠现代化医疗技术,实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做强做大传统中医中药;崇阳提琴戏在与该县天城中学等多所学校联合开设课余学习班,同时,将提琴戏经典唱腔录制成专辑影碟,用以传承教学;通山山歌传承人带领戏班,穿梭于乡村之中,不停地举办文艺演出;咸安故事传承人多方筹措资金,丰富内容和形式,吸引更多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