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积累,建构数学认知体系
2018-09-01傅圆圆
傅圆圆
[摘 要] 数学中的表象即学生在学习了知识之后,可以在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一定的体系,形成对知识的构建与连接。教师可以通过由数到形、由形到思和由思到理三个层面,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表象积累,把知识进行融合,从而深化与升华,形成数学认知体系。
[关键词] 小学数学;表象积累;认知体系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如果不到位,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就不会深刻理解。表象在脑海中留下印象,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一定的体系,形成对知识的构建与连接。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让学生进行表象积累,构建数学认知体系:
一、由数到形,形成平面概念
数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借助形的外衣。学生对数的认知往往比较困难,要想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刻理解,就要将数形结合,加深学生的理解。所以,老师在讲课时要突破数的局限,由数到形。
例如,笔者在讲解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的“认识图像”的时候,拿出这张纸,问学生四个角的度数并且是什么角?什么图形?学生说:“这个角是90°,是直角,有四个直角,所以这个图形是长方形。”然后,我把长方形的宽靠到长上,角折叠在一起,形成两个重叠的三角形,然后撕下来,问学生是什么图形,和长方形是什么关系。同学们回答:“此图形是正方形,四条边等长,四个角都是直角。”之后,我再在正方形上裁成平行四边形,向学生讲解此图形。一张纸,就把这节课的内容解决了,借助图形来讲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从数的抽象到形的具体,需要老师积极指引。老师要将生活中的形与数学中的数有机结合,实现数形结合,将表象积累,使它的价值增加,形成平面概念,实现数学认知体系的有效构建。
二、由形到思,加强抽象思维
表象积累只是对知识进行最基本的认识,要想进一步认识,还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从具体到抽象,对认知进行新的积累,实现思维的升级与深化。由形到思的过程,需要发挥学生联想的能力。所以,老师在授课时,不能单纯讲解,要联系生活实际,充分让学生进行想象,为其想象留足空间。
例如,我在讲解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1千米有多长”时,我问学生:“本节课的任务就是对千米有一定的认识,大家说说在自己的印象中,一千米到底有多长呢?”学生积极联想,踊跃发言:“一张桌子差不多高80cm,大约等于1m,那么,1000m就是1000张桌子的高度。”又有一位学生发言:“1000m是中考时男生体育考试的长度,如果操场是200m的小操场,那么1000m就是操场周长的5倍;如果操场是400m的大操场,那么1000m就是2.5倍的跑道长度。”这名学生在利用联想法使理解也更加容易。
由形到思,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对思维进一步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联想的能力,积极联想。所以,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事物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加强抽象思维,实现思维的飞跃与发展,对数学认知体系更加完整。
三、由思到理,完善知识网络
当学生认知到了由思到理的环节后,学生对知识网络进行完善,进而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授課时,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学生思考的思维方式,从表象到理性,实现数学认知体系的构建工作。
例如,我在讲解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的“认识分数”的时候,就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把生活中的问题用分数来表示。我先开题:“在平常的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就是父母了,那么,父母的哪些行为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呢?”有的学生说:“夏天的时候,老爸把西瓜切成12份,那么每一份都是1/12,取出2份,就是2/12,即1/6。”有的学生说:“妈妈从超市买了4个苹果,我吃了一个,那么,我就吃了1/4。”最后我进行总结:“把总体的一个分成几份,就是几分之一,在总数中拿出一个,也是总数分之一。”学生对所学知识灵活掌握并应用于实际,由思到理,完善知识网络。
由思到理,是构建数学认知体系的最终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要引导学生对分散的知识进行整理,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要想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思维,需要老师的正确指引与学生的认真学习。所以,老师要以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表象积累,把知识进行融合,从而深化与升华,形成数学认知体系。
参考文献:
[1]朱达松.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表象积累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3(11).
[2]兰军.注重表象积累提升数学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