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成金,寻找农村教育教学的拐点
2018-09-01邱根
邱根
[摘 要]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笔者结合多年在农村学校工作中的观察,对新时期农村学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农村学校发展的优势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农村学校;问题;优势;自信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近几年来,国家对农村学校加大投入,农村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学校又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一、新时期农村学校问题明显,教师缺少自信和积极性
新时期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使得农村学校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学生流失严重,家庭条件好一点的,或成绩好一些的学生流失得太多;留守儿童、特殊儿童、问题儿童增多;农村家长教育观念陈旧狭隘,只顾打工赚钱,放任迁就孩子;学生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较差,回到家很少看书作业,而是沉溺于电子娱乐。
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教师队伍后继乏人。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优秀教师被调动到县城工作,新分配的仅有的少数年轻教师总是不太安心,有些学科甚至连一个专业教师都没有,只能由其它学科的教师兼职。一些农村学校领导管理理念有待改变,有些工作也就是“随大流”和疲于应付,永远追不上大学校。
生源的流失、师资的缺乏、管理理念的落后等原因导致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日益衰退,教师体会不到事业的成功感,普遍失去了自信心,教学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打击。
二、农村学校认识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是做好工作的思想基础
农村学校要保持清醒,千万不能妄自菲薄,自毁长城。因此,认识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是当前农村学校一切工作的思想基础。
1.农村人更接地气 。接地气,才能不忘本,才能成为“有根之木”和“有源之水”。尽管现在的农村孩子沉溺于现代化娱乐享受,但他毕竟生活在农村,接触自然景物,接触农业生产,接触人情世故,比城市孩子还是要自然些。教师呢?亲近自然,亲近农业生产劳动,亲近父老乡亲。农村师生更加勤劳,朴实,单纯,是“自然生长”的野生植物,自由狂野,受到的人为干扰比较少,劳动生存能力、抗压能力较强。生活的环境简单明了,生活的方式还有很多原生态,更容易看到一些生活的本来面目,更容易领悟一些生活的本质性的东西。
2.国家重视农村教育。现在的农村交通畅通方便,网络电信全面覆盖,信息量几乎与城市同步,师生学习都非常方便。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几乎与城里相差无几,偏远农村教师还加了“偏远补贴”,职称评定也能针对农村实际,适度降低要求,学生也有加分政策,许多政策甚至于向农村倾斜。这些既暖心又实际的政策,足以看出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大力扶持,真心重视,更能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安心扎根农村教育。
3.农村教师的优势。农村学校的教师热爱家乡,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舍不得离开父母,舍不得离开农村孩子。他们出生于本乡本土,扎根意识强,对农村教育的情感和职业的认同感深,和群众容易沟通,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他们生活简朴,人际关系简单,受到的物质干扰少,利诱也少,更能静下心来干出一番事业。
4.农村孩子更懂得珍惜爱。农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为密切。他们之間与生俱来的熟悉与信任,是课程改革要求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农村孩子对来自学校和老师的爱分外敏感,分外珍惜,分外难忘。师生感情往往更加纯真,浓烈和深厚,这是笔者从多年的切身体会,是常常让笔者感慨和自豪的最美好的感情。
5.农村教育贴近教育本质,改革更方便。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活得自由,快乐,有价值!薄弱乡村学校规模小,起点低,原有的干扰和束缚较少,这都是农村课程改革的优势。泰州的洋思初中,聊城“杜郎口旋风”,以及南通的如东县景安初中等农村学校,不都是靠改革而成就大家的吗?农村孩子将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从而得到鲜活而生动的体验,而这正是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天然方法。
6.农村教育的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只有把农村学校搞好了,我们才能减轻城市人口压力,促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社会和谐,才能真正关心弱势群体,减轻农民的负担,才能传承乡土文化,发扬中华文明。
每个农村教师,都是农村教育中的脊梁,承载着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我们没有理由懈怠,没有理由平庸,没有理由自卑或抱怨,我们能做的只有保持自信,奉献创造,扬长避短,让农村教育永葆春天!
参考文献:
[1]吴德刚.中国义务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