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阅读: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2018-09-01赵晓丽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教者杨绛文本

赵晓丽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于是,不少的语文阅读课爱上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美其名曰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可事实上仅仅是流于形式,教者只放不收,课堂中既没有教者适时的启发引导,又不知引领学生对文本内涵和本质进行探求、挖掘,这样的课虽是流畅热闹,实则肤浅低效。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那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呢?笔者尝试了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深度追踪,把握写作意图

写作意圖是一篇作品的写作动机、目的及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它跟作者个人立场、价值观,以及作品所存在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写作背景密切相关。探究和把握作品写作意图,是读懂作品思想内涵,打通读者与文本的主要途径。因此教者要走进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深处,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

例如,教学杨绛的《老王》,不少老师把文章的重心定为理解老王的善良,对于同样善良的杨绛却并未做深入思考:她为何会愧怍于老王呢?作为一篇散文,教学《老王》就要聚焦作家的情感。执教本课时,我将该的课核心确定为体悟杨绛“愧怍”的情感,并以此为主问题,带着学生沿着文本机理,循着老王和“我”对各自的态度,借用对比,一路追踪杨绛“愧怍”于老王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杨绛夫妇文革中不幸遭遇的相关背景资料的输送,使学生了解杨绛远甚于老王的精神上的痛苦,进而认识到,这位自诩为“幸运的人”竟然有着更为深重的不幸,可就在这种境况下,她仍然“自我解剖、自我反省,反复拷问自己的灵魂”,从而领会杨绛这位具有强烈良知和担当意识的知识分子的博大的悲悯情怀。就这样一路追随,直奔文本深处,直指作者灵魂,整节课一气贯注,让学生在流畅的课堂环节中,完成对作者“愧怍”情感的深度解读,形成本堂课对文本立意解读最有意义的突破。

二、咬文嚼字,品味文本语言

作品的语言文字是一部作品的基本单位,文本语言的质量是作品的生命线。作品通过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情感渗透、情趣熏陶、观念渗透等。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意思是说,通过品味文本语言,进行审美、鉴赏、领悟等,从而细致精微地逐步去理解作品内涵。语文阅读教学就应引导学生字斟句酌,细嚼慢咽,穿行于字里行间,沿波讨源,剥茧抽丝,揣摩作者用意,破解人物情感密码。

执教《老王》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从“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里的“镶嵌”一词读出老王“干瘦”“ 干瘪”“不能动弹”的垂死状态;再从“打门”这一短语,读出老王敲门时的拼尽全力。而从“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一句中的“闲话”一词则读出“‘我和老王没有共同话题”这一文字背后的深意。

又如鲁迅的《雪》,由文中“坐着”一词,让我们看到江南雪的无动于衷,没有丝毫的抗争,而文中一个“撒”字,让我们读出北方雪的“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干燥、坚硬、有力度的特点。北方雪在严酷的环境中,毫不妥协,“蓬勃的奋飞”“旋转而且升腾”,这种顽强抗争的精神正和作者一样,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他是一名“战士”。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者就应不断引领学生透过文字符号,探入文字深处,从而发现文本中的人物以及作者生活、情感和心理的图景。

三、深层对话,提升思维品质

对于文本中的那些“极要紧极精彩处”,教者却没有带着学生挖掘作者渗透在文字里的内涵的意识,仅仅是让学生分角色读一读,从语句表面肤浅的感受,“教学对话”浮光掠影,造成优秀文本资源的浪费。

文学当描写真实的人性,因此语文课要在文化的高度,透视人性的真实。教学《老王》一课,在拷问人性真相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经验,使其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例如,在揣摩杨绛对临死前老王的态度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杨绛面对的是自己的父亲病成这样,她会怎么做?使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作品进行重构,从而走进人性深处。因为关注人性,接通生活,使得这一堂课在文化的层面上,充分打开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而在概括老王为“我”做的第一件事时,我引导学生将“送冰给我”调整为:为“我”送冰,这样就更符合事实;在概括第三件事时,我又启发学生在“香油”“鸡蛋”前加上“好”和“大”,从而更好地突出了老王礼物的可贵。这样的对话就是一种相时相机、恰到好处的思维能力训练,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愿我们每个语文人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待教学,带着孩子真正走进文本,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让学生学会阅读,感受语文无穷的魅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不断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海陵中学(226600)

猜你喜欢

教者杨绛文本
选择
选择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杨绛老人的减压法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