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提高工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有效途径

2018-09-01汤伟袁志敏王博冯波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有效途径影响因素

汤伟 袁志敏 王博 冯波

本文受陕西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重点)项目(xgj1604)资助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归结了造成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提高工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有效途径。要以满足产业需求为导向,改革新工科背景下科研评价体制;以拓宽融资渠道为目标,引入多元化资金支持;以搭建高校企业共享平台为手段,规范高校科技成果市场化服务;以切实落地国家、地方政策为助力,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关键词】 工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有效途径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全球化,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科技成果能否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近年来,随着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依然存在转化难、转化速度慢、转化率低等问题。究其原因,涉及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财物的投入、政策法规制度、利益分配等诸多因素,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2]可是,当今世界,科学发现转化为成果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新知识产生和知识更新也越来越快。为了满足新经济发展趋势,新型工程创新人才不可或缺,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在传统工程教育的基础上做出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和创新。2016年,国际工程教育界开始研究“新工科”(Emerging Engineering)的建设问题,2017年,我国教育部高教司正式推出“新工科”计划,经过反复研讨、论证,“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被先后提出。[3]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开展高校尤其是工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行之有效的转化机制和途径,是一项亟待解决、同时也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有近80万研究人员,承担了49%的国家高新技术研发项目,拥有近7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积累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近10年来,我国发表学术论文205万余篇,发表SCI、EI论文数量连续七年排在世界第2位,占世界总量的16.3%,仅次于美国,高等院校发表论文占到全国总量的67.3%。[4]自专利法实施以来,我国高校专利申请量呈现较快增长趋势。截止到2013年12月,以高等院校为专利权人的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1.9万件,占我国全部有效发明专利的11.5%,仅次于企业,位居第二。[5]据相关统计:2016年初,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发达国家达到40%以上)。[6]这说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其拥有的较强科研实力相比还有巨大差距,对科技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降低了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度。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之一就是高校的创新成果是否能有效地推动社会生产力。我国工科高校作为科技成果研发的主力军,其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十分重要且艰巨,探寻新工科背景下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因素之工作迫在眉睫,其将对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乃至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均可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经济不能有机集合,许多工科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被束之高阁,无法在企业落地开花。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多,总结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工科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和市场需求不匹配

工科高校科研成果丰硕,但原理合理、实验可靠、技术可行、预算经济、社会融合的项目不多,尤其是不具备后三个特性,以至于企业对高校的研发期望一直处于低势。[7]同样,企业自主创新意的主体意识不强,自身研发能力和水平不高,自身技术消化能力比较薄弱,且企业对成果的成熟度要求过高,不愿在购买成果后做后续技术工作和投资。因此高校与企业“想不到一处”,存在“两张皮”现象。

同时,由于人事制度的制约,企业中有丰富经验的人难以到高校任职,导致高校工科师资队伍来源单一,重学历、轻实践,多数工科教育教师缺乏产业实践经验。现有科研评价体制下的高校科研人员,越来越多注重发表论文数,论文所在期刊影响力,完成课题数量及课题等级,并不关注企业市场需求。因此,加速积累的工科科技成果与企业巨大的应用需求、开放的市场环境不能有机结合,导致了我国工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持续走低。

2、融资体系单一,应用比例不协调

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少、绝大部分来自于政府,且每个国家项目计划都有支持的重点和相应必须满足的条件,绝大部分科技项目会因达不到门槛要求而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支持。而且,政府资金主要集中于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因此科技成果在应用转化阶段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且不能完全覆盖到单个项目的所有阶段。

其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本身是一项风险系数极高的活动,融资渠道窄,商业银行对高风险、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资态度比较谨慎。现有金融机构难以满足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和待孵化企业的融资需求。[8]虽然风险资本为了逐利是可以容忍高风险的,是最适合推动成果转化的资金力量,然而投资体制的不健全阻碍了风险资本业在国内的发展,直接限制了国内外风险资本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作用。

再次,在高校内部项目级别决定了科研经费的数目。为此,全无市场的科技成果被更多科研人员参与研究,而市场继续的科技成果却无人问津。同时,高校基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流,有效的项目资金也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使得原本不足的科研经费愈发杯水车薪。

3、缺乏为科技成果转化开拓渠道的專业队伍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置专管部门,去同企业沟通科技成果转化事宜。某些高校虽然有所设置,但由于其结构简单,人员素质不高,致使其形同虚设。另外,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有些高校成果无法找到对口的企业,而有些想要搞技术改革的企业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开发项目。同时,高校与企业之间欠缺交流渠道,使高校成果有很大一部分不符合企业市场需求。科研人员在技术研发过程中很少有机会与企业进行互动,科技成果形成后不仅没有机会转化甚至被束之高阁,以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

另外,我国大部分企业均缺乏长远规划,只关注当下利益,导致其忽略了合作共赢的重要性。尽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起到关键作用,是连接高校、政府及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但诸多因素也导致其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9-10]

4、政策配套性与稳定性不够

除了配套的法律、法规之外,扶持政策的稳定性也十分重要。许多高校经常是制度执行的有效期不超过一年,到了下半年甚至年终科研绩效奖励方面的制度才确定下来,到了第二年新的制度又要出台。频繁地修改科研奖励或激励制度,缺乏必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使得科研工作者总是跟着“指挥棒”跑,静不下心来安心地做科研。

四、新工科背景下提高工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有效途径

1、新工科对工科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

相对传统工科而言,新工科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是科学、应用科学、工程科学和工程实践的创新与进步、不同学科交叉与交融所形成的新兴工程学科。我国的工程教育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2016年,工科本科在校生521万人(约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1/3),毕业生119万人,专业布点17037个。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工程教育的质量。

以新工科为背景,我国工程教育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树立工程教育“新理念”,构建学科专业“新结构”,探索工程教育人才培养 “新模式”,打造工程教育“新质量”,建立中国特色工程教育 “新体系”,加快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的步伐。因此,新工科的建设需要“两手抓”,一方面要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業,另一方面要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以产出为导向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简称OBE模式)将是新工科所提倡的主导教育模式。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下,无论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必须注重培养教育的最终结果,注重能力的培养,通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来培养受教育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学生毕业5年后能达到的能力。

2、提高工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有效途径

(1)以满足产业需求为导向,改革新工科背景下科研评价体制。科研评价体制对人才流动和科研行为将起到引导作用,要尽快建立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来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科研业绩,构建工科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奖励机制。[10]针对科研工作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发展目标来制定具有不同权重的评价体系,例如:在理论研究方面,应侧重于科研人员论文和课题的完成情况;在应用方面,应侧重于专利出售和技术转移的数量;在成果转化方面,应侧重于市场价值和社会效应。高校主管部门要根据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年度报告情况,对高校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对高校奖励和经费支持的重要依据之一。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考核评价体系。鼓励高校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聘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组织高校开展将企业任职经历作为新聘工程类教师必要条件的试点,加大对应用型本科和高、中院校专业教师在校企之间的交流力度。

(2)以拓宽融资渠道为目标,引入多元化资金支持。开展“取长补短”的高校、研究所、企业三位一体合作模式,引入企业资金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高校、研究所和企业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高校科研人员擅长科研攻关,企业擅长开拓市场,建立“取长补短”式的良好合作模式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而高校、研究所、企业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可以让研究成果的实验室研发、小试和中试都能在“体内”完成,一旦中试成功,便能顺利迅速产业化。同时,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直接和间接金融市场,调动社会资本对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投资的积极性,满足大学科技园的融资需求。建立国家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层次的科技成果融资体系,使科技成果实施不单单依靠政府资助,而是实现校企合作,通过质押贷款、风险投资、证券化等多元途径,成为激活高校科技成果转向社会生产力之引擎,以此将高校的科研优势充分地转化为企业的创新优势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优势,形成“1+1+1>3”的效应。

(3)以搭建高校企业共享平台为手段,规范高校科技成果市场化服务。建立一个稳定的、具有公信力的沟通体制,为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全面化、规范化的科研成果对接创造条件。加快构建国家技术交易网络平台,加强重点领域知识产权服务,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信息收集、汇交与发布机制、加强科技成果中试与产业化共享平台建设。科技中介机构作为高校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既可以针对企业打算购买的技术产品提供信息搜索、技术评估、技术转让、技术开发等全方位的服务,又可以帮助买卖双方获取有效的信息,降低交易成本。同时,规范管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专业机构也十分必要,通过协助指导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成果推广,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成果对接,增强两者之间学术交流、技术交流。例如,清华大学通过设立“科技转移研究院”,开展“技术转移”、“研究机构”、“投资平台”、“国际合作”思想服务工作,下设面向产业需求的独立研究机构,实现了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完成了科技成果和企业委托项目。华南理工大学对接专业镇,开展行业关键技术攻关。本校遵循“按需组合”模式,成功组建“轻化工过程节能环保关键设备及控制工程创新团队”,有效提高了科研团队的创造力和凝聚力,进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搭建高校、地方和企业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加快推进高校科研设备和仪器在保障本校教学科研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向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研发组织等社会用户开放共享,从而加深高校与企业合作交流,进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4)以切实落地国家、地方政策为助力,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开展区域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点,强化地方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组织和实施。推进重点区域先行先试,制定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建立科技成果市场定价机制,实行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激励机制,提高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报告制度等等,重点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问题。同时,国家、地方以“工科科学实验班”为突破口,依据国家政策,创建“按需组合”的科研团队创建模式,推进校企合作。

另外,由于当前的科研活动大部分已经发展成为多个学科的交叉行为,而教师的研究方向是有限的,为了能保质保量地将研究内容完成,迫切需要组建一个包含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团队,最大化地发挥各学科专家的优势,奠定科技成果产生和转化基础。

同时,政府科技管理部門应该支持科技中介机构,建立相关奖励机制,形成有利于推进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协调管理机制。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引入优秀科技人才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从而保证成果转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晓磊,常靖.浅谈新形势下我国科技人才管理[J].商,2015.8.7-27.

[2] 朱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研究——以南通大学为例[D].南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 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w].http://www.sohu.com/a/195531830_654808.

[4]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2015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58-67.

[5]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我国高等学校专利运营现状及建议.http://www.nipso.cn/onews.asp?id=37252.2017.8.8.

[6] 《中国高新区》编辑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J].中国高新区,2016.3.3.

[7] 姚思宇,何海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研究——基于Ordered Logit模型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9)45-52.

[8] 张翠.金融要素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机制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7.

[9] 郭强,夏向阳,赵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06)151-153.

[10] 张力,王皓.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的深层原因与破解路径[J].新视野,2016.06.96-101.

[11] 张进明.大学新工科的目标就是培养伟大的工程师[J].教育时讯(光明日报-光明网),2017.8.22.

[12] 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郝杰.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13] 汤伟,王樨,张美云,董继先,李茜.工科院校“两队合一”教学科研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西华大学),2009.26(1)65-68.

[14] 徐鹏杰.科技中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J].改革与开放,2010.18.132-133.

【作者简介】

汤 伟(1971.9-)男,教授,工学博士,陕西科技大学化工过程机械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转化有效途径影响因素
权利归属与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办学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与时俱进推动效能监察工作的有效途径探究
国际法务会计应用现状研究
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制约我国科技中试发展的问题研究及建议
股权众筹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