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网络背景下媒体对抑郁症患者的形象建构

2018-09-01林晔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抑郁症微博

林晔

【摘 要】 本文考察了微博上抑郁症患者所呈现的形象,并通过与抑郁症患者的现实形象进行对比,揭示了两者之间存在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及原因与影响。认为,微博对抑郁症患者形象的建构与现实既有重合,又有偏差,这与媒体自身的特点,抑郁症病因的复杂性,社会利益的交织等因素均存在关联。所以,人们对抑郁症病因和治疗的认知偏差需要得到纠正。

【关键词】 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微博;形象建构;公众态度

自2016年“乔任梁抑郁自杀”事件开始,抑郁症开始在媒体上引发大范围讨论并受到极大关注,2017年底至2018年初韩国明星金钟铉、河智苑弟弟田汰遂相继因抑郁症自杀令抑郁症再次成为话题。在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社会压力大且缺乏一定的排解机制,也令抑郁症成为不可忽视的心理疾病。而媒体对抑郁症及相关事件的报道深刻影响着公众对抑郁症本身及抑郁症患者形象的认知,在网络背景下,微博因其社交与媒体兼具的独特属性和庞大的用户群体,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新兴媒体力量。因此,本文以新浪微博文本为主要考察对象,以内容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就媒体对抑郁症患者的形象建构进行考察与探讨。

一、微博上抑郁症患者的形象建构

1、研究方法及过程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新浪微博截止至2018年1月29日16时,文本内容含有“抑郁症”这一关键词的共计21917204条原创及转发评论的微博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阅读多部文献,查阅百度指数、微博关联词等方法选取123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并分为6个大类进行搜索,并从文本及关键词所选取的角度、包含的情感为基础进一步细分为8个次类,具体见下表。同时下表中的“频率”一栏,计算的是在此研究时间段内抑郁症相关关键词在微博文本中被提及的数量。

鉴于本文研究初期的尝试性,数据采集时间集中于一段相对较短的时间,为2018年1月29日13时至16时这一时间段。主要利用微博搜索功能,搜索“抑郁症”及所选关键词,搜集每个关键词所出现的频率,经整理后结果如下表所示。

2、微博上的抑郁症患者形象

根据上表统计的数据,我们可以依次得出以下结果:

在抑郁症基本信息中,总体被提及频率最高的依次为产后抑郁症、是什么、前兆三个话题。其中抑郁症是什么这一类别中频率最高的依次为产后抑郁症、是什么,精神病三个话题。抑郁症肇始及症状中,最高的为前兆,紧随其后的依次为症状、表现、倾向,但整体频率较为平均。换言之,大众最为关注的基本信息为产后抑郁症,抑郁症是什么,和抑郁症前兆,对于抑郁症类型也有一定关注,并有相当一部分人接受了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与心理疾病的观点,对于抑郁症发生的病因,前期表现的症状也有部分关注,体现了一定的预防意识。

在抑郁症诊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医生(为防止该关键词与职业这一次类重合,在频率中减去“医生 患病”两词出现的频率),多达50余万,其次为治疗,再次为心理医生。除出现频率最高的医生外整体差距不大,且频率整体较高。即绝大多数人会关注专业医生诊疗的信息,同时大众也会关注包括药物治疗、配合运动、家人关心的具体诊疗方式,就整体来说有较强的就医意识,并会配合治疗。

在抑郁症病征及后果中,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为自杀,多达300多万,其次为累,有9万多条,随后频率大幅下滑,最高的为想死,最低的为重拾信心。在抑郁症病征及后果的分类中,含有积极意义的关键词即正面这一分类整体频率较低,负面这一分类整体频率较高。为此,可认为大众普遍认为抑郁症所产生的负面结果远大于正面,抑郁症患者得以治愈并恢复正常生活的概率远小于因抑郁导致的自杀等后果。

在抑郁症发生人群一栏,按照性别分类,女性整体比男性频率更高,女性共计4928次,高出男性1692次。排除性别因素,按照年龄及职业分类,年龄层次中频率最高的为孩子(为防止与女性这一次类重合,减去“带孩子”一词的频率),被提及41万多次;职业分类中最高的为乔任梁(英文名kimi),共计1174次,最低的为农民工62次。即大众对女性的关注整体高于男性,对年龄层次为孩童和持较高学历的青年也有较高关注度,对从事明星这一职业的群体的关注远高于普通人群。

在抑郁症发生区域中,城市整体(包含关键词城市、都市)为1010次,高出农村整体(包含关键词农村、山村)629次。而在城市中,按照城市整体发展水平随机选取10个城市,其中超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整体高于其他城市。换言之,大众对城市的关注度远高于乡村,其中对超一线城市的关注度最高。这与城市本身的高压环境,和城市群体应有更多话语权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大众对抑郁症患者所持态度一栏,正面态度整体高于负面态度,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希望与微笑,最低的為做作。这体现出大众对抑郁症患者表现出更为接纳与支持的心态,与以往更为倾向的同情态度有所不同。但仍存在部分带有排斥心理的负面态度。

总的来说,根据微博文本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得出抑郁症患者在网络上所呈现的形象:以生活在城市的人群为主体,年龄层整体低于45岁,且女性患病率整体高于男性。抑郁症患者有较强的就医意识,会较为主动的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并配合进行多种治疗。大众整体对抑郁症有较高的关注,并会注意自身心理健康,虽然认为抑郁症患者多会因疾病造成负面情绪和消极做法,但对其多持支持、接纳的正面态度。

二、抑郁症患者形象对比

1、抑郁症患者形象对比分析

根据前文所述,我们得出了抑郁症患者在网络上所呈现的形象,但在现实生活中,抑郁症患者究竟是何形象,与网络上所呈现的形象又有何偏差,下面将进行分析。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7年3月30日的最新估计,抑郁症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抑郁症定义为“一种常见的精神疾患,也是世界范围内造成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有近80万人因自杀死亡。自杀是15-29岁年龄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抑郁症患者中女性居多。在中国,抑郁症已成为当今最严重的公共健康威胁,影响着大约5400万的人群,而这其中32%至51%的人曾尝试自杀。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包括抑郁症在内的精神障碍疾病将在2020年变成中国最大的公众健康负担。尽管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就医率却很低。截至1996年底,95%的抑郁症患者没有接受诊断或治疗,此时公众对于抑郁症的了解极低,更多认为抑郁症可通过情绪调整而痊愈,甚至在更早的20世纪80年代,抑郁症通常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直至今日,抑郁症治疗率依旧没有明显提高,国家卫生计生委2015年的调查显示,中国抑郁症患病率在1.6%至4.1%之间,早期发现和治疗率均偏低。

同时在2017年2月一项针对公众对抑郁症患者的调查中,得出以下结论:在个人态度方面,大多数调查对象对抑郁症的看法较消极、悲观;在感知社会方面,同样认为社会对抑郁症持有消极刻板印象。例如在调查中仅有2.4%调查对象认为抑郁症患者可重新振作,有超过60%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避免与抑郁症患者接触,有57.7%调查对象认为,抑郁症是个人软弱的表现。有 41.1%的调查对象认同大多数人认为抑郁症不是真正的疾病。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对比得出,网络背景下媒介所塑造的抑郁症患者形象在分布的年龄层次、性别以及抑郁症本身的患病率、分类等基本信息方面基本一致,这与此类健康报道多以数据调查的方式呈现,具有一定科学性、客观性有着一定关系,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对于抑郁症基本信息的认知较之以往有了提高。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出入:首先,抑郁症的就医率和自杀率,具体表现为夸大就医率及自杀率。其次,在对抑郁症病理界定方面,媒体呈现出公众对抑郁症定性为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的景象,但在实际生活中,仍有近半数公众认为抑郁症并非疾病,这体现出公众对抑郁症的相关知识的认知虽有提高但仍有很大不足。最后,在对待抑郁症患者态度层面,媒体上多以接纳、支持、同情的态度呈现,但现实生活中与此相悖,这表明大多数公众仍与抑郁症患者保持一定社会距离。

2、抑郁症患者形象差异原因及影响

公众对抑郁症患者认知的差异有着复杂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但和媒体在报道中的呈现密不可分,下面将着重分析媒体对抑郁症患者形象呈现的差异原因及影响。

首先,微博作为网络媒体的一种,在网络时代是信息资源的重要提供者,微博上的相关信息直接影响着与健康疾病相关方面的各项不同行为。微博上频繁呈现的与抑郁症及抑郁症患者有关的负面报道,在公众本就对抑郁症缺乏科学认知的背景下,进一步强化了公众的刻板印象。

其次,微博上对抑郁症的呈现无论是基本信息还是分布人群、区域,公众态度,多停留在事情表面或简单的态度层面,并没有涉及对抑郁症病因的深层报道,这与抑郁症多由复杂的社会问题及压力造成的现实存在偏差。其背后原因与抑郁症患者患病原因之中存在深刻的社会心理文化因素和抑郁症这个疾病的复杂性有关,这就致使媒体在权力的控制之下有选择性地报道从而导致人们对抑郁症病因认知的偏差。

再次,微博上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关注大多集中于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尤其是公众人物身上,这与现实有一定出入。以明星这一群体为例,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和高强的工作压力,其患病概率确实较高。同时,明星与媒体的接近性、其自身的权力与影响力、以及他们与媒介的共同利益和媒介对他们的倚赖程度等,这些优势使公众人物成为媒介青睐的对象。反观普通公众,他们与媒体之间缺乏相对固定的信息沟通平台。媒体对话语权牢牢的控制以及话语权向精英和明星们的倾斜,使媒体对抑郁症报道的关注偏离了普通和正常的抑郁症患者。

最后,微博所代表的是碎片化阅读时代短、平、快的呈现方式,因此抑郁症的相关信息多在突发类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中出现,而不是以长文方式出现在深度报道中,这就使得微博上抑郁症患者的形象成为具有娱乐和猎奇意义的符号。诚然,网络时代公众对抑郁症及抑郁症患者有了更多报道和关注,但抑郁症的复杂病因,患者的真实心理等却在远离大众,患者本身的话语权力并没有在此过程中相应地提高,反倒被繁杂的信息碎片稀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微博对抑郁症患者形象的建构与现实既有重合,又有偏差,这与媒体自身的特点,抑郁症病因的复杂性,社会利益的交织等因素均存在关联。同时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如本研究仅选取了微博文本进行分析,不能完全反映网络媒体整体对抑郁症议题的呈现情况,同时,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偏重于描述性分析,难以避免在数据的分类、整理上存在一定偏差。希望今后的研究中使用更多的方法来探讨媒体对于抑郁症的呈现,后续也会更加注重自己的积累,争取进一步提升自己理解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 赵振海.我国抑郁症障碍的调查现状及展望[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1)63-64.

[2] 任金州,康云凯.我国电视媒体健康传播视角下的抑郁症[J].今传媒,2015.3.4-6.

[3] 温李滔,潘胜茂,唐省三,陈侠,马亚珍,邱翠琼.公众对抑郁症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670-673.

[4] 韩纲,朱丹,蔡承睿,王文.社交媒体健康信息的语义分析:以推特上癌症相关推文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7.4.44-62.

[5] 李翔.都市类报纸抑郁症议题报道研究——以南方都市报为例[D].武汉:武汉大学.2017.6-59.

[6] 宁菁菁,黄佩.福柯权利理论下的抑郁症他这形象——以网站对抑郁症的报道為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3.4.25-30.

[7] 王翠.国内报纸对抑郁症患者的形象呈现研究——以《人民日报》、《新京报》、《健康报》的报道为样本[J].新闻世界,2009.7.88-89.

[8] 董伟.健康传播视角下抑郁症报道研究[J].新闻世界,2008.6.91-93.

【作者简介】

林 晔(1993-)女,汉族,河南漯河人,西北大学传播学专业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抑郁症微博
传统媒体所办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分析
三种抗抑郁症药物治疗伴躯体疼痛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对比研究
“985工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调查与分析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微博的有效运用思考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