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摩科技 分享技术

2018-09-01海洋与渔业孔一颖薛俊辉

海洋与渔业 2018年6期
关键词:八号海试科考

■ 文|《海洋与渔业》记者 孔一颖 图|薛俊辉

7月11日上午,广东海洋创新联盟首次海上联合科学考察正式启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八号”科考船载着广东海洋创新联盟成员单位代表共 21人,从东莞市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启航。

启航仪式上,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党组书记、厅长王中丙向“海洋地质八号”授旗,并指出科考活动要立足国家和全省重大发展战略,瞄准产业发展重点,找准创新方向,充分发挥海洋创新联盟的作用,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和联合攻关。随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建良宣布启航,科考成员依次登上“海洋地质八号”的侧舷平台,向送行人员挥手致意。

图1: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党组书记、厅长王中丙为科考船队送行;

图2: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党组书记、厅长王中丙参观“海洋地质八号”。

登船1小时

熟悉的出海任务和不熟悉的船

本次科考活动为期3天。参与人员中,大部分人并非第一次出海,国家海洋局南海调查技术中心的两位工程师钱立兵和王志良就表示自己是“靠出海为生”,广东省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中心的高级工程师刘春杉也因为工作关系有丰富的出海经验。

但同时,所有人员又都是第一次乘坐“海洋地质八号”出海。这艘隶属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船,于 2017年 12月入列,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具有三维地震测量功能的全新一代综合物探调查船。

“我们的勘测是为他们服务的,这次随船科考,应该可以把产业链两端打通,更清楚对方怎么工作,他们需要什么。”登船之初,广东邦鑫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欧阳永忠说。

登船4小时

初识“海洋地质八号”

当日上午 10时 30分,“海洋地质八号”船正式驶出码头。这艘6918吨的综合物探调查船共有7层,大致分为生活区和作业区两部分,在后甲板的作业区中,装备有6根拖缆和 8排气枪阵列双震源,并配备有综合导航定位系统、多道地震采集及处理解释系统、单波束水深测量系统等,具备在全海域进行三维地震勘探、重力测量和磁力测量等调查作业能力。船总长 88米,型宽20米,型深8米,最大航速15节,续航 16000海里,自持力可达60天。

“2017年2月28日,本船下水;11月 6日,我们局和船东、建造方、中国船级社举行四方会签;11月 28日,交船;12月26日,本船正式入列。”船长张朝贵对这艘船的诞生和成长了然于胸。

这就是大家上船后的第一件事——认识这艘船并学会如何保证自身安全。

“大家记得,我们现在不同于在陆地上生活,上了船以后,任何行动都要放慢节奏。“张朝贵在安全培训之初,就率先强调。

不仅如此,船上还有非常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对应时间,船上所有人员需要严格遵守。

对于垃圾问题,张朝贵也十分重视,一再强调所有垃圾不得入海,要按照生活垃圾和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我们多数时间生活在海上,对海是有感情的,希望大家可以一起保护它。”张朝贵说。

最后,按照要求,工作人员示范了救生衣的穿戴方法并讲述了各种应变信号,全体船员参与了“弃船救生”的演习,与“海洋地质八号”初步认识,才算告一段落。

登船6小时

得知船上的“大家伙”是干什么

虽然登船之初,就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整条船,也见识了后甲板上占地巨大的拖缆、尾标、气枪震源、缆源跟踪系统水下设备等,但究竟怎么使用,它们又能做什么,在这场“三维地震勘探讲座”中,才略有概念。

图1:科考船队登船;

图2:“海洋地质八号”副技术负责曾宪军为科考成员介绍设备情况;

图3:技术讲座现场;

图4:中天启明石油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王小虎讲解海洋旋转磁定位防碰绕障系统海试。

作为一艘三维地震调查船,“海洋地质八号”具备三维资料采集、现场 QC及数据处理能力。简单说,钻井抽取油流之前,哪个海域含油、含油层位埋深等,是需要“海洋地质八号”进行勘测,并获取第一手资料的。

具体作业过程中,船在行驶时,要将尾标、“水鸟”、头标、扩展器等依次放入水中,并根据调查需要决定具体放至数量,当电缆放置完毕后,在船尾的中间位置,放入气枪震源,水下设备方面就算准备就绪了。

假设是开展油气调查,需要勘探的目标深度为海底 3公里至 6公里范围,按照此前已经调整好的参数,设备放入水中后,气枪每隔 18.75米会就会“放炮”,数据就会实时接收到了。

“这个其实也可以称为地下不同深度岩层的 CT成像方法。”此次三维地震勘探讲座的主讲人、“海洋地质八号”技术负责人韦成龙介绍说,其是利用人工震源激发声波,在海水及海底介质中传播,遇到地下岩层的声速密度等波阻抗分界面时发生反射,由拖曳电缆接收返回的反射信号,通过波形记录和后期数据处理解释,揭示地下岩层结构和构造的一种技术。

“通常一次四条缆的勘探,光水下设备布设就需要两天的时间,上一次出海仅验收设备,就花了12天。”韦成龙说。

登船7小时

技术讲座和轻微的晕船

根据行程安排,当日下午3时至5时30分共有三场讲座,除了上述“三维地震勘探讲座”外,还有“海洋地质调查综述”和“三维激光扫描仪和水上水下一体化测量技术”两场,前者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王宏斌讲述地质调查的技术方法和应用前景等,后者则是阐述了海洋测绘的需求和一体化测量系统的应用。

下午 5时 30分,随着风浪变化,船身的摇晃感开始加剧,一上船就在担心的晕船终于来了,两名参与科考的成员不适感明显加剧,并未吃太多晚餐,在有经验的船员建议下,赶回房间休息。

登船12小时

首个共享海试三维激光扫描担杆列岛

来自国家海洋局南海调查技术中心的工程师王志良为了安装、调试设备,提前一天上了船,当日晚 8时,“海洋地质八号”行驶至担杆列岛附近时,他和高级工程师钱立兵准备进行三维激光扫描作业,对细担岛外侧地形地貌测绘。

这个海试项目是下午技术讲座的延伸,据王志良介绍,这个项目利用的是三维激光扫描仪、光线罗经和导导航定位的集成系统,夜晚时通过2小时获取担杆岛部分侧立面地表三维数据。

“在海洋中受到潮汐的影响,在内陆水系由于丰水枯水期的影响,水上水下分界线也就是水位线都在不断变化,因此连续无缝的,且坐标统一的水上水下点云和地形数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王志良说。

本次海试系统,就是结合了传统测绘手段,并借助 GNSS、三维激光等,完成水上水下一体化测绘。“一体化之后,就可以满足1∶2000的地形测绘的要求。”王志良说。

登船24小时

海洋旋转磁定位防碰绕障系统海试

7月 12日上午 10时 30分左右,科考船继续前行。所有科考成员集中在直升机平台上,观摩海洋旋转磁定位防碰绕障系统海试。这场海试也是此行的共享成果之一,作业方中天启明石油公司在海试前率先进行了技术讲座,让科考成员对本次海试有了初步了解。

据中天启明石油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岩峰介绍,海洋磁定位防碰绕障系统是使用高精度磁场测量探管和旋转磁场发生器来计算两者之间距离和位置的一种装置。磁体旋转运动时会形成交变磁场,利用此原理可精确测量钻头与目标靶点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角。

作业现场,工程师王小虎将磁发生工具放置在距离探管 10米远的位置,随后打开电机驱动磁发生工具旋转。“这个转动速度为每分钟60转,实际使用时会更高。”王小虎说,地面数据处理系统会记录探管测量到的信号,并自动计算出靶点的距离和方位。

“在海上钻井作业中,该系统配合无线随钻测量系统使用,主要实现多分支井开采时主动防碰和绕障的技术,也可以实现两口井在数千米深的开采层处对接连通,同时还可用于各种特殊工程如铅垂孔、坑道爆破孔、救援井、平行井等作业时,给予更精确的定位测量。”石岩峰进一步对应用场景进行说明。

登船29小时

共享机制迸出火花

本次整个科考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即座谈交流会和海洋试验观摩,为了给海试作业充分地准备时间,两部分几乎是穿插进行。

12日下午2时30分,船已行至珠江口外海域,科考人员聚集在会议室,就广东海洋创新联盟共享机制交流座谈。

“行程过半,我们首先要感谢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他们为了我们这次的行程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和后勤保障工作,既保障了此次科考任务的顺利完成,又保证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人身安全,我们非常感恩、感动和感谢。”会议开始,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总工程师李萍说。

“的确,能参加这次科考,十分兴奋,也收获颇多。”石岩峰就此次活动表示感谢,并称单一的企业进行海洋科技的创新发展有巨大的局限性,而广东海洋创新联盟则提供了科技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推动了成员企业之间科研的交流与合作。“其实创新的火花通常是跨界的交流和学习中产生和孕育的。”

欧阳永忠更为惊喜的是造船技术的飞跃性进步和三维地震勘探作业的先进性。

在工作建议方面,欧阳永忠建议共建共享不要停留在设施设备上,也可以对大量涉海数据资料实现共享;崔军红建议相关部门能够主导对海洋测试场的开发;深圳市惠尔凯博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兰芳强调了建立行业规范的重要性;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海洋事业部副总经理唐梓力则表示企业更多的诉求是创新,“或者是扶持和鼓励我们的创新”。

对于大家的建议,李萍表示将会认真考虑和深入研究,力争让广东海洋创新联盟共享机制发挥更大作用。

登船31小时

近12小时的海上地震勘探作业演示

海上地震勘探作业是“海洋地质八号”的“本职工作”,初登船时的参观以及随后的“海上三维地震勘探”讲座都是围绕着本次作业展开的。“参观后听讲座学习,再实际观摩,对这项技术的理解更深刻了。”深圳市智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军红说。

由于此次作业为演示效果,并没有将全部的设备放入水中,而是首先将尾标和罗盘鸟等设备入海。随后将气枪震源也从船尾部放入海中。待其漂浮至距离船尾1公里处,所有设备准备就绪时,气枪震源发出震动波。

在船2层位置的仪器房中,一共近 20块显示屏在关注着此次作业,包括显示尾标和气枪震源的深度,距离船尾的位置、具体航行线路、实时接收到的数据等。

这场勘测从设备下水、实时监测到收回设备,耗时近 12小时,其作业难度、数据精度都让观摩作业的科考人员震撼。

“这一次直观的体验是非常难得且震撼的,当然我们不仅仅是在看他们怎么操作,需要更多思考的,是怎么完善和提高,有没有可能进一步降本增效。”崔军红说,这次体验让她对“海洋地质八号”和相关产品的需求更加了解,也激发了更多的思考。

登船36小时

依依不舍地返航

由于受到航道管制,原本计划于 13日下午 2时抵达码头的“海洋地质八号”改为上午 11时 30分抵达,最后一场技术讲座,时长由原来的3个小时压缩为1小时完成。

这一小时内,邦鑫测绘、惠尔海工、智慧海洋三家公司分别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就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进行分享。

“再次感谢广海局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机会。此时此刻,大家可能跟我的感觉一样,依依不舍。”会议最后,李萍表示,此行感受到海洋地质调查人的理想、抱负和情怀,也感受到联盟成员单位的专业、热情和认真。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作为广东海洋创新联盟的发起单位,愿意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为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和科技强省作出贡献。

“虽然本次科考行程只有三天时间,但这三天里我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共同分享了很多美好时光,也进行了非常有益地交流探索。这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开放共享平台后的首航,也是广东海洋创新联盟共享机制建立后的第一个共享活动,我认为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活动最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党委书记温宁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共建共享的方式,持续推动科技创新,更好地融入、服务到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规划中去。

猜你喜欢

八号海试科考
一百一十八号时间屋
长征八号首飞(摄影)
长征八号,入列!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交付海军!
海试归来,国产航母测试了啥
首艘国产航母或近期海试
高分八号卫星放飞记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