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肱骨髁间骨折两种手术入路的比较分析

2018-09-01韦展图王小平胡世锵吴玮伟陈路遥黄俭屠玉民冯伟力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鹰嘴尺骨肘关节

韦展图 王小平 胡世锵 吴玮伟 陈路遥 黄俭 屠玉民 冯伟力

肱骨远端是构成肘关节的重要部位,向冠状面呈三角形,内侧有尺神经,外侧有桡神经经过,内前方有正中神经、肱动脉[1]。由于肱骨髁间骨折粉碎率较高,加上其复杂的解剖结构,因此所伴发的关节面损伤较重,常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给复位和肘关节功能恢复带来困难[2]。近年来,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使患者能够早期获得功能恢复,提高了治疗效率。手术治疗中各种入路都有其优、缺点,其中肱三头肌内外侧联合入路方式暴露充分,肘关节功能恢复快,对骨折具有很好的复位作用;而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能够让骨折断端显露充分,有利于骨折的解剖复位、内固定的实施及清晰观察肱骨远端关节面的损伤状况[3]。两种入路方式均在临床应用广泛且疗效确切,本研究对两种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进行比较分析,为临床选择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肱骨髁间骨折患者72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致伤原因:26例跌倒,22例交通事故,20例高处坠落,4例机械碾压。根据AO分型,C2型骨折30例,C1型骨折24例,C3型骨折18例。

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内外侧联合入路组(A组)和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组(B组)。A组36例,男23 例,女 13 例;平均年龄(55.48±9.63)岁;骨折桡偏23例、尺偏13例;Gartland分类Ⅰ型9例、Ⅱ型2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78.3±19.1) h。B 组 36 例,男 23例,女 13 例;平均年龄(50.25±10.85)岁;骨折桡偏25例、尺偏11例;Gartland分类Ⅰ型7例、Ⅱ型2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76.3±12.8)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为择期手术,手术时间为受伤后的1~7 d,平均(3.2±2.1) d。术中,均采用复合麻醉,患者取肘屈曲位。

1.2.1 手术入路

A组患者术中采用肱三头肌内外侧联合入路。于患肢的肘后正中作一弧形切口,从肱骨的内侧间隙、外侧间隙剥离肱三头肌,分离暴露肱骨的下端,游离皮肤、皮下组织及神经,切口自内侧绕过尺骨鹰嘴,将尺骨鹰嘴、尺神经沟内侧、肱骨外侧及尺骨鹰嘴进行分离,上提肱三头肌,充分暴露出骨折断端,继续向远端分离,保留出一定宽度。

B组患者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于患侧的周后正中入路,从肘上10 cm至尺骨鹰嘴5 cm以下,进行逐层切开,向两侧分离皮瓣,分别为皮下层、皮肤、筋膜层,将尺神经游离,暴露肱骨内髁,尺骨平面与截骨的平面处于垂直位,在尺骨鹰嘴处自上而下向掌侧作V字形截骨,将肌腱截骨块向近侧翻转,充分暴露出骨折断端。

1.2.2 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术

肱骨髁间骨折属于C型骨折,复位较困难。滑车关节平整及关节面不规则损伤,且伴有骨折块的,在手术复位中可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先处理好肱骨滑车部位的骨折,复位后髁间骨折采用双钢板固定(外侧使用重建钢板,内侧采用管型钢板固定)。对于术中骨折缺损大的患者,可采用自体髂骨移植进行修复。对于严重性的C3型骨折,术中必须保护好尺神经。

1.2.3 术后处理

术毕置引流管于切口处,2 d后拔除。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10天d左右进行患侧肢体的活动,根据骨折固定恢复功能活动的康复原则,早期采取被动锻炼,锻炼以肘关节为主,后期采取肩关节和腕关节主动锻炼,进行伸肘和屈肘运动,适当进行肘关节的前后旋转锻炼。术后1个月行部分负重锻炼。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

1.3 疗效评估

术后参照Flynn肘关节功能评估标准,对两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估。优:肘关节屈伸减少度数 0 °~5 °、关节屈伸减少度数 0 °~5 °;良:肘关节屈伸减少度数6°~10°、关节屈伸减少度数6°~10°;可:肘关节屈伸减少度数11°~15°、关节屈伸减少度数 11 °~15 °;差:肘关节屈伸减少度数>15 °、关节屈伸减少度数>15°。 及格率=(优+良+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进行分析,非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表示,正态分布采用(x±s)表示。遵循正态分布而且方差齐性,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Flynn肘关节功能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类变量服从正态分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入路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比较两种入路方式治疗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X线暴露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显示,B组X线暴露时间、手术时间少于A组,并发症发生率亦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种入路术后肘关节功能比较

术后6个月随访时对患者肘关节功能进行Flynn评估,结果显示,B组肘关节功能及格率明显高于 A 组(P<0.05)(表 2)。

3 典型病例

患者1,女性,54岁,因“跌倒致右肘部肿痛,活动受限3 h”入院。入院后X线、CT检查示右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AO分型C1.2,排除手术禁忌证后,采取内外侧联合入路,行切开复位及内外侧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图1)。

患者2,男性,57岁,因“跌倒致右肘部肿痛,活动受限5 h”入院。入院后X线检查示右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AO分型C1.3,排除手术禁忌证后,采取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行切开复位及内外侧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图2)。

表1 两组肱骨髁间骨折术后指标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relevant indexes after operation for humeral intercondylar fracture in the two groups

表2 两组肱骨髁间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elbow joint function after operation for humeral intercondylar fracture in the two groups

图1 典型病例1:内外侧联合入路组Fig.1 Typical case 1:group of medial-lateral approach

图2 典型病例2: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组Fig.2 Typical case 2:group of olecranon osteotomy approach

4 讨论

年轻人发生肱骨远端骨折多表现为高能量损伤,其发生多由摔伤所致;老年人粉碎性骨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多伴有骨质疏松[4]。肱骨远端的解剖结构复杂,骨折断端关节面出现明显移位,多伴有对线差、软组织损伤。传统的手术治疗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术后长期制动可导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使肘关节功能丧失,出现骨化性肌炎等多种并发症。合理的手术入路选择,对手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关键性作用,尤其是采用内固定的肱骨髁间手术[5-6]。与前方及侧方入路方式比较,后方入路能更好地暴露肱骨远端关节,使术后肘关节的功能恢复更好[7]。临床上常用的入路方式有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及内外侧联合入路方式。

从解剖学结构上看,尺骨鹰嘴与滑车又构成了肱尺关节,肱骨远端主要由肱骨小头和滑车组成的,该结构呈现半圆球状,肱骨下端桡侧处为肱骨小头,桡骨小头关节面及桡骨小头的凹形面相互对应,构成了一个轴向的拉伸和旋转的复杂结构,三个关节通过铰链形式相互作用完成肘关节复杂活动[8-10]。因肘关节活动范围广,较小的损伤也会导致肘关节功能受损[11]。通过行松质骨螺钉加双张力带内固定,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并不会破坏伸屈肘功能,且创伤小,局部血运好,可对尺桡神经进行探查和修复,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骨折愈合[12]。近年来,在肱骨空间构型上的不断探索,使得远端骨折入路方式进一步改良,近端沿肱桡肌间隙及肱三头肌入路,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口延伸至尺骨鹰嘴外侧,远端弧形,不损伤肘后关节囊。沿此入路牵开肱三头肌,在肘后关节囊处终止,可显露出肱骨远端各个侧面[13]。该入路可获得更充分的显露,尤其可显露肱骨内侧柱、内外上髁鹰嘴窝、骨嵴等解剖学标志,提供良好的骨折复位及固定基础。

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肱三头肌内外侧联合入路充分保留了伸肘关节的完整性,不是单纯的劈裂[14]。而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可使骨折断端充分显露,有利于骨折解剖结构的复位和固定,提高了骨折端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好地帮助骨折的治疗和愈合[15]。

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的X线暴露时间、手术时间少于A组,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A组;Flynn评分B组亦优于A组。

综上所述,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在关节面的暴露方面优势明显,手术时间和X线暴露时间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鹰嘴尺骨肘关节
杂交水稻“鹰嘴稻”的成因及防治技术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尺骨近端生理弧度在上尺桡关节稳定中的临床意义
肘关节镜治疗肘关节僵硬手术技巧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超声结合应力实验在肘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中的临床意义分析
不同类型尺骨近端骨折的内固定选择和疗效分析
全肘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
鹰嘴桃树
鹰嘴桃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