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中的经济意识

2018-08-31邹慧翔

西部论丛 2018年7期
关键词:诗经经济

摘 要:经济与文化一直处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中,作为周代礼乐文化中产生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不仅对后世诗歌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更是在潜移默化间详细记录了周朝的经济状况,对我们研究先秦时期的经济有着极其重要作用。所以今天我们将在这里从诗经里的农事诗入手,通过研究先人生产工具、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等方面的变化来寻找周朝先民的经济意识。

关键词:诗经 经济 生产工具 牛耕 农时意识

《诗经》所收诗篇跨度五百余年,来自不同的地域和不同阶层,既有宫廷雅乐又有土风唱和,形式变化多样。由于礼乐文化对歌的需求,统治阶层开了采诗之路,所以《诗经》中除了少数作品为统治阶层与知识分子所撰,更多的则是记录了劳动人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民歌。

《汉书》称“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人民的日常活动通常不会脱离经济活动,所以经济生活正是统治者所观民风的一个重要方面。纵观整本《诗经》,我们很容易便可以看出周代先民自农事中投射出完整而珍贵的经济意识。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诗经》中记录的时代,即自周代初年至春秋中叶,实际上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的土地制度。作为由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制的过渡阶段,诗经中有许多记录了生产力逐步发展,生产能力逐渐进步,牛耕投入农事活动,精耕细作的劳作方式逐渐形成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提到用来区分各种经济时代的方法:“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出器。”所以若想了解一个时期大的时代背景,必须从其经济基础入手,分析用什么生产以及怎样生产,深刻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状况。而《诗经》正是一座通过大量民歌记录了这种生产状况变化的巨大史料宝库。

(一)生产工具的进步是劳动力提升的重要要素之一,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

人们从手工摘取种植食物,到木石工具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再到用金属工具生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根据出土的各种文物资料显示,到了商周时期,金属工具已经非常普及。在《诗经》里的许多生产场景的描述中,都提及了不少金属生产工具。《诗经·周颂·臣工》中有“痔乃钱镈,奄观铚艾”,意思即为“把锄和锹都藏起来,拿起镰刀收麦子吧。因为要收麦子了,用不着锄和锹了。”诗中“钱”是锹,“镈”是锄,“铚”是镰刀。都是用来生产的农具。“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诗经·周颂·良耜》,镈即是锄,这句诗是用锄头锄去杂草的意思。在同篇的“畟畟良耜,俶载南亩”中,“畟”为形容耒耜的锋刃快速的样子,从中也可体现出金属生产工具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劳动的生产效率,“既破我斧,又缺我銶”(《诗经·豳风·破斧》),銶为古代的一种凿子,“二之日,鑿冰沖沖”(《诗经·豳风·七月》),这里的鑿也是凿子,古时用凿子在冰上砸出孔方便取冰,斧与凿子都是周代重要的生产工具。《诗经·大雅·公刘》中有“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意为“横渡渭水驾木舟,砺石锻石任取求”。这里的“厉”与“锻”都可以理解为粗石头,也可以解释为打铁的砧子,或者叫砧。无论是哪种用途的农具,都体现了西周时期铁器的使用与生产力的提高。

(二)牛耕的出现,也极大程度提升了周朝的生产效率。

在商代,牛往往为祭祀所用,而在《诗经》中却可从多处看出西周已不再用牛做祭品。“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诗经·豳风·七月》)可看出在当时祭祀往往使用羔羊代替牛,这便说明了在当时的农事中牛已经起到了重要作用,牛耕成为了重要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周代农业生产的进步,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

(三)农时意识的逐步形成。

在《诗经》的农事诗中有一类“农祀诗”,就是周人春夏祈谷、秋冬报赛时的歌唱。这些籍田、秋报的农祀之礼,除了体现了周人对农事的重视,也体现了周人对四时的敏感,化用在农业中,即为对农时的重视。《诗经》中关于农时最重要的記载便是《诗经·豳风·七月》,其中细致的记载了农民在每一个月份的劳作。虽从中可以看出该诗为农民口头所作,但绝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完成的咏唱。“一之日(农历11月)觱发”,“二之日(农历12月)栗烈”,“三之日(正月)纳于凌阴”,“四之日(二月)献羔祭韭”,“蚕月(三月)条桑”,“四月秀葽”,“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流火”,“八月剥枣”,“九月肃霜”,“十月陨萚”。人们根据时令安排耕作,“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这些农事活动已经具备了高效率农业生产的特点。

(四)人与人的共同劳作则体现了周朝的生产资料状况。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诗经·周颂·噫嘻》)意思为在一终三十里田野上。大力配合你们的耕作,万人耦耕结成五千双。这便为我们展示了周人劳作时的宏大场面。随着土地在周天子手下的进一步划分,诸侯,大夫,士,在经过时间的积累后都分别拥有私有的土地。土地逐层分封,形成了大量的封建土地领主。这些大量的私有土地需要农民来耕种,而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轻,慢慢的平民也掌握了自己的副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产工具,从而也推动了小农经济中最重要的“精耕细作”耕作方式的出现。

文化与经济无论何时都处于一种相辅相成的状态。正是经济这片沃土才得以孕育出辉煌的文化,研读《诗经》中的经济现象不仅可以感悟“思媚其妇,有依其土”中田间地头男女老少谈笑风生的淳朴面容,更是深层理解掌握《诗经》必不可少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

[2] 袁世硕,陈文新.中国古代文学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邹慧翔,1998年—,女,籍贯:河南濮阳,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本科生。

猜你喜欢

诗经经济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诗经》研究七十年管窥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巧用《诗经》解难题
中国经济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