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植于地底的艺术之花

2018-08-31邹柳笛

西部论丛 2018年7期
关键词:岩石空间艺术

邹柳笛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针对公共性空间进行的艺术创作,近年来所受到的关注度正在不断上升。在民众的人文意识和文化归属感的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公共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性使公共环境得以人文价值和审美意义的提升。潜力巨大的公共艺术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和整体形象塑造来说意义匪浅, 它折射出了现代城市文化、城市群体精神乃至城市生活形态。鉴于公共艺术的广阔前景,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在城市公共艺术领域倾注着精力和才华。而在与我们的城市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空间——地铁中的公共艺术也开始悄然发芽、茁壮。

地铁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新时代的产物,缘起于二十世纪60年代兴起的涂鸦艺术。随着民众审美需求的提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地铁这一流动性强,受众范围广的公共空间成为了艺术家与设计师们创作表达的新阵地。这些原本具有较为单纯的审美目的和个性表达需要的“涂鸦”们也开始被更能够凝结城市文化,准确传达城市形象,兼具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地铁公共艺术所逐渐取代。

与地铁的建设、规模化节奏同步,发达国家的地铁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已经较为成熟,种类和表现形式也趋于多样。以俄罗斯的地铁站为例,地铁站的整体設计一直以华美而富丽的风格闻名于世,其城市特色也展现的淋漓尽致。首都莫斯科的地铁站存留着浓郁的苏联时期风貌,独具匠心的设计师在地铁空间以拱门、穹顶等元素,以装饰有浮雕的宫廷式石柱为支撑, 将地铁站构建成典雅而又气势磅礴的地下宫殿,同时装饰有造型繁复的吊灯和大型壁画,五彩的大理石与玻璃镶嵌交相辉映,民众置身于其中,城市特色和文化底蕴便一目了然。

值得品味的还有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地铁公共艺术。可以说瑞典的城市地铁与公共艺术完美的融合为了一体,地铁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公共艺术。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艺术长廊”的斯德哥尔默地铁,

以天然的岩石作为画布,直接对开凿出的凹凸不平的岩石进行艺术创作。古朴简洁的岩石上的浮雕充满了立体感,纯色的表识简洁而鲜明。月台、铁道等建筑空间都是从岩石中凿出的,地铁仿佛是在原始洞穴中急驰而过在岩石墙壁上绘有颜色饱满的纹样、图形和符号,既有现代艺术强烈的视觉效果,又有史前艺术的质朴粗犷。设计师们还运用不同的照明灯光营造出原始洞穴的神秘氛围,地面和墙壁上有沙石和岩石组成的景观。每个站的设计主题各不相同,但都与各站周边地域的人文环境相适应,同时具有浓烈的艺术气息,使行走在地铁站内的人们深入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的美感,实现城市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贯通。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地铁建设的普及与发展,国内地铁中的公共艺术形式是也层出不穷。地铁中的公共艺术早已不再是单一的视觉传达,甚至融入了听觉、触觉等多维度的表现形式,构成一个多元的城市文化空间。 以南京为例,南京地铁一号线中,有16个站点都有不同主题的公共艺术设计,在这些站内公共艺术中,壁画、石刻、浮雕及多种综合材料被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诠释出了明城墙、竹林七贤、红楼梦、传统节日、夫子庙灯会、民国往事、青奥会等等颇具城市文化特色的主题,形成了感染力极强的文化艺术空间。所谓“一站一故事”,这许许多多站点的文化墙,将南京这个六朝古都的风风雨雨串联在一起,将城市记忆定格,用艺术的形式将城市故事向每一位受众娓娓道来。在三山街地铁站的设计中,由于其紧邻夫子庙景区的地域环境,站内的公共空间装饰有大尺幅年画,年画中绘有花灯、胖娃娃等传统节日元素,契合夫子庙景区的整体形象和传统意蕴,将南京地方特色与民俗文化用直观地视觉符号呈现在了公众面前,充分传达出了地域或者乃至城市浓郁的文化特征。

而在南京苜蓿园地铁站内,音乐台阶的设计与应用更是令公众耳目一新。这些由光电感应原理建造的“钢琴楼梯”,外观与站内七夕主题壁画浑然一体,当观者踩踏上去的时候,会传出《梁祝》或《卡农》等著名曲目的音乐声,这些音乐节奏会根据人的步调而产生节奏变化,美妙的音乐仿佛由乘客此起彼伏的步伐演奏而出,带来极具趣味性的互动体验。像这样妙趣横生而又美轮美奂的地铁公共艺术不胜枚举,它们不仅是对城市形象的特征化表现,也是城市群体精神的诠释,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众的审美模式和文化归属感。

公共艺术是大众精神与城市文化交流共生的花朵,而在当代,汇集了城市大量人流与群体的公共空间,逐渐成为了公共艺术之花绽放的沃土。如何能更好地在地铁公共艺术中呈现城市文脉、提炼城市个性和精神、愉悦民众审美,也是未来在城市发展规划和艺术创作中中我们所需关注的。期待着能够看到越来越多优秀的设计融入地下,融入这庞大的公共交通空间,融入我们大众的生活。

猜你喜欢

岩石空间艺术
库克岩石
第五章 岩石小专家
空间是什么?
真假月球岩石
创享空间
纸的艺术
岩石背后伸出的巨爪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