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阳光遗忘的沙砾

2018-08-31干红婷

西部论丛 2018年7期
关键词:纪录片

干红婷

摘 要:《金沙萨的孩子们》是法国拍摄的并于2012年上映的一部非洲纪录片,讲述了金沙萨超过一万名的“夏古”,即被抛弃孩童的真实悲惨的生活状况。本文笔者将从多重拍摄角度及拍摄技巧切入,分析探讨影片中孩童形象的塑造艺术,进一步揭露非洲部分地区这一普遍现象的现实诱因。

关键词:《金沙萨的孩子们》 孩童塑造 纪录片

一、剧情元素融入——纪录片真实性受挫?

“对于纪录电影而言,追求真实性永远是首位的。尽管创作者的视点是无法避免的,但这只是一种下意识的活动。创作者秉承的仍然是最大限度地还原现实、接近客观的精神。”[1]故而,真实性应该是每一个纪录导演应该追求的灵魂。但是在《金沙萨的孩子们》这部非洲纪录片中,存在着一条清楚的主线情节,便是孩子们的音乐追逐之路。这一安排看似以其主观创作意图取代了纪录片的客观真实性,实则不然。

真实性既来自于素材自身的可信性,还取决于导演对素材的组织方式。首先,在《金沙萨的孩子们》这部纪录片中,除实地拍摄素材外,并未存在包括家庭录像、广告片、照片、故事片片段、电视新闻报道等其他类型的素材。从片中场景、人物的镜头呈现视角、拍摄效果以及片中人物对于拍摄物的回应来看,观众可以明显感受到大多时候保持着较为缓慢的拍摄速度的摄像机的存在。其次,这部片中出镜率最高的几个孩子,即乔斯和他的死党们都是当地真正的“夏古”,至今也仍未摆脱这个身份。片中所呈现的生活场景也全部源自于他们的亲身经历。再加上这部片中也并未存在着繁复多样的剪辑技巧与叙事手法,没有使用旁白解说、采访推论叙事和取证立论、没有各类素材的拼贴组合、频繁的交叉剪辑、也没有贯穿始终渲染气氛的装饰性配乐,全片呈现给我们的是镜头下的孩子们被父母抛弃、流落街头、结成小团体、谋生计、追寻音乐梦的一幕幕历程,简单却无苍白感。真实的生活状态、任情任性的举手投足不时揪动着观众的心。作为“非洲社会的一面镜子”,导演也并没有将镜头仅仅停留在孩子这一群体上,而对社会各阶层群众,例如亦正亦反的警察、大朋友奔德桑、“妈妈”约瑟芬等各色人物也作了细致刻画,进一步揭示了这一社会现象的背后原因。

二、自我保护、自我成长——心灵的扭曲与顽强

纪录片一开始,便向观众呈现了一组极为血腥不堪的场面。在摇铃声和敲击乐声中,“召唤教堂”里的牧师们口中振振有词。那些被视作“金沙萨所有问题的来源”,被叫做“肮脏的夏古”、“混蛋”的孩子们正被迫接受残忍的驱魔仪式,泼水、挖肠……最小的还不过只有四五岁。而一旁道貌岸然的大人们,打着“拯救”的旗鼓,逼迫孩子们们立下“毁灭”的毒誓。无论驱魔是否成功,孩子们都要被逐出家门。所以这群“夏古”拥有着明显的共同特征:缺乏安全感、孤独、独立以及生存能力强。也正因如此,导演才以小团体性的拍摄视角投射他们的生活,令热闹中透露出一种孤寂感。

“纪录片必须捕捉人物情感与精神的外在对应,在人物的行动与语言、神情之中渗透他的内心世界。这种表达才是可信的、电视化的表达,也是对所表现人物的一种尊重。”[2]影片对孩子们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都做了细致生动的镜头刻画。这些自称“自己是一群被遗忘的人”的孩子们常常会聚集在一起。聚会的地点不限,或在楼顶、在施工场地、在录音棚里、火篝处、街道旁。他们会抱怨一天里遇到的不公,慷慨地分享吃食,畅谈自己对未来的想象……片中对人物的拍摄,往往采用近景、平拍或仰拍的视角,尽力将所拍摄对象的面部清晰地突显出来。同时,拍摄也注重对于细节的处理。孩子赤裸的脚踝,裂开的手背,干涸的嘴唇,破旧的衣物,稚嫩却又倔强的神情都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记。就像一粒粒渺小不起眼的沙砾却拥有坚实的外壳,全片笼罩着一种现实的沉重与无力感。但镜头下孩子们真实的笑容却又能瞬间融化观众的心。遭遇种种不幸的他们正处在最需要保护与照顾的孩童期,在绝望过后依然顽强地面对生活,能跑,能跳,能唱,能肆意谈论,能开怀大笑。

三、悲剧之源——与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冲突

在这部纪录片中,除了一条清晰的主线外,还充斥着各人物、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最大的矛盾冲突自然是来自家长与孩子们的。影片中有一幕乐队在一处狭窄的街道里演奏,阳光充斥着整个画面,照下来铺在每一个人的脸上。镜头盘旋式环绕一周,可以看得出画面里的每个人都沉浸其中。虽有热闹的场面,欢快的旋律,但演唱者所唱的歌词却并不应景反而发人深省:“爸爸妈妈,当你们要小孩的时候,当你们抚养他的时候要展示你们的爱,你应该让他走上正途……抚养孩子要怀有敬意,那么他也会走上尊敬的道路……”

纪录片是视觉的艺术,同样也是语言的艺术。在整部片中,我们很少看到这些孩子们对于抛弃他们的父母有直接的怨言或去表达他们的恨意。孩子们对于他们亲生父母的感情实际上是很复杂的。但由于身边也有这么多有着相似命运的小伙伴,孩子们极易失去表达的欲望,最多只是感慨一句“我们是被遗忘的人”。片中几句歌词看似简单直白,却句句在理,戳人心窝。父母亲们选择生下孩子却不去抚养孩子,这等同于毁掉他们的人生,让他们一辈子被人看不起。

除此之外,《金沙萨的孩子们》这部纪录片还利用碎片化的交织镜头来呈现其他社会阶级人物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例如约瑟芬和房东、警察之间,奔德桑与他的朋友、父亲之间,孩子们和店家、包工头之间等等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纠葛。虽然导演并没有以较长的篇幅、系统化的片段来对这些画面进行阐释,但这些镜头的背后隐藏的是金沙萨孩子们被抛弃的真正原因,這些都与时代背景和社会经济体制密不可分。

结 语

也许他们生来卑微,渺小如沙砾,但只要有阳光,有希望,沙砾也能如斗士般勇敢。这部纪录片留给人们所深思的,更多的是基本民众资源的匮乏下家庭亲情观的湮灭与社会价值观的崩塌。

参考文献:

[1] 单万里、张宗伟.《纪录电影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273.

[2] 任远、李莉.《电视纪录片新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84.

猜你喜欢

纪录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48部作品入选2021年第四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等待
纪录片要有精气神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马莉 独立纪录片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