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体验式古文教学之赏文采品情操悟哲理
2018-08-31董锐
董锐
摘要:古文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最为璀璨的部分,包括古代的诗词歌赋、散文、杂文等。在中职学校古文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和启发学生在古文学习中赏文采品情操悟哲理,会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达成学生由丰富感性体验过渡到生成理性知识的目的,具有情理交融的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文教学 体验式 赏文采 品情操 悟哲理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9-0209-02
古文中的经典之作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特别璀璨的部分,有着丰富的值得后人学习、品味和传承的价值。而中职语文教学的难点恰恰在于古文学习,由于受到历史发展、社会背景演变的影响,致使古文与现代汉语比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一些字义、词义、语用规律的迥然不同,增加了学生们的理解难度,因此,学生们对于古文的学习不仅兴趣不高,甚至有些还产生畏难情绪和惧怕心理,认为古文太难学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中职古诗文教学目的为:“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1]这说明中职语文教育不是以古文研究为目的,但是,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面前,必须教学学生了解古文,激发热爱古文、学习古文、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因此,必须采用適当的教法来为古文教学寻找突破口,而体验式教学方法就是一种值得一试的教法。正如有研究者的观点:“古代文学作品体验式教学以生命体验为依托,从古代文学作品教学本身的特点出发,旨在促进学生个体生命提升和民族精神培育,发掘古代文学作品独特的文化内涵”。[2]体验式教育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实践教育,它通过受教育者对所处环境的感知理解,产生与环境相关联的情感反应,并由此生成丰富的联想和领悟,在心理上、情感上、思想上逐步形成认识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更深层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
一、引导和启发学生欣赏古文文采,让学生们在仰慕赞叹的情感中学习古文
自仓颉发明文字以来,中华民族就学会了利用这些方块字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在历史的积淀中,逐渐丰富了使用文字的技巧,创造了一大批文采飞扬的脍炙人口的文章。无论是在诗词歌赋中,还是在散文、记叙里,我们都会感受到古文文采所带给我们的惊喜,甚至于在存留的公文体的文献中,都有惊世骇俗之作,文采已经成为古文经典作品的名片。李斯的《谏逐客书》,就是文采格外飞扬的具有代表性的一篇上乘的公文典范,在此,我们不谈论其论证中的精彩,而仅谈其所表现出来的文采。如经典例句“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其中在词语的选用上,如,“让”“成”“择”“就”“却”“成”,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是近似的,但因为采取不同的字的选择,则不仅让事理更加清晰明了,让说理更加准确有力,而且让文章显得不过于死板,呈现出抑扬顿挫之感、排比递进的修辞功效,很值得学习者细品细琢。可见,中职古文教学并非“鸡肋”,只要教师善于为学生们捕捉这些鲜活与靓点文采,自会使学生受到不同凡响的感性刺激,进而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能够在掌握重点词语和语段的基础上,促进对整篇文章的学习。在文中所展现出来的文采的强劲刺激下,感悟古文的魅力熏陶,从而增强学生们对学习古文知识的认知程度。
二、引导和启发学生们品评古文情操,让学生们在感同身受的情境中学习古文
中华民族是一个感情丰富、重情重义的民族,也是一个很具有“人情味”的民族,而“人情味”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了诸多人类的美好情感,若将这些美好情感予以最为浓缩的概括,则可谓之“情操”二字。就是由于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一直尊崇高尚的情操,才酿就了把高尚的情操根植于头脑,把高尚的情操作为内心的坚守,把高尚的情操融化在骨子里血液中,激昂高尚的情操凝结在文字中,乃至对高尚情操的尊崇看得比自身的生命还要重,对高尚情操的描摹和礼赞凝结在古文的字里行间,能够利用文字的承载、语法的映衬、词汇的烘托、故事的再现,让高尚的情操变得有影有形,可以相互传递、相互品评、相互感染、相互打动,进而能够形成古人和今人的互感互识,使我们一代代后人对高尚情操更具有“情缘”,更富有“心灵震撼力”,我们的民族更具有凝聚力。
引导和启发学生们品评古文情操,让学生们在感同身受的情境中学习古文,会起到容易理解、加深印象、由此及彼、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古文中描摹中华民族高尚情操的经典,比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对母爱的感悟;比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不但是苏轼对亡妻的不舍,更是在歌咏他与王弗之间的夫妻情感;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对朋友之间友情的赞美;比如,“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这是对家国情怀的嘶喊;比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尽欢颜”,这是对“仁爱”情愫的感慨,等等。这样一些感情饱满、用情深厚的古诗文作品,就是我们培养学生们丰富情感的有力教材,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打拼中的学生们,以此感悟到“人间自有真情在”,激发内心的“仁爱”情怀,让我们这个尊崇和坚守高尚情操的民族“颜色不变”“品质不改”。
三、引导和启发学生领悟古文哲理,让学生们在茅塞顿开的收获中学习古文
在我们的古文典籍中内敛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这些哲理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而且,对于如今中华民族的发展仍然具有引领作用。为此,应当在中职古文教学中,为学生们准确提炼蕴含于其中的哲理,并有效帮助学生们在“聆听”哲理的教诲中,逐渐形成理性认同和理性惯式。比如,在将四书五经中的《大学》讲授给学生们的时候,就要把《大学》所倡导的“三纲领”“八条目”,准确翔实地讲授给学生们。譬如“八条目”又以“修、齐、治、平”概括表述,“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同上)。“格、致、诚、正”,作为修身的条目,是讲“明明德”,也即“内圣”,自我完善;“齐、治、平”则是讲“外王”,为社会尽职尽责,做贡献。“八条目”充分体现了儒家德育为首、“修己安人”的教育思想。“道(导)之以德”,而为“初学入德之门”。同时,它又教人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八条目”因果承递,辩证统一,诚乃“为学之次第”,修身之佳臬。很好地理解、把握、奉行、发挥这八大规则,便可完善人格,实现人生价值取向,臻于“至善”的理想境界。藉此,使学生们清楚,作为一名中国人为什么需要“明德”、为什么需要“亲民”、为什么需要“至善”,明确领会这种要求对于自身乃至于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的意义,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诲中受到启迪,在明确自身建设方向的同时,形成学生们共同的发展自觉,培育内心中共同的中华民族优秀品格,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也就会由意愿变为现实。
四、结语
中华民族的古文中有着太多太多的宝贵遗产需要后人学习、品味和传承。中等职业学校的古文教学虽然是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但也是最值得认真探讨和品评的教学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家珍”。只要我们中职语文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以对学生们负责任的态度认真思考,并寻找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是会对教学实践起到推动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郑玉洁.提高中职古诗文教学的探讨[J].甘肃教育,2016(14).
[2]黎煜.试论古代文学作品的体验式教学[J].华章,2012(31).
[3]王仲杰,卢晓华.浅论体验式教育的功能[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12).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