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2018-08-31王祺鑫李利辉
王祺鑫 李利辉
摘要:民族精神作为精神支撑对一个民族生产发展至关重要,体现在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上,这是民族精神的源泉。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包括爱国主义、团结奋斗、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而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赋予伟大民族精神新含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因此,新时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是一个不容轻视的课题。
关键词:新时代 大学生 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9-0124-02
一、新时代民族精神的释义
习近平主席3月20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对民族精神作出权威阐释并赋予新含义。首先,伟大创造精神。创造是指产生和创造出来以前没有的事物,创造精神是指个人勇于提出自己的新主张、新看法,或者创造新事物,运用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能力,作出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成果的精神。伟大的思想巨匠、伟大的科学成果、伟大的文艺作品、伟大史诗至今仍具有深远影响,创造精神经历千百年却从未改变,这是中国人民的自豪。其次,伟大奋斗精神。奋斗是指为了一个确定的目标去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而勇于拼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充满压力、挫折与痛苦,奋斗精神是指一种拼搏精神。今天中国人民享受的幸福生活,是用辛勤的汗水和勤劳的双手努力奋斗得到的。再次,伟大团结精神。团结是指各成员之间互相配合,无条件的配合才能称为真正的团结,集体中的成员要用真心感受彼此,不虚假不隐瞒,让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真心相待的温暖,团结精神是指由多种情感相聚到一起所产生的一种精神,彼此有共同的目标与信仰,任何时候都不轻易放弃相互的合作,互相尊重与谅解,相互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目标。今天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不是某个人的功劳,而是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向上的结果,只有团结才能前进、团结才能成功。最后,伟大梦想精神。梦想是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望,指现在想到未来的事情并且有机会实现,但是需要自身的努力,梦想精神是指发自内心的对自己肯定的一种精神,有信心,有坚定的信仰。今天我们已经很接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这正是因为我们心中的梦想使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去完成。
二、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精神的培育方面存在不足
高校和社会对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已经有所关注,但关注的程度却呈现偏差,都在思想认识的层面上过多关注,对于实践的广泛性关注度却很少,思想的广度与深度也没有得到提升。在大学生创新精神方面,高校和社会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近年来,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主要场所还仅仅是课堂教学,说教也一直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而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主要阵地却不是广泛的实践场所。此外,另一个制约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障碍则是管理上的缺失以及不完善的创新型师资队伍,高校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仍然是为了教而教,没有从学生的出发点考虑,只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当做是完成的一个目标,功利性强于培育创新力的优越性,这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有所影响,这样的教学使创新精神的作用无法突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内容缺乏系统性,从实践方面来看,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大学生自身对艰苦奋斗精神缺乏深入体会
大学生自我意识不足,在思想层面上他们对艰苦奋斗的精神认识不够深入和全面。大学生处于新时代,他们在艰苦奋斗行为的认识上缺少深刻的体会,追求享乐和消费,他们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艰苦奋斗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精神力量,在物质文化相对丰富的今天,大学生只知道追求物质方面的提高,他们喜欢享受,对自己追求的的物质财富缺乏科学的认识,没有真正认识到劳动的不易。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走出校门,他们自身缺乏对复杂社会的认知,更没有接触这个社会的实践锻炼,这导致许多大学生自身实践能力不足、缺乏社会经验,最终会形成一种趋势,好高骛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踏实拼搏奋斗的大学生越来越少。当代大学生只要一谈起自己未来的理想目标时,内心充满激情和斗志,认为自己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截然不同,他們将自己充满斗志的话语抛之脑后,理想和目标无从谈起,他们无法承担自己应该担负起的责任与任务,等到进入社会,就算能够真正地明白什么是艰苦,可能也失去了那份不管不顾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勇气与胆量。
(三)民族团结教育的方法有待更新
有效的方法是事倍功半的保障,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创新民族团结教育的方法,使当前社会下的民族团结问题能通过有效的民族团结教育方法得到很好的处理,使民族团结的实效性得到增强。高校目前对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方法简单陈旧缺乏创新,课堂教学从时间和形式上都远远多于课外活动,高校仍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进行培育,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非常少,因为在多数老师心里认为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会浪费学生的精力与时间,没有适应当代大学生对知识接受的方式,用多样化的形式来增强对民族团结知识的认识,培养大学生的兴趣,对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只是开展相关的思想理论课,没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用事实情况形象地进行例证教育。
(四)理想信念教育队伍的人员组成构建方面有待调整
在教育队伍的构建中,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辅导员、党员干部等专职人员的配备方面相对较少,而且出现兼有其他工作的现象,同时也存在年龄问题,从事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教师多为年轻人,那些长期从事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年长教师却很少,导致这些年轻教师的经验阅历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当前从事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人员变动很快,缺少长期稳定性,在工作当中只重视自己工作承担多少,而不注重自身能力培养,使整个工作效率下降。特别是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繁重、发展空间相对较小、工资待遇方面相对较低等原因,导致很多从事这一领域的教师只是将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作为自己工作经历中的一个跳板,没有将其思考在长远计划当中,人员变动性大,最终阻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迎合新时代的要求,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一)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以提出问题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方法,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或者部分教师只是照着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让学生感觉老师每天只是反复地在说人生的大道理,内容单一无趣、缺乏新颖,学生们逐渐产生厌烦,导致创造性思维无法产生。更确切地说,目前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多元的社会环境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学校课程予以重视,让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更好地形成与发展,高校应该改进教学方式,教师最主要的职责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教师仅起辅助作用,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放在第一位,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愿意接受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渴望,培养他们拥有创造性思维的习惯。高校教育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遵循每个学生的特征、学科知识与社会需求等方面因素,培养不同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时要考虑到学科知识特点,还要考虑到学生差异性,不能一概而论。
(二)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提高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体现,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有重要作用。在大学校园中,除了要培养学生智力,学习专业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育人。目前,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总体上呈健康发展的趋势,但仍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是校园文化遭受各种错误思想干扰;二是校园文化的周边文化对学生有极其恶劣的影响。近些年来,校园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日益泛滥,网络文化、课桌文化、宿舍文化等新的校园文化的出现,吸引学生们的关注并受到学生们的追捧。虽然非主流文化给校园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但是消极作用影响很大。非主流文化中充斥着色情、虚拟与欺骗,如果青年学生深陷于那些庸俗文化之中,他们身心将遭受到很大伤害。因此,学校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艰苦奋斗的校园文化环境,努力构建符合时代要求与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一些有益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需求。
(三)组织举办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活动,让民族团结精神深入人心
学校可以组织创办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使民族团结深入学生内心。例如在开展与一二·九运动、九一八南京大屠杀、八一五抗日战争胜利、七一建党、十一国庆节等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纪念活动时,要将党的民族政策、方针放在首位,再将重大民族团结事件予以结合。积极利用學校广播、校报、标语、宣传栏、板报等多种形式来宣传带有民族团结色彩的事件,大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大学生会真正从心底里认可,会用实际行动去做一个拥有民族团结精神的践行者。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利用一些案例来告诫学生民族团结的重要,让大学生自发地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予以抵制,促使大学生相互团结,为维护民族团结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四)创新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实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坚定的理想信念会使人迎难而上,不畏艰难和挫折,一个人有理想才有奋斗的目标,只有品行兼优才是真正的人才,高校要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检验理论并充分吸收运用理论,确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的“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理想信念。“中国梦”不单单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实现的目标。目前,部分学生受到社会上消极思想的影响,他们在理想信念方面迷失方向,以“中国梦”为核心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不断地反省自己,更能辩证客观地分析社会上的问题。践行“中国梦”要求每个大学生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实际活动中真切感受“中国梦”并不是空洞的知识,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民族精神,是我们新一代人学习和发扬的精神,我们要做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奋发有为的新一代年轻人,青年人有理想有担当,国家才有未来和希望,新时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朱永兵.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有效性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
[2]周泽西.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状况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
[3]程阳.90后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7.
[4]赵珍珍.“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