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民间戏曲生存与发展的难题与解困

2018-08-31郑双花

艺术评鉴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丫丫剧团戏曲

郑双花

摘要:当前各类文艺活动节目风靡全国,地方戏曲受到极大冲击,以至于面临着湮灭的危机。本文以赣北“丫丫戏”为例来分析地方民间戏曲生存与发展的不易及提出几点解困想法,即民间戏曲演唱语言普适化、关爱与保护传承人、资料收集整理存储、多主体互动培育新力量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地方戏曲生存发展 “丫丫戏” 难题 解困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0-0150-03

中华大地多样化生态环境自古以来就孕育了多元化的地方民间文化,民间戏曲就是众多文化之中的瑰宝,它深深扎根于乡村,深深融入于群众的血液之中,一直随史沉浮。伴随一个多世纪工业文明的辗轧,传统的民间文化遭受空前震荡,尤其近半个世纪以来,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动生产关系变革,传统乡村社会结构发生裂变,作为民间传统文化逐步发展解构,地方民间戏曲也在工业化与城市化高歌猛进中不断消解,原有依然残存的地方民间戏曲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困境。赣北“丫丫戏”就是当今依然喘传的地方民间戏曲之一,本文以此为例分析与探讨地方民间戏曲生存与发展难题与困境之路,以为其它各地民间戏曲生存与发展提供点滴思考。

一、地方民间戏曲生存与发展的状况

改革开放带来了新思潮和各种新的艺术形式,加强了外来文化的交流与借鉴,吸引了现代人尤其是年青人的眼球,从而忽视了具有本地地方特色的艺术精粹,地方戏曲就是其中之一。大同小異,老一辈戏曲艺人以及热衷戏曲的观众相继辞世,而对于青少年来说戏曲却越来越陌生。各种迹象表明,我国地方戏曲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生存处境艰难,难以为继,尤其小剧种断层极为严重。下面以赣北“丫丫戏”实地考察现状为例。

(一)参演人员年龄普遍老年化

据永修文化馆潘副馆长反应:永修有关“丫丫戏”业余剧团零零散散就有十多个,如:虬津鄱坂剧团、白槎龙井剧团、云山的大源剧团、飞燕剧团、塘溪剧团等(这些剧团基本上是以自己地名命名的),这些剧团目前登记演职人员大概有100多人,人员不少,但成员中30岁以下参演人员基本没有,最小的年龄都在45岁以上,大部分都是60岁左右。参演人员年龄普遍老年化,断层非常严重,当地文化馆有计划培养新人,但几乎为空头计划,没人来学。

(二)演出缺乏艺术美,难以吸引青少年的关注

“丫丫戏”申请到国家非遗之后,永修文化馆组织带领团队逢年过节到各村镇进行演出,演出的场次不少,但各方面质量跟不上。例如:演员为老年人,观众为老年群众;演出剧本为老调重弹,内容均为传统的老戏本,作品内容大多不讲究,唱腔不设计;形式比较简单,尤其伴奏形式单一,仅用锣鼓伴奏助节,人声几乎为干唱,整个伴奏尤为闹腾,缺乏柔性陪衬,艺术美感不强,纯属娱乐,缺少美感等一系列老问题得不到更新,难以跟随各类文艺活动快速发展的步伐,吸引不了青少年的关注。

(三)观众多以老年人为主,青年、儿童为辅

送戏下乡是目前“丫丫戏”传承的主要途径,据了解,永修县文化馆组织了大量的下乡演出,仅2017年演出就有近100多场,受语言限制,“丫丫戏”演出的主要出处为周边乡下。众所周知,目前的农村受大环境影响,进城打工,落户城市,紧跟子女进城读书,甚至老人也有一些进城帮带孩子,许多农村已为空穴老巢,留下部分老人和零零散散极少数小孩,这是目前农村的一种普遍现象。“丫丫戏”的演出常常光顾这些地方,演出场次不少,但观众少之甚少,且几乎都年纪大的观众。

(四)演唱水平普遍偏低

参演人员年龄偏大且几乎都为业余爱好者,演唱的水平较低。调研过程中观看过几场“丫丫戏”演出,由于伴奏为锣鼓,只助节奏,多为干唱,无法定调定音,因此在演唱过程中“跑音”甚至“跑掉”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男女合作演唱过程中出现两种不同的调,各唱各的部分,没达到统一标准。演唱人员年纪偏大声带也在慢慢老化且缺乏科学的发声和声带的保护,因此演唱过程中声音沙哑也是常有现象。

二、地方民间戏曲生存与发展的难题

受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大众的文化生活节奏及音乐消费结构、消费取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类文艺活动节目风靡全国尤其流行音乐凸显的背景下,给地方戏曲带来了极大的危机。

(一)年轻人不愿学戏,传承面临主体断裂

现如今大多数青年都因为上学,外出打工等原因长期生活在外地,他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节奏发生了巨大变化,音乐审美、娱乐兴趣大都不再是那些慢悠悠的传统地方戏曲,而是受生活环境影响,兴趣发生极大变化,比如:听流行音乐、打麻将、打牌、玩嘻哈等。并且很有可能由于过年返乡,与外界的联姻,在外发迹之后与家乡建立经济往来关系等原因,把外界的生活习惯、娱乐方式等带回老家,对当地民间音乐的“原生态”产生冲击。前面已经提到“丫丫戏”主要流传于中老年以上人群,青少年儿童几乎没有,虽然采取很多措施,但受环境的影响,传统的拜师收徒很少,爱好从业更稀有。

(二)观众日渐减少,无戏可演的趋势明显

众所周知,戏曲观众老一代慢慢去世,新一代不大接受等现象,导致观众日渐减少,观众的减少,大大缩减了许多地方剧种在各种场合演出的机会,尤其是正规场合演出,丧失了正式表演的机会,只能在一些简陋的场所演出,艺术质量大打折扣,加重了观众的流失,地方剧团正面临着无戏可演的趋势,即使有演出,也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已。

(三)传统方式难以延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价值取向的转变和生活节奏的加速,一如既往,完全保持原汁原味,对年轻消费者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如此一来,传承的难度就越来越大。音乐文化与外界现实脱离开,不发生相互的关联,这样的状态与民间音乐产生于民,流传于民,服务于民本质是相悖的。

(四)新元素缺乏,更新不足

剧团的正规人员得不到重视,活不多,待遇也不高,半死不活,没有动力,时间一久,离开剧团另谋生计的、停薪留职的人员是很正常的现象,这些正规人员离开剧团,严重影响了新元素的注入及新作品的产生。专业人才匮乏,人员得不到更新,缺少新鲜血液的输入,导致艺术观念模糊,创演水平重复且持续低迷;节目脱离现实,缺乏思想,不能深入人心;机制死气沉沉,缺少应有的活力,无法给人以工作的动力。

三、地方民间戏曲生存与发展的解困

地方民间戏曲形成于上百甚至上千年,它蕴含着各个地方民间的历史文化,对历史文化的追溯有着深远的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各个地方戏曲尤其地方小剧中的消失在逐步增加,面对此现象,笔者提出一些保护地方戏曲的看法。

(一)民间戏曲演唱语言普适化以扩大与吸引受众面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思维形成的载体。随着社会市场化,人员流动的频繁,外来人员的大量加入,普话通慢慢普及到了各个村庄角落,大人小孩都在不由自主的使用普通话沟通,面对这种现象地方剧种的方言特色传承也需要更新,否则传承的范围会越来越窄,因此,作出适当的语言更新让更多的人听懂是有必要的。在保持独特的地方特色及韵味的基础上,对于演唱和说白的语言,尽可能让人明白易懂,通俗的说法就是向地方普通话靠拢,扩大及吸引受众面。

(二)关爱与保护传承人以激发传承动力

关爱与保护传承人主要从经济上提供保障。前面提到大多数传承人年紀偏大,收入低,紧靠唱戏不能给他们带来生活的改善,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从其他劳动所获或子女提供,因此,唱戏只是一项副业,一门爱好,而不能成为他们的事业。改变传承人的观念,让他们用心传承,只讲奉献不讲经济回报是行不通的,不可能激发传承人积极性。经济上去支持,生活上去关爱,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充分发挥传承人的积极作性,激发他们传承动力。

(三)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存储,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科技媒介

江明惇指出,真正的音乐本体,大多存在于民间艺人的口头上①。做好原生态资料存储,离不开传承人的口传。因此,对口传方式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科技媒介,对地方民间音乐进行清晰准确的录像、录音等采集工作,使地方民间戏曲大量完好地保存下来,为传承提供完好的原汁原味的丰富资料,给今人及后人研究带来便利。

(四)多主体互动培育戏曲传唱新力量

第一,地方戏曲纳入到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范畴。地方戏曲要想发展需要一定的发展平台,因此,把地方戏曲纳入到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范畴是必要的,有了政府的支持,遇到问题才有可能更好的解决,尤其是资金短缺困难,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第二,地方戏曲融入本地中小学第二课堂以培育戏曲意识。政府出资在当地中小学设立学习戏曲培训班,对这些班级给予经济上的补贴,给予更多不同场合的表演机会。聘请戏曲艺人按时授课,有计划的开展演出活动,对各类特色突出、鲜明的地方戏曲人才培训项目进行特别资助。据了解,永修县虬津小学已有一班十多岁小孩在学习“丫丫戏”,由吴国香老艺人负责教授。

第三,地方戏曲介入当地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传承。地方民间戏曲传承的主要困难有很多,例如:物质条件不够、场地缺失、资金短缺等是很重要的方面,而高校音乐院系几乎都具有这些功能齐全的教学和演出实践场所,先进的教学设备及丰厚的教学资金保障。首选音乐专业院系,作为教学行为的接受者,他们的专业背景和专业实践能力,是保证地方民间音乐传承的关键因素。有了一定的音乐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再学习地方戏曲就会比较容易,并且学习音乐的同学也是很好的拓展一项专业知识能力。专业好的同学参与地方戏编剧、导演、作曲、舞美、化妆等任务来提高地方戏曲的综合质量。加强与当地高校专业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教学合作,共同提高地方民间音乐的传承能力,将地方戏曲融入音乐教育,可以培养潜在地方戏曲市场未来的人才和观众。

总之,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变化,欣赏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要改变要更新,决不能墨守成规,停滞不前。只有保持地方戏曲特色的同时不断博采众家之长,紧随改革发展的步伐勇往直前,才能在新的环境下茁壮成长,永流不息。

注释:

①江明惇:《关于民族音乐遗产保护问题的几点意见》,《音乐研究》,2006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潘杨,殷宏霞.敢问路在何方——论地方戏曲的变革与生存[J].品牌,2015,(06).

[2]单豫.从“武都高山戏”管窥地方戏曲的生存与发展现状[J].中国戏剧,2016,(06).

[3]朱清河,王文龙.地方传统戏曲的凋敝及其媒介化生存[J].现代传播,2014,(02).

[4]杨传中.地方民间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5]张丽.浅谈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J].百花园地,2013,(08).

猜你喜欢

丫丫剧团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革命话语下的左权戏剧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浅谈贫困山区专业剧团内部制度建设与执行现状及对策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
快乐丫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