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负债压力分析及政策建议
2018-08-31陈芳陈丽丽
陈芳 陈丽丽
摘要:2016年以来,商业银行负债端压力逐步升温。一般性存款争夺激烈,呈现出来源少、久期短、价格高的特点;同业市场长期资金供给减少、价格居高不下;其他长期资金也因为发行周期长而无法及时有效支撑负债端。对此,本文提出了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流动性应急机制、提高审批效率及调整相关指标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负债端 创新存款 同业负债 利率
银行业负债端面临的形势
2016年以来,货币政策稳健中性,M2连续走低,商业银行负债端压力逐步升温。
(一)存款稳定性降低,一般性存款争夺激烈
与M2走势一致,2016年以来银行体系存款增速明显放缓,从2016年初的13.18%降到2017年底的8.91%(见图1)各家银行对存款争夺激烈,存款呈现出来源少、久期短、价格高的特点,这三点共同导致存款的波动性加大,不稳定性提高。
1.来源少。随着总存款增速的降低,各分项存款增速也随之下降。一是住户存款增速低。住户存款增速从2016年初的9.5%降至2017年底的7.7%,且明显低于总存款增速,显示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存款脱媒现象加剧,银行理财、非银资管产品及互联网金融分流了传统的银行储蓄存款。二是企业存款增速下降快。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速从2016年初的14.7%降至2017年底的8.0%,也明显低于总存款增速,既显示企业存款被分流,也反应近年来同业业务规模收缩,导致存款派生放缓,增速快速下降。三是财政存款增速提高。财政存款增速从2016年初的7.7%增长到2017年底的12.8%,高于总存款增速,反应出相对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增长相对乏力。
2.久期短。存款还呈现出活期化趋势,住户及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的占比均大幅提高,其中住户活期存款在住户总存款中占比从2015年5月的34.2%提高到2017年底的38.6%,企业活期存款在企业总存款中占比从最低35.2%大幅提高到43.9%(见图2)。存款的持续活期化使得存款的流动性加大,也表明市场主体的投资、消费活动较往年愈加频繁,存款在各家银行流动加剧,导致头寸波动较大,资金在途蕴藏着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3.价格高。为了留住存款,商业银行在想方设法拓宽存款来源的同时,纷纷提高了存款利率。一是大额存单利率普遍提高,目前AAA级城商行3年期CD的利率约为3.9%,较同期限存款基准上浮42%。二是国库现金定存中标利率从2016年底开始也快速上升,3个月定存中标利率从2.55%提高至2017年底的4.7%,利率快速上升凸显出商业银行一般性存款的压力。三是创新存款计息方式,比如农行的“活力丰”、中行的“聚财通”,通过灵活计息的方式,根据客户最终存款期限决定利率,实际存款期限越长、利率越高。
(二)创新存款市场快速发展,传统存款增长缺口得以填补
1.保本理财高速发展。2017年底保本理财规模为7.37万亿元,较上年末提升24%,远高于全部银行理财1.69%的增速,显示商业银行发行保本理财维护存款的意愿较强。保本理财利率在连续多年下降后也重拾升势,从2016年底的平均2.86%回升至2017年底的平均4.18%附近。
2.保险协议存款价格水涨船高。为了增加存款规模,商业银行转向了期限更长的保险协议存款,利率也在提升。2017年底5年期協议存款利率较上年同期提升约100BP至5.3%以上,表明银行多渠道融资以维护存款规模,长期稳定存款的需求较大。
3.结构性存款1量价齐升。结构性存款市场在快速膨胀的过程中,问题也相继出现。一是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17年底结构性存款余额达到8.4万亿元(信贷收支表中全国性大型银行及中小型银行总和),较前一年大幅提升31%。其中全国性中小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占比达54%,增速为40.5%,凸显出中小银行的存款压力。二是利率大幅上升。在较大存款压力下,各家银行纷纷提高结构性存款利率,1年期品种的结构性存款利率从2017年初的不到3%大幅提升至2018年初的4.5%附近,且市场上不乏5.0%以上的报价。三是存在伪结构性设计实为揽存现象。比如有的结构性存款设计了不可能达到的触发条件,或者设计了100%能达到的触发条件,结构设计仅作为摆设,到期获得约定收益率没有悬念。
(三)监管政策频出,同业负债压力加剧
由于存款增长乏力,银行体系仍然比较依赖同业负债。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2017年10月末,银行体系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总额分别为19.7万亿和30.8万亿元,较年初分别减少3.4万亿和1.4万亿元,同业负债比同业资产少减少2万亿元,显示同业负债对非同业资产业务的支撑。但是近期众多监管政策频出,资金市场摩擦加剧,流动性分层现象明显,同业负债面临较大的压力。
1.监管政策短期频出,长期资金供给较少,期限溢价偏离正常水平。2017年,严监管、强问责贯穿全年,年初“三三四”检查启动,年末《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发布;在市场尚未完全消化的情况下,2018年初,多项政策密集出台,涉及债券交易、同业存单额度、风险暴露、股权管理、委托贷款等多个领域,部分银行调整指标的压力较大。为满足指标,商业银行需要增加长负债或者短资产以降低错配,指标导向使同业资金供给集中在短端,商业银行不愿融出长期资金,长期资金的紧张程度加剧,使得部分机构的杠杆率被动上升。短期资金宽松、长期资金需求大于供给,中长端与短端资金利率出现明显分化。2018年1月底,股份制银行1个月期存单发行利率约为4.3%,较上年底大幅下降近100BP;但3个月、6个月期限约为4.85%和4.9%,较上年12月平均水平仅下降10~20BP,降幅远低于短期限品种,也远低于往年水平。
2.市场利率居高不下,银行同业负债成本上行。一是信用溢价偏离正常水平。受制于多项文件的监管,银行与非银之间、大银行与小银行之间的流动性分层更为显著。比如,《规范债券市场参与者债券交易业务的通知》(银发〔2017〕302号)对机构的正、逆回购规定上限;《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要求基金与私募类产品交易可接受的质押品应符合投资范围;一级交易商向央行借款不能改善指标反而会因为将借入资金融出给非一级交易商而恶化流动性指标。这些均导致资金市场上主要的融通桥梁——资金业务活跃的城商行、货币基金和一级交易商的功能受限,市场摩擦加剧。特别是非银融资成本显著提升,2018年1月资金市场加权利率比存款类加权利率高40BP,而上年同期利差仅为20BP。二是非银融资难度和成本不断上行,也引致银行负债成本上行,中间的传导途径之一就是同业存单。非银投资需求的萎缩,造成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上行。三是由于调节流动性指标的需要,部分股份制银行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持续处于高位,造成银行间市场整体发行利率高企,从而驱动贷款利率显著上行。比如某股份银行,2018年1月底1年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约为4.85%,较上年同期上行约100BP。
(四)补充长期资金需求强烈,但相关融资工具审批效率亟待提高
随着负债端压力的加剧,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债、二级资本债、资产证券化、定向增发、优先股等方式补充稳定长期资金的需求强烈。一是金融债、二级资本债等债权类融资方式成本较高, AA+级银行3年期二级资本债发行利率从2017年初的4.6%大幅提高至年末的6.0%附近,且存在非市场化发行现象。二是相关融资工具整体审批效率较低,特别是部分跨监管审批的品种缺乏有效协调,发行周期明显较长。比如信贷资产证券化(CLO)的发行需要多部门审批,发行一笔约需6个月时间。三是通过股权方式补充核心资本,由于当前绝大多数银行都没有上市,无法通过资本市场获得稳定的资金。而且随着资产回归表内,资本压力越来越大。
(五)商业银行持有地方债压力提升
地方政府债自2015年3月大规模置换以来,已经成为市场最大的债券品种,截至2018年1月底,余额达14.74万亿元,超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13.3萬亿和13.24万亿元。由于地方债流动性较差而只能被动持有,且定价不能充分体现风险资本占用和流动性溢价,所以持有地方债对商业银行的利润和流动性造成较大压力。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也加剧了这种“负担”,优质资产充足率和流动性覆盖率两项指标将地方政府债归为二级资产,与AA-级以上(含)的信用债同属2A资产,适用85%的折算系数,且二级资产在合格流动性资产中占比不得超过40%。随着地方债在商业银行资产端占比的提高,商业银行相关流动性指标达标的压力不断提升。
政策建议
(一)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资产流动性
为防范流动性风险,当前商业银行资产端诸多资产的交易平台等金融基础设施还需加强建设,以提高资产端流动性。一是要打造统一的资产交易平台,如信贷资产和资管类收益权等以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信托资产以中国信托登记公司、理财资产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为主要流转平台。二是通过丰富参与机构层次、拓宽可流转资产品种、引入做市商制度等措施,提高交易平台的参与度,切实提高信贷资产交易效率。三是加快培育、扶持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完善估值、评级、信息披露等资产交易的必要因素,引导非标资产交易向标准化资产交易靠拢。在流转平台设定登记托管制度,推动份额转让;引入评级,明确风险评估标准;强化定价估值及信息披露,引入做市商制度,促进资产可交易。
(二)完善流动性应急机制,防范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流动性既受自身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更会受银行体系流动性和资金面的影响,需要更完善的流动性应急机制来维护流动性安全。一是在出现流动性冲击时,监管部门应该对出现流动性困难的机构(而非出现财务危机的机构)给予资金帮助,避免引发系统性风险。二是大行要充分发挥市场稳定器作用,做好自身的负债管理,并在关键时刻引导市场预期,避免资金面大幅波动。三是建议央行加强对分支行的培训,有效推进常备借贷便利(SLF)落地执行,不仅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渠道,也通过操作利率来发挥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从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体系。
(三)提高审批效率,缓解商业银行负债端压力
金融机构在降杠杆的过程中,在资本补充、资产支持证券(ABS)发行、债券发行等方面压力较大,需要相关监管部门提高审批效率,缓解前者的压力。一是监管部门之间加强协调,提高股权融资补充资本、CLO发行等多部门审核品种的发行效率;二是在强化信息披露的基础上,简化绿色金融债、小微贷款流转等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品种的审核流程,提高审核效率;三是加快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二级资本债等长期限融资的审批进度,缓解其负债端压力。
(四)调整相关指标,适度增加合格抵押品范围
建议一是重点通过同业负债指标调控,使同业负债回归流动性管理本质,加强金融机构调研,分析市场主体无法满足监管指标的原因。二是适度扩大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抵质押品范围,并适当提高抵质押率,平滑关键时点流动性波动率。比如将商业银行保本理财等类标准化产品纳入抵押品范围,并提高同业存单、地方债等品种的抵质押率。在流动性指标中将地方债类同国债设定系数,缓解持有地方债对流动性指标的压力。三是要适当提高中长期负债的供给,包括允许发行1年期以上同业存单,推出更多中长期负债产品,优化市场上负债的期限结构,缓解商业银行长期负债压力。
作者单位:南京银行
责任编辑:罗邦敏 鹿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