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目标体系、实施路径、问责改进
2018-08-31赵立莹刘晓君
赵立莹 刘晓君
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目标体系、实施路径、问责改进
赵立莹 刘晓君
基于目标导向、协同育人、问责改进的思路,为研究生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三点建议:①分层落实立德树人目标,通过公民素质教育、学术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德才兼备的社会精英;②利益相关者全程协同参与,通过导师示范、课堂德育、文化引领等多元路径推进实施;③建立问责机制,保障育人效果,基于多维标准,建立信任激励机制,形成具有监督约束作用的质量保障体系。
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学术道德;理想信念
道德引领人类求真向善,道德引领社会和谐发展。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因此,春秋战国时期起,历代先贤就充分强调道德的力量,崇尚立德、敬业、博学、竞先。对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传承,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治国方略。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都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既是树人的手段,也是树人的目标。树人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的根本宗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也符合全人教育的发展趋势,更是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现实选择。研究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教育领域“立德树人”的最后一站。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过程及其效果,决定了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层次,也决定了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方向和速度。在研究生教育阶段通过多种途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公民素质和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将围绕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体系、实施路径和问责改进机制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推动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有效实施。
一、 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体系:公民素质、学术道德、理想信念
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总目标是提高研究生道德水平,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精英。“立德”,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立学德”。研究生的“德”即普遍意义上“道德”的传承和创新。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分为公德和私德。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道德,称私德;而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讲到:“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1]立德树人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做人修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现代公民教育。基于立德树人的核心内容和道德教育的层次性,具备合格的公民素质是对个人的基本要求,遵守学术道德是对学术人的特殊要求,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引领社会前行的必要条件。在此将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体系:第一层次是公民素质教育,第二层次是学术道德教育,第三层次是理想信念教育。
1. 持续进行公民素质教育
公民素质是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公民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的体魄、智力、思想道德总体水平,它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体现,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英国教育家纽曼认为:“如果一定要赋予大学教育一个切实的目的,我的主张是培养社会的好公民。”[2]美国教育家哈瑞·刘易斯在《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中强调,要通过一系列人文、社会、艺术等方面知识对学习者的哺育和启迪,引导年轻人深刻认识自己应对社会知恩图报,利用掌握的知识为人类谋福利,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3]。尤其在全球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增长,大学的目的从培养专业领域的精英人才拓展到提高公民素质。高校成为提高公民素质的主要阵地,研究生教育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合格公民,公民素质教育应列入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第一层次。研究生首先是公民,作为学历层次较高的公民,更应该在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方面发挥表率作用。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责任教育,法制教育,公德教育和人格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培养研究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具有较高的公共道德水准和谦让、感恩、宽容、自律、自省的习惯。在立德树人中培育具有健全人格的研究生,通过实施研究生公民素质教育,发挥高校对社会的引领作用。
2. 逐步落实学术道德教育
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第二层次是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学术道德是研究生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学术道德是道德范畴中的一种职业道德,是学术领域科学研究人员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4]。学术规范是保障学术研究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的一系列规则、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总称,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以及学科专业共同遵守的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学术引文、学术评价等诸多方面的规范[5]。研究生学术道德则是指研究生在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中必须遵守学术界所认可的道德、规范、法律等要求,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6]。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和评价机制对学术成果的过度重视,学术道德失范成为研究生群体最突出的道德问题。抄袭论文、捏造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成为研究生“学术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些问题的蔓延严重影响研究生学习过程、培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研究生作为专业领域学术共同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属于以追寻真理为共同信仰,以自我诚信为共同契约的集合体,应该恪守学术道德[7]。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的自觉遵守,是不同专业领域规范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术道德教育是研究生德育的核心内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包含学术精神教育、学术规范教育、学术责任教育、学术诚信和学术创新教育、职业操守教育等。具体表现为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和合理引用,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而不是随意抄袭和不规范引用。同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严谨地实施研究方案,合理收集可靠资料,深入挖掘数据、分析结果。在大数据背景下,能遵守数据使用的伦理道德,尊重和合理使用大数据。为了加强学术道德教育,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在新导师培训中细化学术道德规范内容,并让导师分组讨论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反复强调学术道德规范,并将“学术论文写作伦理与道德规范”列入研究生课程计划;在结果考核中,以学位论文审核为契机,逐级落实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责任,让各院系及导师组织研究生学习并讨论学术道德规范,在论文审核中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对论文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全校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撤销学位和导师资格。学校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发现研究生出现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投入学术研究的热情和能力。因此,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育研究生的学术使命和担当,教育研究生从事学术活动时要以追求知识创新、推动人类学术事业发展、为人类谋幸福为目的,不能将学术研究活动作为个人谋取名利的手段和工具[8]。只有培育研究生对学术执着的热爱和不懈的追求,才会使研究生和未来的学者自觉践行学术道德和伦理准则,形成严谨自律的学术共同体。
3. 分层实施理想信念教育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也应该是研究生的志向。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第三层次应该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决定一个人前进的方向,因此应该处于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最高层次,同时由于理想信念教育相对抽象,与研究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而处于道德教育的最高层次和最后阶段,建立在公民素质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之上。为此,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从2017年起定期组织“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讲座”,分别阐述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内容和实施路径,对研究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了国家道德、社会道德、公民道德,是国家、社会、个人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道德体系[9]。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需要立的是社会主义道德,培育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因为研究生只有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正确的社会合作体系,才能促进个人道德提升,形成家国情怀,只有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有自觉的学术追求和奉献精神,才会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永恒追求。
二、 实施路径:导师示范、课堂德育、文化引领
立德树人的重点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规范的养成,而行为规范是在具体的行为过程和行为方式中养成的[10]。因此,研究生道德教育应落实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是现代大学有效治理的主要特征,也是落实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因为只有多元主体的参与才能确保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研究生教育多元主体包括导师、任课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任何一方的缺席都有可能造成研究生道德成长的偏颇。导师示范、课堂教学、文化引领是多元利益相关者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施立德树人方案的主要路径。
1. 导师在指导中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责任主体应发挥立德树人的榜样示范作用。卢丽君指出:“导师只有以自身的育人自觉启迪学生的学习自觉,以自身的教育信念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念,以自身的坚定信仰去感召学生,才能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11]导师立德树人的榜样示范作用产生于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实践活动中,因此导师应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体系,尝试多样化的指导方式。柳礼泉指出:“导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丰富德育方法、创新德育实践,通过榜样示范作用促进研究生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12]为了落实导师在立德树人中的责任,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一些高校积极落实这一文件精神,如华中科技大学颁布了《华中科技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活动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导师立德树人工作的通知》《华中科技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和《高校教师师德警示行为“红七条”》,对导师的责任和底线做了明确的规定。导师可以根据文件精神,通过定期组织研究生交流会,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还可以选择有道德教育力量的书籍,组织学生阅读和讨论,借助人类共同的智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成长;最主要的是导师通过践行理想导师的道德标准,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关注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意见,鼓励学生的进步,宽容学生的不足,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让学生在与导师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向师性,润物细无声地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对研究生潜移默化地产生道德影响。
2. 教师通过课堂德育发挥课程教学立德树人主阵地作用
任课教师是对研究生影响最大的群体,因为研究生在学习阶段接触最多的就是任课教师,硕士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学习16门课程,每门课程32个学时,研究生与任课教师在一起的时间至少有500个学时。因此,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元视角对研究生进行道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课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政治课教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一是专业和理论基础知识扎实,能深入分析问题;二是掌握大量典型案例,讲解生动富有吸引力。但是长期以来研究生思想政治课德育低效,主要原因在于思想政治课脱离了学生的现实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青年人的成长发展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3]。研究生德育课程如果能贴近当前社会生活,针对研究生成才和发展的现实需求,就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课主阵地的作用。此外,专业课教师也是研究生德育的重要力量。专业课教师作为研究生在学习阶段的任课教师和未来职业领域的学术同行,在学术道德和职业伦理方面的教育更具有说服力。这一教师群体在课堂上通过分享学术领域的典型道德案例将会自然激发研究生对专业学习的动力和激情。为了扩大课堂德育的影响力,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组织全校精英力量,迄今为止组织了40次研究生德育课堂,从理想信念、学术道德教育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德育内容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
3. 学校营造立德树人的质量文化引导研究生道德自律
最有效的质量保障是组织内部形成自觉的质量文化。因此,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最高境界是通过质量文化建设引导研究生道德自律。人只有将道德内化于心,才能将道德融于日常行动,真正做到修身内化于心、律己外化于行。有了道德的驱动才建立了人类的和谐社会;有了道德的要求才有了社会群众团体组织;道德的体现,使人们自尊自重自爱,人人修身自律,躬行实践;道德的鞭策,营造人与人的生活空间[14]。研究生既是立德树人的客体,也是立德树人的主体,只有研究生充分认识到立德的功能,才会自觉接受道德规范和约束,并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研究生道德自律养成最基本的手段是:①学校的规章制度约束,②导师及授课教师的道德教育和影响,③校园文化的引领。文化是组织在发展中形成的行为习惯,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紧扣时代脉搏,契合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通过提“神”、铸“魂”、升“温”,承担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15]。文化育人润物无声,影响深远。因此,高校领导应该将立德树人融于大学精神,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道德力量,组织高质量的道德教育学术论坛,邀请道德模范进校园,弘扬中华民族仁爱、诚信、友善、和睦、自省、公平、正义等优秀传统。通过营造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引导研究生将立德树人的目标内化于心,外显于学术研究的实际行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 问责改进:多维标准、信任激励、监督约束
问责改进的主要手段是建立并实施有效的评价机制。有效的评价机制虽然不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却是推动立德树人顺利实施、保证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多元主体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体系建立评价标准,在评价机制运行过程中寻求问责与改进功能的动态平衡,建立具有多维标准、基于信任、旨在激励改进、适当监督约束的评价机制,成为研究生教育落实立德树人任务问责与改进的现实选择。
1. 多元主体围绕立德树人核心内容建立标准
评价的有效性来源于指标体系与质量的相关性[16]。建立与质量密切相关的指标体系首先需要确定参与指标确定的多元利益相关者。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协调进行是评价有效运行的有力保证。参与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评价的主体既包括外部评价机构的专家、学者、领导,也包括导师、教师、学生、辅导员、行政领导、雇主、家长等多元利益相关者。因此,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效果评价指标应该充分征求多元评价主体的意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别让评价主体通过多元视角确定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考核指标及其权重。其次需要根据立德树人的目标厘清评价的核心内容。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包括公民素质教育、学术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立德树人的实施主体包括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和行政领导,实施环节包括导师指导、课堂教学、文化育人等。综合评价时应具有多元视角,基于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责任主体和实施过程建立指标体系,见表1。
2. 建立基于信任、致力于改进的立德树人质量保障机制
质量保障旨在通过质量监督对评价对象进行问责并帮助其改进。监督虽然是问责和约束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其具有控制性质而遭到潜在的抗拒。控制会降低人的自主性活动,基于控制的质量系统会削弱人的内在激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既是技术问题,也是道德问题。质量保障不应该局限于系统或技术层面,而应该置于人的内心,要激励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共同营造信任的学术氛围。Morley认为任何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质量保障体系都比持续监督效果好。因为信任会形成相互之间的承诺,是面向未来促进相互学习的过程。完善的基于信任的质量保障体系更有效,信任会降低监控的成本,激励被信任者的内在动机,更具有创新性和改进功能[17]。因此,研究生教育管理者应该致力于建立基于信任的立德树人质量保障机制,关注如何在保持信任和自由的情况下实施立德树人的问责和改进,充分调动立德树人实施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内部自评的作用和外部评价的反馈改进功能。①发挥立德树人实施主体自评的作用。大学是自治的学术组织,建立有效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做到学术自律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核心任务[18]。自评是个体将自己的绩效与理想目标或他人相比以改进实践的活动。自评充分体现了质量保障对教师的信任。每年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根据立德树人的目标和指标体系,对自己在立德树人中的实践活动和效果分别进行分析和评价,参照理想标准进行批判反思,提出改进措施和计划。尊重自我评价的结果是对评价者最大的信任。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基于不同主体评价的结果,组织管理者、专家、同行和学生进行评价,对于评价中发现的优秀案例,进行整理和深度描述,建立案例库。同时,研究生院对于立德树人不同的行为主体,包括导师、教师、研究生制定立德树人的奖励标准和办法,通过征文对立德树人事迹进行真实、深入、细致的描述,充分发挥立德树人先进个人的榜样示范作用。②发挥评价反馈改进功能。在高校内部只有持续实行质量保障和质量改进才能提高教育过程的质量[19]。反馈是学习和改进的必要组成部分,反馈的目的在于填补实际绩效和理想绩效之间的鸿沟。反馈功能因学习环境、学习者需求、任务目标不同而有差异,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反馈形式。研究生院对于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类,建立立德树人反馈改进工作坊,分专题和被评价者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充分发挥立德树人评价的反馈改进功能。通过实施基于信任的质量保障和充分发挥其反馈改进功能调动立德树人实施主体的内在动机和创造性。
表1 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多维评价标准
3. 多元参与,严格执行监督问责机制
尽管控制式的监督问责会削弱人的内在激励,使教师丧失职业自由、失去信任,影响同行关系,但是必要的监督和问责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措施。因为根据经济人假设理论,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与组织目标相矛盾,必须用强制、惩戒的方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工作。对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实施主体同样也需要严格的惩戒和问责机制。长期以来的问责缺失和过度信任,导致研究生教育出现一系列问题,研究生导师的道德滑坡、导学关系异化对研究生身心造成严重伤害,师生学术道德失范、课堂教学管理松散等现象严重影响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对这些突破研究生教育道德底线的问题,只有严格执行多元参与的监督问责机制才能保证通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①严格执行导师动态管理制度。按照立德树人评价标准,定期组织多元主体对导师进行评价,对出现学术道德失范、指导投入不足、师生关系异化问题等不合格的导师要及时取消资格或限期整改,并在全校范围内通报,充分发挥预警和惩戒作用。②持续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建立研究生教学督导组,随时深入课堂按照立德树人标准评价课程教学效果,并鼓励研究生通过网上评教和质性评价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判断和文字描述,对于不合格的教师和课堂教学及时通报批评,必要时停课整改。③不断细化研究生德育评价和管理。将立德树人指标作为研究生评价的重要指标,对于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缺乏公民基本素质的研究生,采取一票否决制,必要时取消其学习资格或学位证书。对于违规的教师和学生只有严惩才能发挥警示作用。通过严格的监督和约束,保证多元主体坚守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质量底线。
[1] 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 (2014-05-05).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05/05/ nw.D110000gmrb.
[2] 纽曼. 英国宗教领袖、教育家纽曼的教育主张[EB/OL]. [2017-09-2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d160c00100 p359.html.
[3] 刘易斯. 失去灵魂的卓越[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
[4] 江新华. 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5] 王沙骋. 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长效机制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11(1): 68-71.
[6] 武晓峰. 我国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3): 18-23.
[7] 冯涛, 陆根书. 实践主体的回归与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转向[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4).
[8] 江新华. 学术道德的本质、失范与教育[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8: 26.
[9] 李建华, 夏建文. 立德树人之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5.
[11] 卢丽君.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理论学习实效提升策略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3(12).
[12] 柳礼泉, 王俊玲. 立德树人视域下研究生导师德育自觉的提升路径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 2016(2).
[13]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 (2016-12-06).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 c-1120082577.htm.
[14] 高德胜, 王瑶, 单丽. 试论习近平道德观: 认知定位·功能体现·路径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6).
[15] 蔡红生, 胡中月. 立德树人, 新时代大学校园文化的神圣使命[EB/OL]. (2017-12-14). http://news.gmw.cn/2017-12/ 14/content_27097016.htm.
[16] 赵立莹. 效力诉求: 美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演进[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4.
[17] MORLEY L. Quality and power in higher education[M]. Buckingham: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3.
[18] 赵立莹. 从CGS《研究生教育2030: 展望未来行动指南》看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改革路径[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3).
[19] KHAWAS E L. Quality assurance as a policy instrument: what’s ahead?” [J].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2013, 19(2): 248-257.
2018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一般项目“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问责改进路径研究”(编号:BIA180212)
10.16750/j.adge.2018.08.010
赵立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后,西安 710055;刘晓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管理学院教授,西安 710055。
(责任编辑 周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