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形成性考核方式探讨与实践※
2018-08-31田艳霞
田艳霞
(河南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教研室,河南 郑州 450046)
1 中国医学史课程性质和考核方式
中国医学史是一门讲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的课程,教学对象主要是医学专业的一年级新生。它不仅要向学生介绍中医药学发展的历史,还有着引导学生入门、启发学生掌握中医思维能力的作用。它不同于其他医学基础课程,不以传授医学基本知识为目的,因此,传统的以掌握知识熟练程度作为衡量学生成绩标准的考核形式,就不太适合该课程的考核。
形成性评价,主要针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来做出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该概念于1967年由美国哈佛大学的斯克里文在其所著的《评价方法论》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其引入教学领域[1]。采用这种考核方式,能够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医学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采用这种考核方式,更加相得益彰。
2 中国医学史课程形成性考核具体实施方式
2.1 形成性考核项目构成及分值 2009年以来,河南中医药大学医学史教研室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结合中国医学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对该门课程考核形式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在其后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持续地根据教学效果、学生反馈、考核成绩等,不断修正考核项目的构成和分值,最终形成了形成性与终结性考核并重、口头测试与书面测试结合,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并行的考核方式。
该课程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体现于中国医学史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
项目一:包括考勤、提问等方面内容。
项目二:包括平时作业、阶段性测验等方面内容。
项目三:包括专题讨论、小组学习、学习记录、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面内容。
项目四:期末考核,包括其它自选形式考核方式。考核成绩所占比例如表1:
表1 各项目所占比例 (%)
2.2 考勤、提问的考核 形成性考核方式强调的是将测评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以此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授课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内容,我们对这部分考核采用的是考勤和提问两种形式,每项分别占总成绩的10%。考勤采取由老师不定时点名(包括课堂随机提问和随堂作业,分数分别计入考勤和其他相应考核项目),班长课前全班点名两种形式进行。老师的随机提问和随堂作业,如果学生没在课堂也算缺勤。考勤成绩满分10分,学生1次不到扣4分,学生3次以上 (含3次)未到,考勤成绩为0分。教师通过提问这种考核方式可以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情况分别给以相应分数,满分也是10分。中国医学史在我校一般都是大班授课,因此老师要尽量保证每位学生回答1~2次问题。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可酌情加分。
2.3 平时作业考核 布卢姆认为,形成性评价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当学生学习每个单元的科目内容及各种行为时所能向他们提供的帮助。在单元教学结束时,可以采用单元阶段性形成评价。具体的方式可以采用单元测试或小考的形式,来检查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以便改进措施,使下一单元的教学能顺利实施[2]。我们在这一项目设置了平时作业这一考核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对前一阶段教材学习的掌握情况,除了测试一些重要医学史人物、著作、事件及医学发展规律之外,还会以指导学生查找资料、撰写医学史小论文等形式进行。一般每学期根据教材进度会设置2~3次作业,其中有一次会安排在随堂进行。随堂测试有两个目的,一是对学习内容进行阶段性测试;一是可以结合项目一进行考勤,不用次次点名,引起学生反感。通过学生平时作业的写作,达到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2.4 讨论课考核 我们将讨论式教学方式引入中国医学史课程教学中,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课堂之上和课堂之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此项考核可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教研室在学期初集体备课时,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拟定出本学期所要讨论的题目,具体以小组讨论、分组辩论和PPT展示三种方式。如第一章“医药起源论”就采用了课外讨论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课外查找资料、总结观点,然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形成小组的观点,最终课上展示。对一些热点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近代中西医发展之路”“如何认识中医科学性”等可组织学生演讲或辩论。同时,在学期之始,我们会给学生一个医学古籍的书目,学生从中选一本进行课后阅读,然后以“读医书,谈心得”来做个人的PPT展示。讨论式教学方式可以促使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让学生去思考,去研究,通过讨论辨析,可以更清楚、更深刻地理解正确的认识,摒弃错误的观点,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此项考核指标占总成绩的30%,每次可根据情况分别给以优秀10~9分,良好8~7分,及格6分,不及格5分以下等四种情况。
形成性评价还注重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因此在考核过程中,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增加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方式。学生自评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策略,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等做出的一个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之间所做的评价。为了减少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我们将每一个评价标准进行量化,如讨论课量化计分标准如表2。
表2 讨论评分细则
再如讨论课前自主学习环节,也量化为相应分数,以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查找资料,形成记录10次以上者得5分,小组学习1次不到者扣2分等。
2.5 期末考核 期末考核采用三种形式的考核方式,教师可根据本学期教学的总体情况和所教学生的学情,选择其中一种。一是书面开卷考试方式,主要考察学生通过一个学期以来的学习对中国医学史深入理解的情况。第二是学校医史馆现场考核。医史文物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能补充、完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中医药发展史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真实地感知中医药史,全面掌握所学知识,教学效果明显。2013年我校新医史博物馆建成后,开始逐渐重视其在医学史教学的作用,适当安排学生在医史博物馆上课。然而,授课方式还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只不过换了一个“课堂”,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然而并没有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研室总结经验之后,把博物馆教学纳入到考核评价之中,要求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参观博物馆,然后根据博物馆的文物,准备与讲解某一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情况。讲解完毕后,讲稿和前期准备材料要作为期末作业上交。分数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现场讲演得分,一是讲稿得分。两者相加为期末考核分数,
总之,中国医学史形成性评价考核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包括考勤、提问、作业、小测验、课堂讨论、课下小组学习,期末博物馆实践等,注重学生互评、自评,统一评价标准,量化计分,以减少教师主观认识的偏差和随意性,力求评价客观、准确、公正,评价记录留存教研室存档备查。通过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的实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提高学习效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