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习作生活化教学的认识和探索

2018-08-30余丽英

教师·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课堂模式

摘 要:作文即生活,小学生的作文应反映小学生的心灵与生活。而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存在着习作内容假、大、空,习作语言成人化等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现象。习作生活化教学能帮助儿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什么是习作生活化,为何要将习作生活化,怎样实现习作生活化三个方面论述,揭示了习作生活化的内涵、特征,阐述了习作生活化的导写领域、导写方式以及课堂模式,对一线教师的习作教学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习作生活化;导写领域;导写方式;课堂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4-20

课题来源: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习作生活化导写研究》(XJK011BJJ03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余丽英(1964-),女,长沙理工大学子弟学校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本科。

顾黄初先生说:“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顾先生的意思,语文这门工具性学科是紧密服务生活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联系生活。而“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呢?是教学生作文。提到作文,叶圣陶先生曾强调:“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做成什么文字。”可见,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习作生活化有利于提高习作水平。基于此,笔者近年主持了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习作生活化导写研究”,对习作生活化导写略有认识和探索,摘要分享如下。

一、什么是习作生活化

“生活化”是将学生从抽象的课本和封闭的课堂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接触、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获取知识。

“习作生活化”是将习作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以课堂学习为圆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把习作教学同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习作过程变成学生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从而使习作个体自发地、主动地对自己的生活进行真实的记录。

二、为何要将习作生活化

作文即生活,小学生的作文理应反映小学生的心灵与生活。而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存在着习作内容假、大、空,习作语言成人化等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现象。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下:

1. 学生的原因

(1)生活单调,无话可写。受应试教育和教育发展还没有完全实现均衡的影响,不少家长只关心孩子成绩好不好、能不能升名校,节假日给孩子报了各种特长训练班和补习班,致使孩子学习时间长、负担重,生活单调而无话可写。

(2)缺少感受力,无话可写。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不少孩子因认知水平有限,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而无话可写。

(3)有感受不会写。很多孩子虽然对生活有感受,但缺少语言积累和表达技巧,有话不会写。

2. 习作教学低效的原因

(1)目标过高,忽视认知水平。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作文教学要求存在着超标、拔高,与小学生认知水平不符的现象。我们常常要求一个生活阅历和经历尚浅的小学生,写出的作文既要有思想意义,又要有一个怎样的开头,怎样的结尾,应该运用哪些修辞手法、写作方法等,导致学生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让学生普遍觉得作文是一件很难的事、很苦的事。其实,小学生写作文只是初学乍练,还只能算是一种习作,缺点、毛病自然很多,这是很正常的,我们为何不能降低要求,以鼓励的、包容的、呵护的、赏识的态度来激励它、引导它成长呢?

(2)过程封闭,忽略生活观察。一般情况下,我们的作文教学都是老师教完一个单元之后,根据本单元阅读课文提炼出几点要求,要求学生模仿本单元阅读课文的方法用一节课写一篇作文。很多学生在缺少必要的生活观察的情况下要当堂完成一篇作文,唯有依靠范文去编造。尽管很多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遥远了,但不论是政治家的言论,还是先进人物的事迹,都会被学生拿来模仿。这样从课堂到课堂、从课文到作文的训练方式,几年乃至十几年,学生写出的作文太像课文,没有个性;学生习作不是出自生活的需要,而是“生产”的需要,就像工业化流水生产线出来的产品。

(3)要求趋同,忽略个性差异。我们往往要求有着不同个性、情感、意志、爱好的学生,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保持相同的倾向性,过多地關注思想价值和主题意义,很少关注学生的真实情感。

三、怎样实现习作生活化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教师要转变习作教学观念,从学生生活入手改进习作导写方法,走习作生活化教学之路。具体做法如下:

1. 理解习作生活化的内涵

(1)生活中有什么就记什么,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就录什么,生活是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的。

(2)习作要真、实、趣,即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体现童真、童趣。

(3)习作训练经常化、随时化,因为习作是生活的需要,是生活的一部分。

2. 把握习作生活化教学的特征

习作生活化的教学有何特点?或者说它与非生活化的教学有何不同?

(1)教学目标设计:基于学段要求,指导学生真实记录生活,表达童真、童趣。

(2)教学内容设计:贴近儿童生活,提供儿童喜闻乐见或有真切感受的题材。

(3)教学方法设计:基于认知心理激发兴趣,基于生活体验指导观察表达等。

(4)教学效果追求:想说、会说,表达童真童趣。

3. 确定习作生活化的导写领域

学生害怕作文,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找不到可写的内容。因为没有养成观察的习惯,认识生活的水平也欠缺。因此,我们必须从培养孩子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做起。如何确定导写领域?作文即生活,孩子的生活领域就是我们的导写领域。

(1)发现校园生活。学生一天中有六个小时在学校里度过,他们在学校里学习、游戏,经历着快乐或烦恼,体会着温暖和关爱。校园生活是学生习作素材的重要来源。①环境之美。环境是隐性的德育课程,校园总是充满人文气息。老师们经常带学生课间去观赏,引导学生发现校园环境之美。②交往之美。集体生活是学生成长的乐土,那些发生在同伴之间、师生之间,闪烁着爱和童真的交往故事,都可以启发学生写进作文中,收到习作和育人双赢的效果。③活动之乐。校园课外活动如校园科技节、六一儿童节、班队活动观摩、军训、春游、秋游、有趣的课间游戏等,都使得学生的校园生活精彩纷呈,带给了学生们真实快乐的体验,教师可在活动前或者活动后介入指导,让学生用文字及时记录这难忘的校园生活片段。

(2)发现家庭生活。家是温馨的港湾,学生的父母、爷爷奶奶、兄弟姊妹等与他们朝夕相处,彼此之间有着许许多多的矛盾故事,记叙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亲人,抒写浓浓的亲情,是训练学生真情作文的良好契机。

(3)发现社会生活。包罗万象的社会是个大熔炉,教师可从多方面指导学生关注新闻、社会消息,如上学、放学回家路上的见闻,家长带学生进入的各种社交场合等,观察形形色色的人和新鲜有趣的事,开阔眼界,丰富知识,给习作注入时代生机和社会活力。

(4)发现大自然。大自然是滋养和抚育生命万物的温床,是人类成长的摇篮。我们应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观白云悠然、鲜花绽放、草儿跳舞;赏日出日落、月缺月圆、群星闪烁,等等,发现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5)发现自己。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发现自己,随时记录自己的成长故事和自己认为有意思的想法,一定能让习作充满童真、童趣。因为学生天真可爱,本身就是很好的习作素材。

4. 探索习作生活化的导写方式

习作生活化教学应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找到生活与表达的连接点作为教学切入点。经过思考,我们发现,生活与表达的连接点就是观察、体验,而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方式是再好不过的习作教学切入点。于是,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创设看、听、吃、玩等生活化情境,现场对学生进行观察、体验、表达的指導,由此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进行同类习作的课外练笔。如此循环反复用“看中写、听中写、想中写、玩中写、做中写、吃中写”等多种方式训练学生习作,较好地解决了“如何写”的问题。实践证明,这样的训练学生有话可说,真实有趣,学生喜欢;这样的训练目标集中、好操作,及时有效,教师乐意。

5. 建立习作生活化的课堂模式

(1)长期积米式:长时间观察体验,下笔成文。(2)现场找米式:课堂现场开展活动观察体验,下笔成文。(3)打开米仓式:用创设语言情境等恰当的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生活储备,下笔成文。

第一种模式侧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第三种模式侧重培养学生快速应对各种书面表达任务的能力,如课堂命题作文、考场应试作文等。而要培养学生以上习惯和能力,第二种“现场找米式”课堂模式是关键,也最受师生欢迎。因为第二种课堂模式中师生同步体验活动过程后,教师的指导评价更直观到位,学生的表达练习更及时有效,习作水平提升更快。因此,我们以现场找米式课堂模式为重点,现场教会学生写各类习作的方法,以此启发和辐射长期积米式的观察习作和打开米仓式的命题习作,收效不错。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金成林.陶行知教育文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李家栋.语文生活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

[3]邓湘子.发现作文.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版.

猜你喜欢

课堂模式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些技巧
高三数学“先考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宽与活小学教育阶段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改革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