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民间资本参与PPP困境

2018-08-30吴亚平

商周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社会公众民间资本

吴亚平

对于不具备专业优势但投融资能力较强的民间资本而言,通过设立或认购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间接投资参与PPP项目,也是一种可行的路径。

为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国家有关部门在PPP政策文件中也提出了明确的政策导向,2017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还专门发布了《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的指导意见》(简称“民十条”),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和相关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要求,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和动力,促进民间资本更好地参与PPP项目,需要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共同努力。

对民间资本来说,首先要注重练内功、提升能力。支持引导民间资本通过PPP模式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对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乃至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在PPP项目社会资本方的准入方面,并不意味着民间资本拥有超过其他社会资本方的“特权”。

公平竞争是对包括民企、国企乃至外资等各类投资主体的共同要求。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方面,国家也专门提出了相关要求,包括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限制民间资本参与、合理确定PPP项目社会资本方资格和科学设置评标标准等。

这些政策要求虽然首先是对地方政府实施PPP项目前期工作尤其是社会资本方遴选工作的要求,但也为民间资本投资参与PPP项目指明了道路,即“练内功”从而提升PPP市场竞争力。具体而言,民间资本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定位并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在投资、建设、运营等不同环节提高投融资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信用水平等综合能力,从而获得相对于其他社会资本方的比较优势。

另外要注重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不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行业领域的PPP项目,技术经济特点不同,项目投资规模不一,投资回报机制、主要风险因素、建设和运营管理要求等也不尽相同。

从民间资本来看,各主体的投融资能力、专业技术水平、建设和运营管理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和信用水平也不一样,对投资领域、投资区域、投资回报和投资风险的偏好不尽相同。民间资本这种“能力错配”和“投资偏好错配”无疑对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构成了很大影响和制约。

实践中,民间资本面临的所谓“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问题,看似地方政府对民间资本的一种所有制偏见或歧视,很大程度上也与民间资本自身“能力错配”和“投资偏好错配”直接相关。针对这两种“错配”问题,为更好地参与PPP项目,民间资本要积极创新参与方式方法,包括通过强强联合、混合所有制、中外合资等方式,实现民(企)一民(企)、民(企)一国(企)、民(企)一外(企)的协同协作和优势互补。对于不具备专业优势但投融资能力较强的民间资本而言,通过设立或认购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间接投资参与PPP项目,无疑也是一种可行的路径。

民间资本注重诚信建设、增强社会责任感是落脚点。PPP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PPP项目持续安全稳定运营直接涉及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地方政府在选择社会资本方时对民间资本难免存在不同程度的不信任。

民间资本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公共服务质量和社会公众利益为重,切实履行PPP合同约定,确保PPP项目持续安全稳定运营,为社会公众提供符合预期数量质量要求和安全稳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民间资本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严格自律,加强对PPP项目在环保、安全、职业病等负外部性问题的管理和控制。与此同时,民间资本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主动披露和宣传业已履行的社会责任,提高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信任度。

为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诚信建设,建议民间资本PPP项目公司可参照上市公司的相关做法,每年发布PPP项目“社会责任报告”,对与PPP项目直接相关的安全、环保、职业病和公共服务绩效考核等情况,以及项目的经濟、社会、环境等效益和影响等信息,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并通过所在地政府网站和主要媒体向社会公众及时披露。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体制政策室主任、研究员)

猜你喜欢

社会公众民间资本
努力给社会公众求证事情的真相——以金华晚报《求证》栏目为例
社会公众二孩生育影响因素研究综述:2003—2015
VR 资本之路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社会公众视阈下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基于武汉市的调查
高人隐藏在民间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