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的大格局思维

2018-08-30滕兆鹏

商周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苏州人政绩观动能

滕兆鹏

苏州的发展历程证明.只有“小我”利益、短期利益退后一步.城市的格局和眼界才会向前迈出一大步,从而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公元257年,西晋才子潘岳在经历了仕途沉浮后写下了《闲居赋》,把自己官场失意的原因归结为“何巧智之不足,而拙艰之有余也”,不知是刻意美化自己,还是他真实的思想。后面的故事证明,正是“望尘而拜”式的“讨巧”和过重的功名心断送了他的性命,可惜他至死不悟;一个多世纪后,同样官场失意的王献臣以《闲居赋》中的“拙政”命名了他在姑苏城的园林。姑苏雅士文征明在《王氏拙政园记》中刻下“枕中已悟功名幻,壶里谁知日月长”的诗句,是否表达了王献臣对“拙政”的理解,已未可知,但他们对“拙政”的集体性反思无疑已经渗透进了苏州人的集体潜意识。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反思,如今的苏州人才多了些经济上的务实,少了些官场的功利?与北方一些城市的官员相比,在他们身上,多了些“做事”的“拙朴”,而少了些“做官”的“精明”。

从时间的维度看苏州40年的发展历程,这种感觉更清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集体经济到上世纪90年代的园区经济,再到新世纪的苏州模式,一路走来,苏州一直走在改革的最前沿。苏州人在一系列荣耀面前却一直低调且清醒着。早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到来之时,就开始布局苏州经济的动能转化,笔记本代工在2010年被动转移的时候,新型显示、人工智能顺势填补了这一空白。不仅如此,在这一轮转型中,以新能源、生物技术、新医药、高端装备为代表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成为引领苏州经济升级的新动能。正如苏州市专家咨询团负责人方世南的评价,苏州经济的转型升级就像种树,超前谋划、梯度布局、注重培育、保持耐心、持续推进。如此,才有了今天的苏州。

与苏州的“种树”精神比较.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备受诟病的政绩工程、新官不理旧政等行为,更值得我们深思。一篇关乎城市经济发展民生大计的大文章,主题被反复更换,有一个华丽的开篇,怎么收尾已与己无关。且不说文章开头和谋篇布局是否精彩、合理,即便是篇好文章,继任者也大都不愿只做个续写者.在前任的光环下成为续貂的狗尾,都愿以开疆辟土的奠基人形象载入功名册。在这样的政绩观的驱动下,城市空间的拓展成为历任者的主攻方向,以各种园区、科技谷、产业带之名南征北战,东奔西突,有了可开发的土地便有了做大文章的资本,一篇新文章就这样又破题了……于是我们看到一片片园区轰轰烈烈地奠基,各类与地产相关的公司如苍鹰般聚集到这片土地上抢食猎物,待瓜分完毕,群鹰飞起,静默的建筑一如满地的白骨……而主角——需要耐心耕耘和培育的产业体系——成了站在墙角备受冷落的“丑媳妇”。

或许正是摈弃了狭隘的政绩观,苏州市政府才能超前布局,做大格局。在我们浩浩荡荡学习苏州模式,热火朝天大规模招商引资的时候,苏州已经在思考如何摆脱因为土地受限而受阻的外资依赖路径,转而寻找新的产业动能;在我们探讨如何破解由于行政隔断而形成的“诸侯经濟”难题的时候,苏州工业园已经在2002年开始在省内、国内、甚至是国际布局,从省内的苏相、宿迁、苏通产业园,到新疆霍尔果斯、西藏拉萨,继而到白俄罗斯、阿联酋——苏州在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大的格局中找到了城市发展更长远的价值。

在苏州采访时一直在想,是怎样的一种积淀和顿悟转换了苏州人的思维模式,让苏州人从小桥流水的封闭型园林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经济舞台?此时,恰逢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的审议,他阐述了对“功成不,必在我”的理解: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后真正的评价。这段话如醍醐灌顶,于是,答案渐渐浮出水面。

苏州的发展历程证明,只有“小我”利益、短期利益退后一步,城市的格局和眼界才会向前迈出一大步,从而得到更长远的发展。所谓“大巧若拙”,“巧”与“拙”,在当下与未来的时间轴线上是辩证的同体,当下的“巧智”或许是明天的伤害,而眼前的“拙艰”或许正是未来的福报。城市经济的发展是直接关乎百姓幸福的大文章,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默默耕耘,只有立足人民的利益、放眼城市永续发展,而不是把个人的政绩放在心头,城市的未来才可能是我们期盼的样子。

由此想到我们山东的新旧动能转换,我们需要推动产业升级的新旧动能转换,但动能的转换是不是更需要我们从“做官”到“做事”的政绩观开始,从“政绩驱动”到“初心驱动”动能源开始?因为,“初心”才是一切动能的源泉。

猜你喜欢

苏州人政绩观动能
“鲜”是苏州人的执念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入静止观的苏州人
树立正确政绩观
树立正确发展观、政绩观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盐业落地生根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
张建霖
一本杂志和她的生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