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野圭吾早中期作品的主人公人物形象与叙事手法对比

2018-08-30马乐徐骞魏嘉赓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叙事手法对比人物形象

马乐 徐骞 魏嘉赓

【摘 要】近年来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备受青年人的欢迎和喜爱,其作品四次入围并一次获得日本小说大奖直木奖,同时多次被日本、韩国、中国等亚洲国家翻拍成畅销影视作品。通过对其早期与中期代表性作品中人物形象及叙事手法的对比分析,研究其创作风格及立意,并加深对日本推理小说的了解与认识。

【关键词】東野圭吾;放学后;恶意;嫌疑人X的献身;人物形象;叙事手法;对比

一、作者简介

东野圭吾,日本著名作家,1958年生于大阪,直木奖、推理作家协会奖、江户川乱步奖、本格推理小说大奖等日本重要文学奖项得主,出道20余年来作品逾60部。

早期作品多为精巧细致的本格推理,随着写作功底浸润日深,涉及领域也不断延伸。后期笔锋越发老辣,文字鲜加雕琢,叙述简练,情节跌宕诡异,故事架构奇特,擅长于从故事情节中剖析社会现象。

二、早期作品风格与中期作品风格简述

(一)早期风格(1985-1990):本格推理为主,社会分析为辅

1985年东野圭吾凭借《放学后》一举拿下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后,开始了他自己的专职作家生涯。《放学后》也是传统意义上的推理小说,注重逻辑推理解谜,主要以弗里曼经典模式“提出问题——展示数据——了解真相——验证结局”为主要结构进行情节展开,揭露了当时社会对青少年生理和心理问题的忽视及校园歧视的社会问题。

(二)中期风格(1990-2006):本格推理的颠覆与重构

走上专职作家的东野圭吾之后的作品却差强人意,《十字馆公馆小丑》被大众批评、其自信之作《鸟人计划》被编辑无视。东野穷则思变,不再注重逻辑推理,而是往着重刻画人性和心理方面转型。《恶意》可谓其转型成功的标志。此书一出,一时洛阳纸贵,也渐渐开始形成了中期的写作风格。

三、早期与中期主人公人物形象的构建对比

(一)人物形象的分类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根据特性将人物划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反之,扁型指人物性格刻画比较单调,好人就好到底,坏人就十恶不赦,缺乏人物性格的变化和复杂人性的表现。

(二)构建对比

《放学后》是东野圭吾早期的成名作,其中的主人公前岛没有明确目标,抱着试一试的念头采纳母亲的建议进入清华女高教书。但他从一开始便说"我根本无法理解她们的想法",认为教师和学生是不同的物种,他都无法理解,以此为由拉开了与旁人之间的距离。他无法理解其他教师对学生的管教,也厌烦同事的话中有话,他觉得自己没有正义感又对同事村桥的言论感到不满,充满矛盾。面对女学生阳子的求助置之不理,对待沉浸在怀孕欣喜中的妻子裕美子冷言以待。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前岛的行为、心理和对待他人的态度,刻画了一个自我、自私又现实的形象。

而《恶意》和《嫌疑人X的献身》中的主人公刻画则显得更加丰满。

《恶意》中主人公野野口修是创作儿童文学的小说家。“好友”日高邦彦在生活上和工作上都帮助过他,他却因其在文学的成就而嫉妒得发狂心理扭曲甚至杀害了日高。该书在故事发展不到三分之一之处,作为凶手的野野口修就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但对犯罪动机含糊闪烁。“就是看他不爽”的杀人动机将“人性”中深沉的恨意展露在读者面前,让人不寒而栗。与之相对,该案中被害者日高邦彦是畅销小说家,他开朗、善良、富有正义感。虽然早期他遭受校园暴力,但富有正义感的他没有屈服强权,依旧是“不管对谁,总是非常亲切。”这正与野野口修形成了对比,野野口修由于自己的懦弱不堪却拥有极强的自尊心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而另一主要人物加贺恭一郎,平时笑容爽朗,然而在搜查现场却是目光犀利。虽不算能言善道,亦非沉默寡言,性格沉稳严谨而重情重意,颇具领导气质。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他发现了野野口杀死日邦的动机是因为日邦有其曾经参与一起强奸事件的证据。东野圭吾通过对这三位主要人物的描写,使故事更加有趣生动,也渐渐明晰了犯罪动机。

《嫌疑人X的献身》中男主人公石神哲哉因家庭原因事业止步于一名默默无闻的高中数学教师。他可以为挚爱牺牲自己,同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也可以毫不怜惜地夺取他人的性命。在石神身上恬淡静美与残忍决绝这两种特性有着矛盾地结合。身为数学天才的他失去了生存欲望,而邻居的母女给其新的理想,他希望保护她俩来报答心灵被拯救的恩情,正是这个保护欲望推动了整个故事发展。

与《放学后》相比,《恶意》《嫌疑人X的献身》中很明显地感受到作者花了更大的篇幅着墨于人物的心理描写上,同时塑造人物形象及情感方面都留有大量空白等待读者自己在与文本的交流中想象,不再追求一味地设置疑团与解答,转而关注人性的变化以及所产生的悲剧。中期作品沿用了东野圭吾惯用的,以平实细致、洗练犀利的文字描写来渲染烘托氛围的同时,又站在一个全知的视角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并通过心理变化的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

四、早期与中期叙事手法的分析

(一)叙事手法的分类

推理小说的结构可划分为两种:单线和多线。单线结构即前文中所说主要以弗里曼经典模式推动情节的展开。多线结构则是指小说中有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线索齐头并进,互相参照补充。通常此类作品情节复杂、人物众多。

以视角的角度划分则可分为三种:非聚焦视角(上帝视角)——读者了解书中人物的一切;内视角(第一人称视角)——读者以主人公的角度观察事件;外视角(第三人称视角)——读者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事件。

(二)叙事手法的升华

《放课后》全程通过内视角来推动情节发展,作品内容带有极为浓烈的主人公性格色彩。从主人公的言行举止及心理活动变化来体现人物性格。全文以时间顺序推动事件,逐渐将事实真相呈现出来。此时东野圭吾还未脱离传统推理小说通过推理得出答案的写作模式。

中期作品则在叙事手法上进行了创新。在《恶意》中,作者采用双线外视角的形式,以犯人与警察两个角色的视角来构成全文故事。此时东野圭吾的叙事手法已经逐渐加重心理描写。凶手的日记,警察的调查报告,都流露出时间发展过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读者一开始就能了解凶手的真正身份,将对其作案动机与作案手法产生更大兴趣。同时,对警察这另一条线索的描写,也能表现出正邪两方的斗智斗勇,让故事内容更加富有戏剧性,增加阅读趣味性。

而在《嫌疑人X的献身》中,东野则采用了非聚焦视角(上帝视角)来构成故事。在小说一开始便已得知事件的凶手,但与《恶意》相比则更明显侧重于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描写:主人公因为爱而伸出援手,因为嫉妒而产生憎恨,最后为了保全对方而不惜贬低自己为变态杀人狂。这种对心理描写的细腻感是东野之前的作品所没有的,与其说《X》是一部推理小说,不如说是深度剖析心理的心理学小说。

由此可见,东野圭吾其作品叙事手法有愈发侧重于心理描写的倾向。这种重心理描写手法的好处在于比传统的推理小说模式更加有趣味性,与循序渐进的事件相比,更能将读者带入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心理活动,如同面对一张待完成的拼图,需要读者自己在人物心理活动中寻找线索,来揭露真相。

五、结语

东野圭吾的早期作品与中期作品,从最初的单纯地设置巧妙的推理谜题,后来的跌宕起伏的情节,到最后渐渐把重心转移到关注人性与社会的方面,其笔下的人物形象也愈发立体,叙述手法也愈加老辣。他近几年来的作品在国内外大受欢迎,原因之一就是灵活多变的叙事风格,但同时这种叙事方式也存在弊端:面对大量的心理描写,读者可能会因遗漏或把握不到作者想要表明的细节,从而不能流畅地阅读。再者,人物塑造方面侧重心理描写的作品更能激起一些读者的画面感的同时,反之也会让画面意识不强的读者感到不适。综合以上利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东野圭吾仍存在一定不足,但已在其叙事手法及人物塑造上的創新引起很大反响,须承认他是一位善于创新、追随时代的优秀作家。(通讯作者:马乐)

参考文献:

[1]陈子寒.走进推理的漩涡——以《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为例看东野圭吾小说在中国青年中的接受[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02):135-139.

[2]杜艺.东野圭吾推理小说独特风格[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3]王旭蕾.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艺术特色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6.

[4]秦思思.东野圭吾推理小说特色解析[D].湖南大学,2012.

[5]孙怡文.从《恶意》看东野圭吾推理小说的创作风格[J].中外交流, 2017(46).

猜你喜欢

叙事手法对比人物形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当代舞蹈作品的叙事类型和手法研究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