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与转型:网络音乐的发展演变方式探析

2018-08-30赵宇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8期

【摘 要】网络音乐在新世纪伊始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并以强大的生命力在流行歌坛发展的风生水起。本文的研究从网络音乐的发展状态入手,观察其发迹、成长、衰退、转型的整个过程,探索其起伏过程中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动能及各种原因。网络音乐具有特殊的创作与传播方式,也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也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得到合理客观的答案。

【关键词】网络音乐;创作与传播;发展演变过程;发展转型

当互联网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随之而来的是音乐创作和传播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们的音乐欣赏习惯发生改变之后,网络音乐的诞生形成了新的产业链条,也使传统的唱片公司百感交集。在长达十多年的转变与适应过程中,网络音乐和唱片公司此消彼长,或者共同起落,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发展局面。

一、网络音乐的快速崛起与发展

中国的流行音乐从70年代末期开始算起,距今已经发展了近40年的时间。从最初的模仿到自主创作,从不被人理解到山呼海啸的欢呼,流行音乐的发展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快速而稳定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身处于新兴音乐群落之中,对于音乐风格的创新力和实效性明显滞后,对于音乐发展方向的把控性存在差异,而在人才培养方面共出现了多次的青黄不接。很多问题阶段性的暴露并没有导致行业的整体崩溃,快速的弥补和衔接使流行音乐的发展还算顺风顺水。直到新旧世纪交替的当口,互联网的出现成为了压倒传统唱片制造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带着最新的音乐科技和前所未有的表演和传播理念迅速的占领了新的音乐市场。这并不是商业推手所造就的神话,而是有普普通通音乐爱好者完成的音乐奇迹。

2000年,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在一夜之间传遍大街小巷,简单的旋律,幽默的唱腔,东北口音浓重的词曲风格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注意力。其实音乐本身并没有很多过人之处,但是对于即将到来的网络音乐热潮而言,这首短小的音乐作品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和价值。雪村将这首作品在简单地录制和创作环境中完成,并没有唱片公司的宣传推广,也没有制作人的精心设计,就是单纯的依靠社交媒体和电子邮箱的传播,就是这首作品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出现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而数以百万的点击量更是这首名不见经传的作品迅速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流行歌曲。雪村的名字被无数网友所熟悉,人们恍然间看到了一个属于网络音乐的时代出现在了眼前。依靠电脑和互联网,普通人完成了褪变,一首简单的歌曲也成为了最具人气的流行作品。网络音乐的力量和魅力第一次为人们所熟知,这也见证了属于中国乐坛的新纪元。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出现如一颗重磅炸弹投到了大众的视野中,也在唱片公司领域中掀起了惊涛骇浪。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一首如此简单的歌曲竟然能够得到大众的一致推崇,为什么唱片公司投入重金打造的唱片却无人问津,销量惨淡。这样其中既有网络音乐在创作上的独树一帜,也有在传播上的优势。

从创作角度而言没传统的唱片公司始终遵循着熟悉的制作流程,像生产线上的工序一样去根据市场的要求进行工作。每一首作品的创作、编配、录音、传播都按照既定的规划流程,对市场投其所好,对持续不断的创作已然麻木。网络音乐的创作者并不是科班出身的尖端人才,但对于流行音乐而言,从来也没有要求创作者又具备何等素质和学识。对于流行音乐而言,突破创新,奇思妙想才是最为宝贵的精神。普通的音乐爱好者在音乐创作中有自己的立场和出发点,更具有独到的创作习惯和审美倾向,虽然他们不了解市场发展的动向,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具有敏锐的音乐眼光和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

从传播角度而言,告别了传统的制作、发行、铺展环节,网络音乐的创作可以让人们在1秒钟就将制作完整的作品传播到世界各地,更可以让无数听众同步的欣赏作品。这样的速度优势是传统唱片业所不能比拟的,在这样的传播优势面前。网络音乐既有数量的保障,又有质量的突破。

从2000年——2005年期间,我们所听到和耳熟能详的网络音乐作品不胜枚举。从《大学自习教室》到《丁香花》,从《老鼠爱大米》到《两只蝴蝶》,网络音乐席卷了整个流行音乐界,也缔造了中国流行音乐领域无可比拟的大繁荣景象。

二、网络音乐陷入低潮和窘境

网络音乐的快速兴旺一方面来自于年轻人的广泛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公众对于一种新兴事物的好奇感。我们并不否认网络音乐创作中的诸多亮点,但也确实发现,当一种音乐形式的存在长期处于无管理的混乱状态中自由发展时,就必然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负面情况。网络音乐依赖互联网为媒介进行发展,但在没有“网络守关人”角色对不良作品进行干预的条件下,大量低俗作品和低质量作品在互联网中蔓延传播,这直接导致了网络音乐为社会大众所诟病。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社会关注和舆论讨伐之后,网络音乐的社会公信力不断下降,更成了业界口诛笔伐的对象。

网络音乐的发展初衷并非是向着负面挺进的,但在无数年轻人的个人操作过程中,自律的意识明显出现了淡化。很多年轻人为了能够博得欣赏者的高点击量,不惜哗众取宠,在歌名和歌词内容中故意添加很多离经叛道的辞藻,甚至有很多脏话和低俗的玩笑。在作曲创作方面,由于所掌握的知识结构极为有限,无法坚持长期的高质量创作水平,偶尔的别出心裁虽使人眼前一亮,但接下来更多的则是粗制滥造或不假思索的抄袭和侵权。

在2005年之后,我们发现大量网络音乐作品中充斥着对已有歌曲的抄袭和改编,很多业余歌手对原作改编或翻唱,在没有获得版权的前提下发表宣传,对原作造成了极大地伤害,不仅使正版作品饱受经济利益的损失,更成為一种争相模仿的潮流之势,无法得到有效的遏制。

中国音乐家协会多次开会声讨网络音乐的种种恶习,文化部和知识产权部门也针对这种行为制定了限制惩罚的条例规定。在全社会的一致抵制中,网络音乐的名声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2008年前后,很多人提到网络音乐时都会另眼看待,认为这是格调不高,低质量音乐的代名词。唱片公司的创作得到了再度认可,人们对于流行音乐的喜爱重新回到了高质量和大制作之中。一个属于网络音乐的时代就此告一段落。

旁观网络音乐的起伏,我们看到其出现和成长的过程极为快速,这一方面成就了它在公众视野中的新奇印象,另一方面也为其陨落埋下了伏笔。网络音乐的成功,在于它找到了流行音乐发展中一种更为自由和快速的捷径,找到了欣赏者内心一直存在但卻没有实现的参与与欣赏理想。网络音乐的失败在于过得度发展和毫无阻拦的自由触碰到了社会道德的底线,当一种没有管理的音乐肆意发展时,许多负面的能量就成为了众矢之的。

三、网络音乐的转型与变化

网络音乐在2008年前后淡出了公众的视线,这种衰退是一种现象上的消失,但并不算是本质上的消亡。网络音乐所具备的各种优势为唱片公司和业界所感同身受,它所具备和创造出的很多可能性是人们感受到了一种新音乐力量正在主宰着中国流行乐坛的变化和转型。带着多年来的各种经验积累,唱片公司对于网络音乐的态度从最开始的分道扬镳和嗤之以鼻逐渐转变成为了一种合理的利用和尝试性的探索研究。网络音乐在多个领域的优势被合理的整合和运用,并在可控的调节中形成了良性的发展。这虽然并非网络音乐的东山再起,但却是我们看到了网络音乐与传统唱片公司音乐形态之间的结合与新的转变。

首先,在传播方面,网络音乐所应用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传播链条被很好地融入到主流流行音乐创作的渠道之中。唱片公司从最开始的无利可图逐渐找到了网络化发展的新模式,将互联网作为音乐发行和创作的主战场。这样的发展态势可以保证唱片公司的音乐创作在传播领域重新占据主导地位。互联网的低成本传播途径保证了新型音乐传播道路的通畅和快速。网络音乐在与一般流行音乐的结合之中,将自己单一的传播途径让出,形成了一种共同发展的转变力量。

其次,在创作方面,唱片公司的创作不再将网络音乐拒之门外,成败的经验让唱片公司逐渐接纳了更多的草根音乐创作者,招贤纳士,使音乐的风格逐渐呈现出色彩纷呈的多样化和发展中的年轻化、前沿化。这一方面为唱片公司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为网络音乐质量的提高给予了更好地保障。网络音乐的质量在唱片公司的参与中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如今我们已经很难区分网络音乐与其他流行音乐制品之间的区别。

此外,网络音乐的正版化客观上形成了一种约束力。网络音乐的创作在此前呈现出一种模仿化和侵权性的变态发展。在唱片公司全面接入到网络音乐领域之后,发生了重要的改变。网络音乐不仅杜绝了非法的翻唱,还对自身的创作产生了版权保护意识。这对于一种音乐形式的科学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在过往的时间里,网络音乐的出现和发展,见证了一个重要的时代转折,也成就了中国流行乐坛的自我升级和救赎。网络音乐的出现为逆境中的中国乐坛找到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式,也激发了年轻人的音乐想象力与参与热情。网络音乐的出现、发展、成长、衰退、转型都是在现代文化环境中的一种自觉改变。在未来,我们会看到网络音乐新的生机与力量。

作者简介:赵宇(1983.2-),男,山东蓬莱籍,硕士研究生,助教。毕业于乌克兰敖德萨国立音乐学院,从事音乐研究。

参考文献:

[1]龙健才,李映山.论艺术的形式美及形式美的创造[J].湘南学院学报.2005(04).

[2]容世诚.戏曲人类学初探仪式、剧场与社群[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63.

[3]王义祥.当代中国社会变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洛秦著.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